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吴在完成了兼并周边小国之后,必然要与当时的楚国发生争战,其中要争霸中原,必须与已经夺取了两淮流域的楚国争锋。当时的形势是从楚文王到楚昭王的近200年间,楚国由西向东,纵横驰骋,先后夺取淮水上游的弦(今河南息县之南)、息(今河南息县)、江(今河南正阳西南)、道(今河南确山北)、柏(今河南舞阳县东南)、黄(今河南潢川)、英(今湖北英山县东北)等侯国,又深入淮水中游,夺取陈(今河南淮阳)、顿(今安徽亳州之北)、城父(今河南商水)、舒(今安徽舒城)等,最后是淮水下游的徐国(今江苏泗洪、淮河下流一带),牢固地控制了两淮地区。历史发展到这时,楚国和吴国都发生了内乱。首先是穷奢极欲的楚灵王留恋于乾溪(今安徽亳县南75里)河畔修建的章华之宫,造成楚国内部大乱,接着三个弟弟又是一场残杀,最后楚平王在腥风血雨中夺得政权,自立为王。楚平王宠幸奸臣费无忌,平王为太子建娶秦女,见秦女貌美便自娶之事,便有费无忌谋划之功。时费无忌为太子少傅,伍奢即伍子胥之父为太子太傅。费无忌怕事泄,日后太子即位对他不利,便唆使平王废太子另立。伍奢力争太子无罪,反被诬陷。结果太子逃亡到宋,伍奢、伍尚(伍子胥之兄)父子被杀,伍子胥出逃。
吴国在寿梦去世后,由长子诸樊继位,之后其弟馀祭、馀昧也在其兄之后称王。馀昧去世后,子僚继位。而按嫡长子继替制,王位应由寿梦的嫡长孙诸樊之子公子光继承。僚的继位使公子光极不甘心,他时刻觊觎王位。为图谋恢复嫡长子继替制,他四处招揽人才。这时,出逃在外的伍子胥来到了公子光身边,在他的谋划下公子光夺得王位。公子光就是着名的吴王阖闾。接着阖闾又接受伍子胥的“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因地制宜”的建议,由伍子胥负责建筑了阖闾大城。同时,吴王则让齐人孙武在吴国“选练士,习战斗”,训练精良部队。加上吴王在寿梦时就接受由公申巫臣帮助训练的射御乘车等中原战术和后来的大造战船、刀剑,使得吴国兵库充盈,兵将精良。开始了与楚国从楚灵王时就发生的接连不断的战争,并且在吴王阖闾时由吴胜少败多,转为吴胜多败少。公元前506年吴军大败楚师,直捣楚国郢都。史载,“九年,吴王阖闾请伍子胥、孙武悉兴王师,与唐、蔡西伐楚。比至郢,五伐,楚五败。楚昭王出郢,奔郧。而吴兵遂入郢。”获得大胜。伍子胥则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家仇。至此,勾吴将楚国赶出了两淮流域,声威大振,成为一方强国。
吴军之所以能大败楚军,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接受中原和其他文化的结果,其中与晋国的联盟,起了很大的作用。战争的结果是各种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交融,加快了文化的一体化。
吴王阖闾未完成霸业,在与越国的战争中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吴越结怨。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吴军大败越军,直捣会稽,逼越求和,越王勾践入吴为质。吴王夫差从此开始了北上中原争霸的事业。夫差七年(公元前489年),吴王兴师北伐齐,九年夫差(公元前487年)伐鲁,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再度率师北上,邀请晋定公和其他诸侯在黄池会盟,与晋国争盟主,搬出自己是太伯之后而自称“于周室我为长”,吴的霸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然而,正当吴王在争盟主的时候,经过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与秦联合伐吴,数败吴师,并于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逼吴王自杀,吴国遂为越国所灭,成为越的一部分。
不管吴国形成的历史如何,在后期与诸侯国的不断征战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学习吸收了中原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并加速了文化融合,尤其是加速了中原文化向四周扩张的进程。
(四)于越
于越又称内越或大越,是百越族群中最为着名的一支。于越之称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40年)“于越来宾”。同书记载周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其时于越也参加朝贡。说明于越在周初即与中原文化有了很高层次的交往。
于越是在当地发展起来的土着文化,是中华民族起源的另一个摇篮。不过,对于于越的信史记载,我们也仍然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那就是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越为夏后说。即“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吴越春秋》则更明确所封庶子名叫无余。
那么无余为什么会被封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呢?主要原因是“帝禹东巡狩,至会稽而崩”,后葬于会稽,因而需要“奉守禹之祀”,但事实上,在大禹时期的部落联盟活动范围,决不可能延伸到远在中原数千里外的东南地区。汉代的王充便指出:“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考之无用,会稽如何?”不相信禹到会稽大会诸侯。但由于越为禹后说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华民族一元说相符,从民族情感上仍然博得许多人的赞同。不过,也曾有学者很有信服力地论述了安徽涂山和浙江会稽是附会不实之说,但却仍然把越作为中原夏族的一支,以为他们是夏朝被商族打败后,逃迁于浙江绍兴一带的。我们不管典籍确无记载这一中原古越国人的逃迁路线和事实,仅从中原民族并无断发文身等习俗,也可知于越绝非由中原逃迁而来,否则,迁徙之后原有文化决不会消失殆尽而改头换面重新学习新的文化和说起“鸟语”来。因此,我们相信,于越是在东南地区发源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再到硬印纹陶文化这一百越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具有百越个性,又具有地方文化个性的文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于越不是外来的民族,而是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金衢丘陵地区生长的,是根植于当地新石器文化,并由当地新石器时代文化孕育而成的。考古资料说明这一地区‘印纹陶文化’既受良渚文化影响,又较多地继承了河姆渡文化因素。从浙江地区原始文化和印纹陶前后的承继关系,便可以看出于越是来源于当地原始土着民”。这一文化形态与中原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如种植的粮食作物,吴越地区是水稻,中原是粟;使用的农具,吴越地区是骨耜,中原则无此工具;建构的房屋,吴越地区以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为主,中原则“半地穴式”或平地建筑为主。但它却与在相同或相近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勾吴文化,有着相同的因素。因此,我们称吴和越文化时,既可以单称,也可以合称。历史典籍中常说的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和言语相通就是文化相同的明证。
