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气中挥洒王道的北京商人
1左忆皇城遗风,右扬国粹精华的紫禁城
京商,顾名思义就是北京商人。可以说,京商的历史是伴随着北京悠久的历史成长起来的。
北京城作为首都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403年)即为蓟国之都,五代起先后有辽、金在此建都,直至元朝九年(1259年),北京成为首都,称元大都。明洪武元年改元大都为北平,永乐十九年改名为京师。清顺治元年(1644年)定都北京。民国成立及北洋政府时期,仍以北京为首都。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保大坊东面,至今仍保留着马可?波罗纪念馆,这个面积不大却整洁雅致的居所曾是马可?波罗当年游历北京时居住过一段时间的府邸,《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元大都当时商业繁华的情形:“在城里的大道两旁,有各色各样的商店和铺子……”
从元代至明、清,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北京商业一直十分繁荣。内城有“东四、西单、鼓楼前”,外城有“天桥、前门、大栅栏”。鳞次栉比的商业店铺出售着皇亲国戚和普通的京城居民们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聚拢了天朝大国最热闹兴盛的人气。
2009年8月3日,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毛家湾出土瓷器珍品展”。这些横跨元明清三代近千年的各色各样的瓷片,引来了中外考古界人士的一片惊叹。其实,它们只是北京出土的古瓷片的一少部分,据考证,毛家湾一带曾是元明清三代漕运码头堆积碎瓷的仓库,从2005年到2007年,长达两年多的挖掘共挖出了瓷器100多万片,足足装了11卡车。当年运往京城途中损毁的残品尚且这么多,总的货运量当有千万倍之巨。
类似的考古发现和相关史料,同样证明了鼓楼前、积水潭等地也曾经是京城的商业要地。鼓楼前一带从元代开始就是繁华闹市。那时,南方漕运船沿着南北大运河将江南的粮食、布匹、丝绸、瓷器等运至通州,再向西运往大都,经东直门桥,直达积水潭。当时的积水潭又名西海子,川流不息的货船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昼夜不停地在那里靠岸。附近马路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忙,各种到岸货物很快又从积水潭运到附近的鼓楼商业区和全城各处。
货物运输和商品交换也带动了北京城的住宿、餐饮、医疗、金融等产业。当时的东四牌楼一带曾是朝阳门内第一个大十字路口,从南方各地来的“漕粮”以及南方一带的土特产品由大运河抵达通州后,都要通过朝阳门运进京城。这样,随船而来的客商、船主、船夫、脚夫都要在朝阳门至东四牌楼一带休息、用餐,使得大道两旁的食摊、饭庄、客店、钱庄、当铺、药铺、绸缎庄、纸店等比比皆是。
元末明初对京城西南通道的打通,造就了西单牌楼的商业繁华。当时出宣武门至菜市口、广安门,向南可达卢沟桥、良乡和津冀等地;向东南可达山东、江浙、闽广;向西可达山西、陕西和西域。明清两代,许多衙署在京城西南办公,就近在西单牌楼商铺采办货物及生活用品,这便促进了西单一带商业区的发展。
城外“天桥、前门、大栅栏”的商业繁华,源于多尔衮率清兵关后,强令汉人从内城迁居外城,并将天安门前棋盘街一带的商铺、会馆、戏园迁往南城。这样,前门大栅栏一带,钱庄银号、药店、绸缎庄、鞋铺、食品店、饭馆、茶叶店、金店、戏园等店铺林立,著名的同仁堂药店、盛锡福帽店、内联升鞋店、六必居酱园、瑞蚨祥绸缎庄等百年老字号,都在这里落脚扎根、戏园也多达十余家,由前门大栅栏到天桥一带,成为京城商业繁华地区和各种娱乐最集中的场所。
作为政治经济中心,京城最大的购买力来自朝廷和政府官员,由此形成的京商群落也多以为朝廷衙署及达官贵人服务为荣耀,并从此和衙门、官吏结下了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盯着官吏们的言谈举止,留心着来自朝廷官府的一切信息。这样,京商天生就养成了一套心系政治、关注“国家大事”的嗅觉和触觉。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大国无小事,与宫廷官府和大权在握的要员打交道,京商在举止做派上形成了许多“规矩”。比如,他们非常讲究信誉,讲究货真价实,以免和官家打交道砸了自己的饭碗,甚至落下牢狱之灾。京商面对朝廷的官宦,甚至管家、账房、家人,该出手时就出手送礼、请客吃饭,养成了一种豪爽、讲义气、注重人际交往、谈吐举止高雅、知识面广、学识渊博的风气。故京商讲究和气生财,以礼相待,其诚信、豪爽、大气的行事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