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隋唐为汉族继续迁入西北,并与新的一批内迁的少数民族族群互动融合大发展的时期
隋唐之时,随着唐代经济的高度繁荣,作为首都所在地的西北,汉族掀起迁入高潮。这时汉族迁入西北的主要形式是掳掠、战俘、流放、屯田、逃户、留戍、和亲等。如河西走廊的凉、甘、肃、瓜四州贞观十三年(639年),着籍户口为14052户,56150口,至天宝十一载(752年)达31553户,155836口,分别增加了1.25倍和1.78倍。又唐朝在西域广开屯田,据《唐六典》卷七所记,安南都护府有20屯,疏勒和焉耆各有7屯,北庭都护府有20屯,伊吾军和天山军各1屯。
与此同时,到贞观年间西北少数民族族群内迁掀起高潮,据记载,这时内附入迁的突厥人、铁勒人和粟特人便有四五十万人之多。到高宗和武周时期再掀高潮,此时内迁的突厥人、吐谷浑人等总数可达100万人。
这样汉族(加上唐代入迁西北的汉族)与内迁的少数民族族群在互动中,汉化融合,西北汉族再一次得到了滚动式的发展。
(四)宋元为汉族继续迁入西北,并与西北少数民族族群互动融合再发展的时期
屯田移民,一直是汉族迁入西北的主要形式,北宋时继续向西北屯田移民,如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建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市),并在军城四面屯田,而且北宋最后收复的西宁、湟、廊等州,屯田也很有成效,不仅募士7400万余人,且开出善田2.6万顷,修复了汉唐故渠。及至元代,随蒙古远征军进入西域的部分汉族将士遂定居西域,就是在阿里麻城(今新疆伊犁霍城西)“汉人尤多”,“加纥与汉民杂居”;城北有关名铁术文忏察,“守关者皆汉民”;城西南有赤木儿城,居民多前(今山西太原市)、汾(今山西汾阳市)人。
宋辽夏金鼎立对峙时期,迁入西夏的汉族有逃入者,也有被俘掠者,还有被买入者。金代的女真人也大批内迁,也有部分猛安谋克户在西北与“百姓杂处”。在这种态势下,按照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西北汉族与部分吐谷浑、女真等西北少数民族族群在互动融合中又一次得到了滚动式的新发展。
(五)明清为汉族向西北大迁入的时期
明代实行卫所制,在西北设置了陕西都司和陕西行都司,管辖陕、甘、宁、青大部分地区。这种卫所军士除戍守外,还要屯田自给。如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陕西行都司的12卫2所,作为移民的军人为3.5万人,合家属共有10万人左右。
清代为了巩固在西北的统治和开拓新疆,首先向陕南大规模迁民,从乾隆初年至道光初年,在历时90年左右的时间里向陕西南迁入汉族移民约为310万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向新疆除乌鲁木齐和巴里坤外的其他地区移民为23万余人,加上移入乌、巴两地人口约为12万,全疆共有移民35万人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应是汉族。
综上所述,汉族在西北的发展犹如走了一个“之”字,即主源于西北炎黄的汉族从西北出发,以华北为中心舞台完成了民族形成的过程后,从秦汉开始不断迁入西北,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出现过高潮,并与西北不同时期少数民族族群的互动认同融合中,吸收了部分西北少数民族,从而形成了今天西北汉族的分布格局和人文特征。
三、西北汉族的族群结构
西北汉族的族群结构比较单纯。
自汉族的主源炎黄集团兴起于陕南的渭水流域、支源戎狄集团世居西北,最后以华北为中心舞台形成汉族后,从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开始,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于此,在长达11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西北。在辽阔的西北高原和盆地上,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无论是迁入西北的汉族,还是内迁的少数民族族群,大多汇聚在比较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陕西作为西北的发达地区且不说,进入甘肃后,人们便汇聚在丝绸之路沿线的陇右和河西走廊,以及宁夏平原和天山南北的绿地。在这种自然环境条件下,各族群之间的认同范围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在语言上也较一致,基本上属于北方方言,其中大部分属于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小部分汉族操西南官话和北京官话,陕北汉族操晋语。所以,西北汉族虽然在不同时期的民族互动中融合了不同的少数民族族群,但由于语言认同的一致性,没有出现如同华南汉族族群结构复杂的态势。
西北汉族族群的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关中西安人、陕北人、秦州天水人、河西人、河湟人、兰州人、新疆汉人。
