很多事情,仅为了自己一时的快感,并不能解决问题。凡事要三思而行,说话也是如此,在开口说话之前要思考,确定不会伤害他人再说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
虽说:“事无不可对人言,”但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不能逞一时口舌之快。人与人之间因观点不同,发生一些小误会或小摩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倘若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起来,口无遮拦,说了带情绪的话,就会伤害人的自尊心。这样,很容易使得小事变成了大事,酿成祸端。
东汉末年有个叫孔融的人,从小就十分聪颖,“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流传和称道。他非常能言善辩,这一点既给他带来了好处,也给他造成了祸害。
孔融10岁时,有一天跟随父亲到洛阳去。当时,洛阳城里有个叫李元礼的人很有才华,。于是他对父亲说:“我想去见见李元礼先生。”孔父大笑道:“多少达官贵人都见不到他,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就不要再痴心妄想了。”孔融很不以为然地说:“你只管带我去就行了,我保证一定能够见到他。”
到了李府门口,孔融对看门的侍者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烦你进去通报一声。”李元礼接见孔融父子之后,大惑不解,便问道:“小先生,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呀?”孔融笑着说:“从前,我的先人孔子和您的先人老子师资之尊,所以我与你是通家之好,赛过寻常邻里。您能说我们不是亲戚吗?”
小孔融的寥寥数语,令李元礼不禁暗中啧啧称奇,从此对他刮目相看,视为奇才。后来孔融长大后,李元礼力排众议推荐他为京都大学之师,并视之为忘年之友。不过,紧接着孔融言语之快,又为他英才多劫的人生埋下了沉重的伏笔,直至最终被曹操无情地贬黜。
当孔融正在和李元礼谈话时,碰巧太中大夫陈炜前来造访。李元礼的门人将刚才孔融的表现,绘声绘色地告诉了陈炜。陈炜一向老成持重,听后以略带轻视的口吻说:“小时候聪慧的人,长大以后未必如此。”孔融听了不高兴,立刻反唇相讥道:“想来太中大夫小时候,一定是十分聪慧的了。”
陈炜顿时气得嘴唇发紫,无语凝噎。但从那之后,他心中充满了对孔融的厌恶感。
反应快,口才好,在生活或工作中和人有利益或意见的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辩得哑口无言,但是这样逞一时之快,对自己能有什么好处呢?不仅不能说服别人,反而会因言招祸。
爱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大多心浮气躁、又习惯指责他人。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忍”字可言。只要不顺心,就开始借助言语不分场合的发泄,为的是排遣胸中的忧烦。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焦躁的情绪得到宣泄了,听者的心里感受如何呢?
所以说,我们必须学会,不急于说话、不抢着说话。而是要想着绝对不要因逞口舌之快而后悔,因为说出来的话不能像橡皮擦一样抹掉,说出来就永远都擦不掉了。
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学会情绪忍受力和挫折容忍力。因为,脾气来了,福气就会没有了。在我们碰到棘手的问题时,必须先冷静下来、切忌冲动行事,要先学会处理自己的心情然后再处理事情,否则只会把这件事弄得越来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