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数十万来投的难民中,有些是中原大族门阀之家,也有一些人是饱学多才的名士和社会名流,还有些是中原政权的落魄官员,慕容廆都能折节接纳,并能“举其英俊,随才受任,以河东斐嶷、北平阳耽、庐江黄泓、代郡鲁昌为谋主;广平游邃、北海逢羡、北平西方羡、西河宋爽,及封抽、斐开为股肱;平原宋该、安定黄甫岌、岌弟真、兰、陵、缪、恺,昌黎刘斌、及封奕、封裕、典机要”。“会稽朱左东、泰山胡毋冀、鲁国孔篡,以旧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钻,儒学皆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修受业焉,廆览政之暇,亲临听之,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由于慕容廆对中原士人礼贤下士,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得到了中原士人的好评和拥戴,竭尽全力地为他出谋划策,制定方略,排忧解难,流寓在辽东的士人和难民逐渐安定下来。
及至东晋鲜卑人慕容部强大以后,不断地对邻居发动战争。在战争中,每占领一地,就强制性地将当地居民迁往辽东,充实辽东人口,开发辽东土地。
太宁三年(325年),慕容廆打败了鲜卑人宇文部的进攻,并攻下宇文部的城池,将其人民数万户迁入辽东。宇文部生活在塞外老哈河和滦河上游(今河北北部),也不断地掳掠中原汉人。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这数万户被强制性迁往辽东的人口中,必定有很多汉人。
咸康四年(338年),前燕主慕容皝打败后赵石虎,将居住在会支(今河北迁安县西)一带的鲜卑人段部数万户全部迁入辽东,这数万户中,有很多汉族流民,如右北平无终(今天津市蓟县)人阳裕,西晋末年投奔段眷,做了大官,历任段氏五王,阳裕被慕容皝俘虏后,迁往辽东,受到重用,成为慕容皝的智囊人物。
咸康六年(340年),慕容皝突袭后赵冀州北部地区,进入蓟城(今北京市西南)和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一带,将幽冀二州三万多户迁入辽东。
太元十三年(388年),赵王慕容麟打败许谦,攻下伐郡,尽徙伐郡之人去龙城。
隆安元年(397年),北魏军攻下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后燕余众东迁龙城。后燕东迁的人口中有很多汉人,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冯跋就在其中。
鲜卑人慕容部在近30年的时间里,接受和强制迁入十余万户,其中绝大多数为汉族,一时之间,在前燕辖区内出现了地少人多的现象,产生了人满为患的难题。为了缓和这一矛盾,慕容鱿只得开放禁苑,让无地平民耕种,使用公家耕牛的,政府收取八成;使用自己耕牛的,政府收取七成。当时,担任慕容皝记室的封裕曾就这一形势和慕容皝的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先王(慕容廆)以神武圣略,保全一方,威以殄奸,德以怀远,故九州之人,塞表殊类,襁员万里,若赤子之归慈父,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人殷地狭,故无田者十有四焉。殿下以英圣之资,克广先业,南摧强赵,东灭句丽,开境三千,户增十万,有高西伯。宜省罢诸苑,以业流人。人至而无资产者,赐之以牧牛。人既殿下之人,牛岂失乎……且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人,人皆悦乐。臣犹曰非明王之道,而况增乎……句丽、百济及宇文、段部之人,皆兵势所徒,非如中国慕义而至,咸有思归之心,今户垂十万,狭凑都城,恐方将为国家深刻,宜分其兄弟家属、徙于两境诸城,抚之以恩,检之以法,使不得散在居人,知国之虚实。”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仅龙城附近就迁入十多万户,50万~60万人,汉人当在一半以上。