吴与越虽然在文化上具有共性,但在各自建国称霸中却有着自身不同的利益,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两国不断发生摩擦和战争。由于勾吴文化在地理上的优越性,使它更多地吸收中原文化,从而比越文化走在更前面。但到越王允常时,越开始逐渐强大,勾践时国力大振。
吴越早期都是楚国的附庸,但吴在晋国的帮助下,开始叛楚,两国不断发生战争。当吴晋联盟伐楚时,越却与楚相连而制吴,从而不断发生战争。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伐越。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越联楚及其他国家伐吴。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又伐越,吴王阖闾伤重而死。夫差即位,吴越结怨加深。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劝阻,拟先发制人攻吴。“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被吴王夫差打得大败,只得重贿与吴讲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劝告,听信太宰伯嚭之言,同意议和。勾践夫妇和范蠡入吴为奴,被夫差拘囚三年。其间,为吴宫洒扫,管理马厩。为了取悦吴王,不仅向吴纳越米、葛布,还将美女西施、郑旦等送入吴宫,以博取吴王的欢心,可谓受尽屈辱。后来重贿伯嚭才得以返国。
归国后的勾践,时刻不忘会稽之耻,他励精图治,事必躬亲,“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在外交上则交结四邻,争取了楚、晋、齐等国的支持。对百姓则“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且置一苦胆于屋内,坐卧皆尝之,以不忘亡国之耻。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卧薪尝胆。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遂在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北上黄池争霸时,发兵袭吴,杀太子友等人,使夫差厚礼与越讲和。公元前478年,吴国大灾,越伐吴,吴师败于笠泽(今苏州市南);公元前475年,越大举攻吴,围吴城。公元前473年,越发动了对吴的决战,越军攻破吴都,将夫差围于姑苏山上。夫差仿当年勾践卑词厚礼,与越求和。勾践听从范蠡劝谏,拒绝吴王求和,逼使夫差自刎而亡,称雄一时的勾吴被越所灭。
勾践灭吴后,“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并迁都琅琊,成为越国最兴盛发达的时代。
勾践死后,越国开始衰弱,加上国内三代君王相互残杀,政局不安,国都也从琅琊迁回吴。至其第七代孙越王无疆时,伐楚大败。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兴兵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吴故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具体情况是,“楚威王灭无疆,无疆子之侯窃自立为君长。之侯子尊,时君长,尊子亲失众,楚伐之,走南山”。进入东瓯地。其留下的越人,则融入楚人之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楚为秦灭,楚人则融入华夏民族之中。这样百越族群也就成了汉民族的支源之一。
三、秦汉的华东族群
楚被秦灭后,吴越的传统区域被秦朝正式统治,成为其治下的一个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但事实上,就在楚灭越后各族群仍然活动在这一区域,并自称君长。秦朝的统一,只是在部分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其中在华东的局部区域还存在于越后裔如东瓯和部分退入山区的越族人,即后来的山越。这些族群在秦汉,甚至更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完全融入汉族之中。
(一)东瓯
东瓯属越人之后,是于越贵族在被楚国打败,退入南山后在东瓯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它是一个融入了于越贵族、人民和当地土着百越的族群。
《史记·东瓯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举高帝时越功,日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海王。”司马迁非常清楚地记载了东瓯王被封建国的经过,应当是可信的。不过从其发展的过程来看,东瓯族群的活动,则要远远超过汉代立国之时。《山海经·海内南经》所说的“瓯居海中”,大约就是后来的东瓯的瓯。郭璞注“瓯”时说:“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逸周书·王会解》中提到的“东越”“瓯人”“越沤”等,当都与“东瓯”有关。因此,可以肯定,它在周代时便已活动在浙江南部地区。待秦末爆发了农民起义,东瓯也参与反秦之事,并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先附楚再佐汉,因而立了功,被刘汉册封为东海王,定都东瓯,以地名族群,故称东瓯。
那么,东瓯地望在哪儿呢?郭璞说在“临海永宁县”。《浙江通志》卷四六也说:“东瓯居海中,今临海永宁县也。”临海即今台州临海,那么,永宁在哪儿?永宁即今浙江黄岩。“武后天授元年(690年),改永宁为黄岩县,因黄岩山而名。”但我们常常将东瓯认定为建都温州,其原因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有二:“一个是瓯江流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温州,则推断东瓯的活动中心也在温州。二为《浙江通志》的永嘉县,汉初瓯国,后汉置永嘉县的记载所误,认为瓯国在永嘉县,而今天的永嘉县在温州地区,温州也自然是东瓯国都了。其实,这个永嘉县并非今天的永嘉县,它在后汉时已改为永宁县了,也就是黄岩县,即永嘉县=永宁县=黄岩县。这样看来,东瓯的活动中心在台州地区,都城在黄岩县内,就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