第二个层次为族群岛,主要有敦煌人,以及陕南各族群。
四、西北汉族的基本特征
(一)方言基本统一
西北汉族除陕北人操晋语外,其余汉族族群,无论是关中人还是陕南各族群,天水人还是河西人,新疆汉人还是敦煌人都讲北方方言。虽然他们之间可分为几种不同的官话区,但基本上是统一的,彼此之间可以通话,绝不像华南汉族族群之间常常不能通话。
(二)族群结构复杂
西北汉族的族群有关中西安人、陕北人、秦州天水人、河西人、河湟人、兰州人、新疆汉人。再加在清初时从川、鄂、豫、皖、陇等省迁入的陕南人,由于操不同官话,如下河话、江南话、安徽话、关中话、四川话、湖北话等,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族群,这样就使得西北汉族族群结构显出一定的复杂性。
(三)内陆性格凸现
西北汉族的性格是典型的内陆型性格,其特征是戆厚而粗犷,保守而耐劳。在辽阔的高原和草原上长大,又处在险峻的高山封闭之中的西北汉族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他们性格的内陆性。千百年来,他们大口地吃肉,大碗地喝酒,大盆地吃面条,粗犷而朴实;他们老实地在黄土地上耕耘,安于拥有“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家园;他们温厚诚实,总是给人以一种厚道可靠的感觉。这几年在宁夏银川郊区的影视城拍摄的几部西部片,无不表现了西北汉族这种敦厚、粗犷、吃苦、耐劳、保守的内陆性格。
(四)民风民俗朴实
西北汉族民风民俗古朴敦实,笔者到西北考察无不被西安羊肉泡馍和兰州拉面的比人脸还要大的大海碗震住。故人们称陕西人有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也是一道菜,房子一边盖,大姑娘不对外,板凳不坐蹲起来,羊肉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子不装头上带,唱戏大声吼起来。这种以陕西人为代表的西北汉族民风民俗确实古朴而敦实,与华南、华东汉族的民风民俗相映成趣。
第二节西北秦汉时期的族群概况
一、远古时代的西北原始族群
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骸及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分布范围很广,陕西的关中、陕南和陕北均有发现。除着名的陕西蓝田县公王岭、陈家窝外,还有蓝田的陈家村、司马沟、赵村等九处及锡水洞人类洞穴遗址;陕南的梁山,南郑县的龙岗寺东嘴、黄龙寺疙瘩,洋县倪家大坝等旧石器点。这说明了西北在100多万年前后,就是古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一)旧石器时代西北地区发现的古人类
1.蓝田猿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野外调查队,于1963年夏在关中蓝田地区新生代地质进行调查时,发现了1具猿人下颌骨化石,次年春,在蓝田公王岭考古发掘中,又发现1颗猿人牙齿化石,后经科学院研究整修出了1个猿人头盖骨,定名为“蓝田中国猿人”,又称蓝田人。经专家鉴定,他比北京人原始。测定蓝田猿人的时代距今80万~100万年。考古最新资料公布为距今110万~115万年。从而找到了华夏祖先的连续发展环节,填补了我国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空白。
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遗址中,先后共发现200多件石器和石制品,这些石器工具所具备的一定程度的分化、整修上的程序和方法,又呈现一定的进步性。公王岭动物化石中,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猎豹、中国貘、华南巨猿、中国爪蹄兽、毛冠鹿等,从动物地理学观点看,属于华南及南亚中更新世动物群的成员,而其中的中国鬣狗、李氏野猪、三门马、曹氏梅花鹿则又属于华北中更新世动物群的成员。百余万年前,南北动物群的迁徙和混合,使我们间接地看到当时南北方、东西方猿人的迁徙、汇合情况,从而说明蓝田猿人时期,属森林草原气候,温暖而湿润,秦岭不太高,猿人及动物可自由往来。
蓝田辋川锡水洞旧石器文化遗存,同蓝田人时代相当,属中更新世早期或更早,出土有石器、骨角器,动物化石有猕猴、中国犀牛、西藏黑熊、水牛、水鹿、羚羊、豪猪、蝙蝠等。动物群属种成分及动物群南北混合特色,以及亚热带森林性动物群性质和公王岭动物群十分接近。锡水洞洞穴中发现的10多种脊椎动物化石,从动物生态学特征看,属于森林沼泽地带的动物,皆为东洋界的动物,说明中更新世早期或更早一些的锡水洞地区,是森林茂密、草原分布的山谷盆地地区。气候属于热带、亚热带的温暖湿润型。由此可知,适应在此生活的猿人,也必然是南方徙来的。他们在这种森林草原的自然环境中,依靠双手和十分简陋的工具,进行采摘、狩猎、捕鱼等活动,以维持最为原始的生活。
2.陈家窝猿人