南北朝时迁入东北的汉族主要有两种人。一是被招募到东北的汉人。北燕太平年间(409~430年),北燕主冯跋劝课农桑,发展经济,苦于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派人到中原招募汉人。曾派河间人褚匡招其从兄褚买、从弟褚睹从长乐(今河北冀州市)率5000户,二万多口人,先从陆路至章武(今河北黄骅市西北),然后渡渤海至临榆(今河北抚宁县东)登陆,再取陆路到辽西龙城。几经周折,辗转来到东北。这是见于史书上的唯一一次记载,但是,可以肯定,类似的情况是不止这一次的。二是因罪被发配到东北的汉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巩固其统治,实行改革。孝文帝的改革触犯了鲜卑贵族利益,遭到顽固守旧贵族们的抵制和反对,首先跳出来的是太子恂,太子恂妄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发动叛乱,被孝文帝发现后处死。接着又发生了恒州刺史穆秦、定州刺史陆睿、安乐侯元隆等密谋拥戴朔州刺史、平王元颐叛乱自主。元颐怕事不成受牵连,将此事向孝文帝告发,孝文帝闻讯后,立即将穆秦和陆睿逮捕处死,将陆睿的夫人和长子陆希道等一干罪犯家属发配到辽西郡安置。北魏时期,类似这种在统治阶级内部的频繁斗争中,失败的一方被流放到东北服苦役的实例是屡见不鲜的。
三、隋唐汉族向东北的迁徙
隋唐之时,由于国家统一,中原地区比较安定,故迁入东北的汉族比较少。
隋朝迁入东北的汉人主要有两种人。一是隋朝派出的政府官员及其家属。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击败割据今辽宁西部的营州刺史高室宁后,在其地设置营州都督府,对今辽宁西部地区各族人民进行统治。隋炀帝统治时期,实行改革,废州设郡,在今辽宁西部地区设柳城郡和辽西郡。二是在征高句丽战争中流落在东北的隋军官兵。
西晋“八王之乱”后,东北的高句丽王国趁中原内战无暇顾及东北的时机,势力迅速膨胀,占据了辽东大部地区。
隋朝统一中国后,于开皇十八年(598年)、大业八年(612年)、大业九年(613年)、大业十年(614年),先后四次出兵攻打高句丽,都无功而返。尤以大业八年(612年)征讨高句丽战争损失最重,隋军30多万人,渡过辽水(今辽河),与高句丽作战,结果被高句丽打得一败涂地,被迫后退。当隋军退到辽东城时,只剩下2700多人,除一部分战死外,大部分被俘虏流落在今辽宁东部地区和朝鲜半岛。
唐武德五年(622年),应唐朝政府的要求,高句丽归还隋军战俘1万多人。还有大批隋军战俘因在辽东和朝鲜半岛成家,未能返回中原。这些被俘流落在东北的隋军及其后裔也就成了东北地区汉人了,他们和东北各族人民一起在开发东北、发展东北的政治经济和传播汉族文化方面,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唐代虽然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和管理,但迁入东北的汉人仍然比较少,除唐朝派出的政府官员及其家属外,主要是屯田的汉族移民。唐初,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和管理,设置营州都督府。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朝灭掉高句丽国以后,特设安东都督府,治所初设以平壤,后迁至辽东郡故城(今辽阳市)。唐朝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在营州都督府下设置了燕州、崇州、慎州、昌州、师州、瑞州、带州、夷宾州、黎州、信州10州,作为管理少数民族的羁縻州,任各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等官,同时,唐朝政府又派官员进行监督管理。这些唐政府派到东北的官员及其家属,是唐代迁入东北汉人的一部分。
唐开元四年(716年),营州都督治所从幽州迁回柳城,为解决驻军吃粮问题,都督宋庆礼在柳城实行屯田,计80余处。参加屯田的人,除了从外地迁回来的原有居民外,就是从中原招募的汉人和驻军。
四、宋元汉族向东北的迁徙
宋代,在大分裂中形成宋、辽、夏、金分治的局面,及至元宋对峙,都有大批汉族迁入东北。
(一)辽代汉族向东北的迁入
辽代汉族迁入东北的主要有两种人。
一是因避战乱灾荒流入东北的汉人。唐朝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各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河北、河东边缘地区的人民为避战乱灾荒,携儿带女举家迁入东北。《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载:“(幽州节度使)刘守光暴虐,幽、涿(今河北涿州市)之人。多亡入契丹。”
二是被辽军等强行迁入东北的汉人。契丹统治者为了掠夺财物和人口,为了扩大疆域,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在对中原地区后梁、后唐、后晋等国发动的战争中,除了掠夺大量财物外,还采取徙民实内地(契丹故地)政策,将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汉人,强行迁徙到东北,在契丹故地设置州县,安置被强迫迁徙来的汉人。有的是整州整县被迁徙到东北,为了便于管理和统治,仍然用被掠汉人原居州县名称加以命名,如从檀州掠来的汉人建檀州,从三河县掠来的汉人建三河县,等等。先后建置这种侨乡侨县达50多个。辽太祖阿保机是一位心胸豁达、目光远大的人,他深深懂得利用汉人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契丹社会经济,扩大自己力量的重要性。他接受汉人韩延徽的建议,“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使汉人安心在契丹故地定居下来。
