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是一种境界,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和韧性,使人拥有苦中作乐的心态;吃苦也是一种财富,让人面对困难毫无惧色。人生只有历经苦难,才会有百炼成珠的光彩夺目;生命只有洗礼了风霜,才会有蚕蛹成蝶后的美丽。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励志语录。“嚼得菜根”,意味着耐得住清贫,吃得起苦,经得起磨砺。正是因为有了“嚼得菜根”的精神,再苦再累再烦的事也敢于去做,不再会有畏难情绪、半途而废的情况,才有“百事可做”的结果。历代的先哲,以“嚼菜根”的精神与“做大事”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垒成了高原上的高峰。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说明,苦是磨砺意志的最好途径,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东汉时候,有个名叫孙敬的人,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于是,他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了,很容易犯困打瞌睡,为了不影响自己读书学习,孙敬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孙敬就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绑在房梁上,一头拴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头皮被扯痛了,人马上就清醒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正是由于孙敬这种吃得苦中苦的精神,终使他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而他“头悬梁”的故事,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学习这种敢于吃苦的精神。年轻人更要养成吃苦的习惯,用心体验生活的馈赠,感受生活的真谛,摒弃享乐的思想,做好吃苦的准备。因为生活给予我们的绝不是坦途,“万事如意”只能是美好的愿望,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可是,同样是菜根,不同的人嚼出的味道也不一样。有的人嚼嚼就吐掉了,表面上也算吃了一把苦,可实际上对“苦”形不成任何直观的体验,更不要说对心灵有所触动,进而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产生促进作用了。只有认认真真嚼菜根的人,才能体会上什么是“苦”,而他在其中体验到的也不仅仅是“苦”,更是认真做事的态度。
秦代,当年轻的李斯还只是乡郡掌管文书的一个小官吏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厕所,看到了以粪便为食的老鼠。老鼠见有人来,惊惶得四散逃窜。见状,李斯想到了那些待在皇仓里面的老鼠。皇仓里的老鼠不仅吃得好,而且还不会受到任何的惊扰。由此,李斯想到人生的境界遭遇,就如同这“厕鼠”和“仓鼠”。从此,他刻苦求学,以至于达到“秦时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的地步。
后来,李斯贵为丞相,登上了富贵的顶峰,成了万众瞩目风光无限的“仓鼠”。慢慢地,他失去了吃苦的精神,坐享其成。回家乡探亲的时候,他摆酒设宴,百官都前来捧场祝贺,门庭车骑数以千计。
殊不知,物极必反。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外出游玩时驾崩,李斯一下子失去了倚靠。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李斯为赵高所忌,最终落得个腰斩于市的下场。
可见,一曝十寒的做法不可取,如果只凭着心血来潮是做不成大事的。这也不是真正的吃苦,失去了吃苦本身的意义。吃苦应该是对待事情的一种态度,是自我磨砺得一种方法,也是年轻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意志和品格。
《菜根谭》中写道:“真味是淡,至人无常。”这句话是说:真正自然的美味是清淡的,真正道德修养完美的人,其行为举止和普通人一样。能从“清淡”中感受美味,必是能成大事者。同样,能“嚼得菜根”者,必是用智慧的心灵来品味人生者。这种人,必成大器。
对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嚼得菜根”,吃得了苦,才能得到进入成功殿堂的通行证。自古英才多磨难,我们要相信,嚼得菜根,百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