蓝田陈家窝位于灞河右岸,猿人下颌骨化石与公王岭猿人牙齿化石一样,出土于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壤中,属于一位老年女性个体。经专家测定,其年代距今五六十万年,将她称为“直立人陈家窝亚种”,俗称陈家窝人。其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14种。陈家窝动物群则显示了以草为主的草原森林自然环境。它是以华北类型为代表。从古地壤层看,气候与公王岭、锡水洞地区相比,则变得稍为寒冷而干燥。这说明,陈家窝猿人时期,秦岭山势高峻,南方的猿人和动物已不易迁徙岭北,因此,我国北方的猿人和动物群便成为这里的主人。
3.洛南猿人
1977年,在洛南东河村一个洞穴中采集到1枚人牙化石,命名为“洛南人”。经鉴定,与湖北和县人、郧县人或爪哇人相近,属直立人范畴,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或更早,是秦岭南麓与蓝田猿人同期的猿人化石。
陕南的旧石器早期遗存,主要是分散在梁山地区30多处,它们分布在汉中盆地东西100千米、南北30千米的范围内。出土的石器与石制品,砾石石器占一半以上,与华南百色等地的旧石器文化相似;而整个梁山旧石器又以三棱大尖状器、石球为主,和华北旧石器的特点相近。它说明陕南梁山旧石器既属华北旧石器范围,又有南方旧石器特点,是华北、华南旧石器的交汇地区。
(二)西北地区早期智人化石及遗存
到了中更新世中期后一阶段,距今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前,人类发展到由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古人)阶段。早期智人生产力的发展和开始实行外婚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导致了以母系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组织的萌芽。
1.大荔古人
1978年在大荔县段家乡甜水沟崖壁上,发现了保存基本完好的头骨化石,命名为“大荔人”。大荔人头骨化石上存有明显的“印加骨”,说明他与黄种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黄种人。大荔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乃至东亚古人类研究上的空白。
2.涝池河古人
1963年在蓝田县城东北厚镇涝池河,发现了一批更新世晚期的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一段属于人肱骨远端部分的化石,称“涝池河人”。这些都是西北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比较常见的种属,其性质与萨拉乌苏动物群比较接近,其文化属于旧石器中期的早一阶段。
3.长武古人
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陇东进行第四纪考查时,在陕西长武县窑头沟及鸭儿沟的晚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打制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征集到1枚智人牙齿化石。将他称为“长武古人”。石器以小型为主,动物化石有鼢鼠属、披毛犀、大角鹿属、牛类等。这类石器点,可称为泾渭文化。
(三)西北地区晚期智人化石及旧石器文化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其年代约距今5万年~1万年前,早期智人(古人)约从5万年前逐渐发展为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因受生活地域环境的影响,逐渐分化成各色人种,现代人开始形成。西北地区的晚期智人化石及旧石器文化点多集中在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
1.河套新人
河套人是以1922~1923年在今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萨拉乌苏河、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的人类化石而得名。目前共有河套人化石23件,经专家鉴定和研究,认为已接近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
2.黄龙新人
1975年在陕西黄龙县徐家山南坡,出土了1具人类头盖骨化石,属于晚期智人。黄龙人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过渡类型。
3.禹门口人
1973年在韩城东北的禹门口,出土了一批旧石器。文化遗存有石制品、用火痕迹和一些动物化石。石器比较粗糙,动物化石有草原性种类的牛、犀牛、鹿等,洞穴中有灰烬层,有木灰屑、烧骨及石块。禹门口人比黄龙人在年代上要晚一些。
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还有陇东庆阳地区旧石器地点、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托托河沿和霍霍西里旧石器文化。中石器文化我国发现不多,西北的沙苑文化可做这一时期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