辽代对中原地区频频发动战争,俘获甚重,如天复二年(902年)七月,阿保机率兵40万,攻打今山西境内的河东和代北地区,攻下九州,俘获生口9.5万人。又如天禄元年(947年),辽军放弃定州,把人口尽数迁徙到东北内地,只剩下一座空城。
究竟有多少汉人被迫或自愿迁到东北,史料无确切记载。邹逸麟先生根据《资治通鉴》卷二九一记载: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月,“契丹瀛、莫、幽州大水,流民入塞散居河北者数十万口……中国民先为所掳,得归者十五六”。元刊本《契丹国志·穆京纪》载此事曰:“四十万。”故可推测,被掠去流民在七八十万以上,迁到长城外辽河流域的人口为三四十万口,其中大部分是汉族。
(二)金代汉族向东北的迁入
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后,女真的强悍骠骑兵,驰骋四方,所向无敌,不仅征服了东北地区的各民族,灭掉辽国,而且挥戈入关,逐鹿中原,灭掉北宋,饮马长江,虎视江南,与南宋政权隔江对峙。金国在向中原用兵的时候,将大量被掠汉人强行迁入东北,一时之间,迁入东北的汉人远远地超过辽代,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移民浪潮,从而展开了一幅汉人向东北迁徙的腥风血雨的流动画卷。
金代,迁往东北的汉人主要有两种人。
1.战争中被俘的官员、军士和百姓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地广人稀。金国连年对外战争,青壮年都辗转在战场上,金国内地劳力缺乏,后方空虚。为了解决国内劳力不足问题,金国统治者将在战争中俘获的战俘和百姓,强行迁徙到东北,称之为实内地。“太祖每收城邑,往往徙其民以实京师(今黑龙江阿城市)……及以燕京与宋,独以空城与之”。这些内迁的战俘和百姓中,包括一些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族群,但是,绝大多数是汉族。
金代将中原汉人迁往东北实内地的活动,主要有下列几次:天辅六年(1122年),金军攻占山西诸州县后,命耶律佛顶率兵押解被征服州县人民到东北实内地,被安置在浑河路。天辅七年(1123年),猛安祥隐留住率兵押解被征服地区的黎民百姓迁入东北,安置在辽阳地区。天辅六年十二月,金军攻占燕京,第二年初,又降服邻近的一些州县。四月,将燕京及其周围六州势族、富强和有一技之长的手工业者,迁徙到东北,充实内地,被安置在沈州(今沈阳市)。同年十月,金将南京留守张觉叛乱,兵锋威逼迁州(今秦皇岛市)、润州(今秦皇岛市西北)等州县,金廷命令诸州守将尽迁百姓到东北内地,安置在沈州。宣和四年(1122年),北宋两次出兵攻打燕京,都没能取胜。同年底,金军从居庸关进攻,大败辽军,攻占了燕京。这样,金国表示不再把燕云诸州交还北宋。经过艰难的反复多次交涉,又约定:金国把燕京和涿、易、檀、顺、景、蓟六州交还北宋;北宋在原定岁币外加纳钱百万贯,并且同意金国将该地区的金帛子女官绅富户席卷而去。结果,当金国向北宋政府交割燕京及其6州时,将百姓驱赶到东北内地,只剩下几座空城交还给北宋了。天会五年(1127年),金军攻陷汴京,俘获了宋徽宗和钦宗二帝,及“其妻孥三千余人,宗室男妇四千余人,贵戚男妇五千余人,诸色目三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总计1.8万人,其中汉人1.5万人。金军北撤时,分道分期被押解到东北。事实上,金军从汴京北撤时,强制迁移到东北的汉人,除了上述与宋室有关人员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黎民百姓和被俘的军士,“华人男女,驱而北者,无虑十余万”。当时,被驱赶北迁的百姓以500人为一队,男女老少混杂在一起,几十名金军骑在马上,如同放牧牲畜一样,挥鞭驱赶,行动稍有迟缓就遭鞭挞,一路上哭爹喊娘,哀唤之声不绝于耳,一路上缺吃少喝,风餐露宿,很多人不堪折磨,病死途中,其状惨不忍睹。
与此同时,金军在华北其他地区,也大肆掳掠汉人,押解迁往东北内地。当时,东起今安徽濉溪县西南,西至今河南洛阳市,南到今湖北汉水流域,位于这广阔的华北平原和汉水流域的州县人民,几乎都不同程度地遭到金军铁蹄践踏和掳掠,财产被掠,房屋被焚,田畴抛荒,被俘获的百姓都被迁往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