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内心
《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说的是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各个品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强调的是教育需要真诚,唯有真诚,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学生小毛从来不知道爱惜书本,总是乱涂乱画,书本也常常是“折叠屋”。
该怎么办呢?我惋惜地帮他抹平书角,他默默看着我,似乎也很惋惜。他或许会改,可他能够保持多久呢?半学期,一个月,还是一星期?
我看到自己平平整整的教学用书,有了主意。
“我有个提议,咱们俩换书用,期末再换回来,好不好?”
他将信将疑。
“不过,你要爱惜我的书。当然,我也会很爱惜你的书。你能不能保证,期末还我一本漂亮的书?”
他笑了,冲我点点头。
后来的日子里,我只偶尔说过他一两次,但他手里的那本书确实保存完好。我能想像得到在我们交换书本的时候,他骄傲的神色、灿烂的笑容。我准备把那本书赠送给他,还要在上面签名,并和他相约下学期发新书的时候我们还换!
——一位班主任的自述
改变习惯是痛苦的,这位教师之所以会成功,原因在于她顺应了学生心理并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了爱护和关心。有一位教育家把学校教育比喻成水池,而“教育上的水”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因此教师只有真诚地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他、模仿他,愿意听他的教诲。
说话的魅力不在于你说得多么好听,而在于你是否表达得真诚。最能推销产品的人并不一定是口若悬河的人,而是善于表达真诚的人。当你将自己的真诚表现出来时,你就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建立起人之间的信赖关系。
教师的日常说话也是这个道理。把自己的真诚注入日常交流之中,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对方,当听者感受到你的诚意时,他才会打开心门,接收你讲的内容,彼此之间才能实现沟通和共鸣。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找学生谈话是与学生进行沟通教育的一项很重要方式。这时教师的话不仅要真诚,还要讲究方法。那么当教师找学生谈心的时候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呢?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谈话时机和地点
教师谈话要把握好时机,师生间的谈话应在双方关系融洽时进行,这时谈话才能够入耳入脑,有实效。根据这一原则以及班级和学生情况,需要找谁谈话、谈什么问题、希望有什么结果必须事先确定。
根据谈话对象的性格,选择谈话的内容、时间和地点。一般来说,当学生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已经开始自责,需要谅解时;当学生心中充满郁闷,需要排遣时;当学生取得成绩,满心欢喜,需要认同时;当处于迷茫状态,一筹莫展,需要指点时,都是教师与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而这些情况都是属于学生的“私隐”,所以,时间的选择要根据工作安排情况及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情绪表现,不然学生“火”,教师也“火”,两者硬碰硬,收到的反而是负面效果。对大部分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可以在班主任的办公室交谈,没有其他教师在最好。这样即使对学生进行批评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诚意和尊重。对那些因异性问题或家庭问题引发心理问题的同学可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或宿舍里无拘无束地与他交谈,这会使师生间的情感得到自然而然的交流,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
第二,注意师生位置
学生与教师谈话,如果是办公室里,就不要让学生站着,自己坐着。这样会使学生的身份意识更为强烈,不会随心所欲地表达;但也不要同时站着,这样学生会觉得班主任不想和我谈,谈话时间很短,他仍然不会畅所欲言。教师和学生应该同时入座,座位的方向因人因事而定,一般坐在办公桌的相邻或相对位置(相邻较好些)。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能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距离不超过5英尺。这个距离用在教师和学生的谈话中,也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和学生坐得近一些,以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信任和尊重,也有利于教师通过学生的一些细微反应,了解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流露出的思想,把握契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预先确定的谈话内容、角度和方式,增进谈话的效果。
第三,精心设计开场白
与学生谈话,教师要自然引入话题,不给学生设置心理防线。因而对开场白的内容和语气及身体语言均要认真考究。特别是在与“特殊”学生谈话时,尤其要琢磨起始话语。要从学生喜欢的、有进步的、认为是好的、大家都能谈论的话题入手。
第四,谈话时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情绪
教师如果以热情诚恳的语态、亲切自然的语调、和颜悦色的表情同学生交谈,不仅会增强谈话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会使谈话的气氛和谐愉快,消除学生的顾虑和紧张心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隔阂和对立情绪。
第五,教师必须注意倾听
