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途径之二——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
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的知识,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要通过考核来作检验。因为,“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只有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表现,才能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青年时曾指出:“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坏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不愿拿自己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首先要看学生对学习做出怎样的选择。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选择,不但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学习的首要责任,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的重要责任,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当教师发现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的选择存在问题时,就要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己选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密切;二看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适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学习要求。如果这两个方面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教师就要重新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再来看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师应把精力放在看学生是否遵循了符合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否认识到了不同学科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对学习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因为学习方法是为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服务的,一定的学习方法适合一定的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
在我国大西北地区,栽树苗时人们习惯于将树苗斜栽。当地气候恶劣,经常刮大风,如果按其他地区那样垂直种下去,遇到风沙天树苗就会被刮断,甚至连根拔起,树苗的成活率很低。但是如果顺着风向将树苗倾斜栽种,风就不容易对树苗造成损害,从而也就保证了树苗的成活率。等树苗慢慢长大,就会根据阳光、水分的需要逐渐变直,这时它再也不会被大风刮断,因为它已经长得足够粗大,能够抵御大风的侵袭了。
学生的学习与在西北栽种树苗的道理一样,不可能一个学习方法适合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就会像垂直种下去的树苗一样,容易折损,必然会与学习对象脱节,也会与学习内容不相匹配;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反观学生的交往情况。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马斯洛认为交往在人的需要中排在较高的层次上。学生的交往因为生活范围的限定,往往局限在学校、家庭中,对社会上的一些人接触较少,因而可以说他们的交往圈是固定的。
在课堂上的交往与互动是教学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把知识传给学生。因此,新课程教学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教学活动,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我们应该怎样反思学生的日常交往情况呢?一是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因为课堂交往就意味着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平等参与、认真思考、积极合作,并在其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二是看学生能不能展开多向交流。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构成了其学习和交流的多种平台,学生只有把问题反映出来,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展开多向交流,正是沟通学生正常感情的一种需要。教师要鼓励这种多向的交流与沟通,发现问题时就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三、反思型教师培养途径之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的实质在于将学生所学到的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应用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教师教学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教师时刻反思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表现,主要看学生在学习思维上有没有创新。学习思维的创新主要看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个方面。所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事物的直观形象的表象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来自于人的感觉,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在哲学意义上,所谓抽象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对事物的理性和逻辑的认识,是人们理性认识的阶段。
总之,在教学和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这些反思,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其他行为,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不正确学习方法进行提醒和纠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自觉地改正;同时又可以反省自己的教学,对于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反思的自我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培养和提高,二是在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的实践中进行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不论是哪个学科、哪个年级的教师,只要能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自我认识,就能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也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反思型教师。
教师的知识与技能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一体化、知识多样化的时代,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具有多种途径,不再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可以从互联网、手机上搜索到相关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一个知识与技能并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判断能力并行,对素质教育重视的新时代的教育;也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高度广泛的知识面,教育工作者与其他知识丰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具有自己的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是现实生活中教师特有的知识素质。
一、教师知识的构成
知识是本世纪最大、最宏伟、最富有生命力的产业。人们说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而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本世纪就是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应该是:
1、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
虽然不同专业教师对知识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但在基础知识方面有更多的一致之处,即一定要“广而博”。广是指知识面要广,对各门科学应该都有涉猎;博是指知识含量大,知道的东西多。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非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各科教师的培养目标都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之当今社会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趋于综合化,必须要求教师占有广博的知识和非凡的教学技能。这些知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等对人的心灵、身体、精神产生净化和提升的高尚知识。
2、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应包括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三大领域。本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专业基础知识,是指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这是专业知识的主体部分,是专业发展与再生的母体,教师必须对这一部分知识非常熟悉。二是专业提高知识,指所教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对新发现的知识、新产生的观念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它代表了专业发展的方向。跨学科知识是对自己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对一般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对一些事情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观念和精妙的见解。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因有一定的关联而产生的相互之间交叉、融合、渗透,产生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全面性的新学科。交叉学科可以说是对所教学科的拓展和扩充,是知识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3、哲学及现代教育科学知识
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而巨大的指导意义,无论是教哪一科的教师,都应该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这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课讲得生动有趣,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对指导他们的人生观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除了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精通和掌握外,还必须拥有现代哲学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即现代教育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教育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及教学论等专门知识。这些知识是指导教育教学所必需的不同层次的指导理论。
4、现代科学的动态知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即知识的社会,一个人的知识不仅体现在其所教领域内的一些基础知识,更多的还要了解世界的变化,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知识,这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将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这些知识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潜科学知识,拥有这些能够随时进行调节的动态知识结构,可以对整体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使之趋于合理、优化。
二、技能
《心理学大辞典》中给技能下的定义是: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无论哪种技能,都是在熟练掌握知识后的一种检验和应用。它的最终指向就是实践。用实践来检验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记忆,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它们。
1、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是指一系列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动作技能包括感受部分,中枢部分和动作部分三个基本结构。动作技能是后天培养锻炼而形成的,人的行动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就是简单的行走,也是腿、脚、手臂和眼等的共同活动。而骑自行车则是脚、腿和手臂的动作和整个躯体以及视觉、触觉等的联合活动。最初这些动作是不协调的、笨拙的。由于练习,实现动作的方式就巩固下来,熟练起来,某些动作就从意识中解放出来,变成自动化的动作。
2、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是指经过多次练习巩固下来的,接近于自动化的智力活动方式方法。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等特征,心智技能是人们认识学习的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必须对心智技能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重视心智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培养智能人才,也才能对我们的素质教育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3、教师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
身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无论是从外在的形象上看,还是从内在的气质上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显得非常重要。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了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交流,就不会轻易发现对方的优点,也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开诚布公地沟通,用心去交流,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才能促进自己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科学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具有与学生、同事、同行乃至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共事、协作的能力。
三、素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爱好,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与过去传统应试教育有着本质区别的教育模式。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是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辞海》中给素质下的定义是:“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从广义上讲,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和发展潜力。素质教育在我国目前已经尽人皆知,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单一重知识传授,到倾向于能力培养,再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不能不说我国的教育已走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协调发展的轨道。素质结构是人才规格结构中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修养,必须具备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及其由此形成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必须具有民族和历史责任感,必须具备足以使受教育者顺利接受“教化”的教师人格精神,这是教师必备的思想理论武器,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科学素质
这里的文化科学素质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自然科学素质主要指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等。
3、业务素质
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综合能力的整体体现,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学术性、教育性方面的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