教师要明白谈话的目的是关心学生而不是指责学生,是想了解学生而不是批评学生,因此必须当好忠实的听众。不能觉得自己有经历、有经验,学生什么都不懂,一心就想教育学生。不能打断学生说话,只顾自己说教;也不能边与学生谈话,边做其他事情,表现出漫不经心的神态。当你做这些的时候,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看不起自己,不愿意听自己说话,不认可自己的说法。从而学生会出现心理上的自我封锁,对教师的教导持否定的态度,对谈话也就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不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因此,在谈话时,教师要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去认真倾听,并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适时给予回应并认可他的说法,即使不同意也等以后再找机会予以交流引导,以满足其自尊的需要,促进谈话的顺利进行。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点到为止,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因人而异,灵活把握。
第六,注意运用谈话方式
循循善诱
交谈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诱导,或叙经历、谈感受、或树观点、辨是非,或动之以情。总之,要使学生心悦诚服。这种诱导还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个学生学习非常勤奋,但成绩老是上不去,班主任找她谈话的时候,她也不说话。于是,班主任慢慢地跟她讲自己读高中时的奋斗历程,再举现在高考取得了好成绩的例子。在班主任的诱导下,她就开始把自己学习的苦恼讲出来。经过分析,才发现是学习方法不得当。班主任对症下药,让她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欣赏性谈话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明显的教育性特点,但能否产生教育性功能则取决于谈话的方式。学生做错事,不是抓住错误不放,而是抱着改进的心态去和学生谈话,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长”计议,这样往往能产生好的效果。学生表现得好,更要懂得表扬,不要吝啬赞美之辞,要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动力。
理解性谈话
对遭受挫折、打击,或由于非主观原因成绩骤然下降的学生,一方面要体贴安慰,表示理解,帮助抚平其心灵的创伤,另一方面要帮助其分析原因,使其尽快走出低谷。切忌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甚至讽刺挖苦,恶语相向,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伤害。但教师如果用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也感受到周围同学对他们的关爱。例如对于每次考试之后成绩下降比较厉害的学生,应很少盲目地责骂他们,更多的应是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走出低谷,重新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争取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击中要害式的谈话
对某些问题严重或屡教不改的学生,谈话时不要回避矛盾,含糊其辞,要单刀直入,击中要害,讲明政策,分析利害,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效果可能会比宽容的方式好。
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它从遥远的过去奔来,又向无尽的未来冲去。教师掌握了谈话的艺术,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才能更好地组织、管理班集体,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正确看待主科与副科
素质教育不同于过去的传统教育,是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而“副科”恰恰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建设中,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教师评价和课程评价的改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副科”教师的平等地位。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罗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学校校长给镇里领导汇报教学工作,当汇报到学校德育和文体工作时,镇领导非常不耐烦地说:“你说的这些我不管,我就看你们学校的升学率,看最后统考分数。升学率高,成绩好了我就进行奖励,如果升学率低成绩差了我就要罚。”过去我一直把它当做是一个笑话,并没有想过太多。但是最近的一场监考使我对这个笑话有了新的思考。
前几天我到某个学校参加一场历史课考试监考,考试是开卷考试。考试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小时,我在考场上看着学生们还在不停地翻着书,一副手忙脚乱的样子,这使我感到很不解,历史考试是开卷,可以翻书,按说应该很快就能把试卷做完。于是在学生旁边站住,看看他们做得怎么样。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道关于中国历史朝代演变过程的填空题,全班几乎没有一个答对的,该填明朝的填成唐朝,该填汉朝的填成秦朝,就连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有几乎一半的人都没填对;至于“闻鸡起舞”、“投笔从戎”、“卧薪尝胆”、“项庄舞剑”、“纸上谈兵”等历史典故和哪些人有关的连线题也是错误百出,全对的几乎没有;问答题更是惨不忍睹,大多数同学的试卷考试快结束了,卷子还一片空白,一个字都没有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