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液、性接触、母婴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还可通过污染的食品经口传播。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抗原携带者的唾液中有相当一部分能检测到表面抗原。因此,唾液、消化道和其他分泌液也可能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血液传播约占乙型肝炎的50%,包括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文身、扎耳环孔、针灸、共用注射器或针头以及医务人员意外刺伤等。由于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含量较高,极少量的污染血液进入人体后,即可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性接触是乙型肝炎病毒另一重要传播途径。在家庭中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较其他成员更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检出传染性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高度地方性流行地区较为重要。表面抗原无症状携带者和怀孕后3个月或产后头2个月患急性乙型肝炎的母亲可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其婴儿。携带表面抗原的母亲发生母婴传播的概率平均为40%~50%;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发生母婴传播的概率为90%~100%。据估计,人群中至少40%表面抗原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引起的。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在日常生活中,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可通过日常接触、饮食器具等生活用品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人类对病毒性肝炎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青壮年。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有无症状携带病毒、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甚至重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滴度较高,但无肝损害或仅有轻微肝损害。乙型肝炎发病可急可缓,并伴有周身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之比为1∶100。黄疸型病人的皮肤、角膜发黄,肝大,肝区疼痛,尿黄等。无黄疸型病人常有疲倦、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体重减轻、不想吃油腻食物等。严重的乙型肝炎患者可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许多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表面抗原携带率高的地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也高。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措施有:①加强管理,防止病毒传播。对食品生产、加工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隔离。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食具、物品、床单、衣物等须进行严格消毒。②讲究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餐饮业工作人员要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使用的餐饮具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对输血人员要进行严格体检。对医院所使用的各种器械进行严格消毒。消灭蚊蝇和寄生虫,切断传播途径。③做好防疫工作,预防乙型肝炎。实践证明,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在人群中,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中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进行被动免疫。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不仅可用于暴露前预防,也可用于暴露后预防,均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诺沃克病毒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诺沃克(Norwalk)病毒属于微小病毒,圆形,直径25~32纳米,无包膜,为核糖核酸病毒,在宿主细胞核中复制。对各种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强,耐酸、耐热。该病毒仅感染人和猩猩。诺沃克病毒主要是通过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的。病毒性胃肠炎患者粪便及其他排泄物污染水源后,可被贝壳类、蔬菜等食品吸收,进而成为常见的污染食品。因此,水是诺沃克病毒暴发流行的主要污染源。
诺沃克病毒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亦有流行的报道,有人估计急性非细菌性胃肠炎中,由诺沃克病毒引起的流行约占1/3以上。全年均可发病,但尤以冬季多见。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病人的粪便,但病毒浓度一般不高。病程长及病情较重者排毒时间也较长,传染性可持续到症状消失后的两日。本病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如水源、食物被污染,可造成暴发流行。生食海贝类及牡蛎等水生动物,是造成诺沃克病毒感染的常见因素之一。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传播,家庭内可发生继发感染。集体生活的机构如学校、幼儿园等可出现暴发流行,持续1~2周或更长。大龄儿童及成人发病较多。本病免疫期短暂,可反复感染。
诺沃克病毒性腹泻的潜伏期24~48小时,病程1~3天,老年患者一般病程长。该病起病急,以轻重程度不等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特点。可单有呕吐或腹泻,亦可先吐后泻。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则呕吐较多。粪便呈黄色稀水便,每日数次至十数次不等,无脓血与黏液。患者还可有低热、咽痛、流涕、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粪便化验多无异常。血白细胞大多数正常。特异检查包括寻找粪便中的病毒颗粒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检测。该病毒病程呈自限性,恢复后无后遗症。少有死亡者。
诺沃克病毒性腹泻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与其他腹泻病一样,治疗原则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处理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者应静脉输液,无须使用抗生素。可使用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以吸附病毒和止吐。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为防止本病传播,要适当隔离病人,加强食品与饮水卫生管理,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此外,最好不要生食贝壳类海鲜,熟食贝壳类海鲜食品至少需煮沸五六分钟。
预防诺沃克病毒的措施有:①在易发地区和易发季节,应注意在病人早期粪便中,用血清学及其他免疫方法检验病毒或抗体。病人在恢复期,若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抗体升高4倍,即可确诊被诺沃克病毒感染。②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品。人食用诺沃克病毒污染的贝类、沙拉等食品均可导致发病,常见于成人或较大年龄儿童。尤其在易发地区,对易污染的食品更要注意其安全性。
猪水疱病病毒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猪水疱病病毒为细小核糖核酸病毒,为单链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猪水疱病病毒的传播源是病猪或处于潜伏期的带毒猪。病毒通过粪、尿、水疱液和奶排出,直接使猪感染或通过污染食品和水源使人感染而发病,也可以经污染的车船、用具和饲养人员而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饲养密度高的猪场传播较快,发病率高,可达70%~80%以上,但死亡率很低。
猪水疱病病毒可引起人兽共患性水疱病。人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如带毒的猪肉、奶或被菜刀、案板、容器等污染的食品后即可感染。由于此病流行迅速,发病率高,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国际动物卫生法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一。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主要特征是在蹄部、鼻端、口腔黏膜、乳房皮肤发生水疱。猪水疱病病毒不耐热,60℃时30分钟和80℃时1分钟即可灭活,对消毒药抵抗力较强,常用消毒药在常规浓度下短时间内和pH值在2~12.5之间都不能使病毒灭活。
人感染猪水疱病病毒后多数呈隐性经过,少数有致病性。症状表现多样化:如轻微的发热,流感样症状,在手指、足趾处发生水疱等;重者可发生非化脓性脑炎。
预防猪水疱病病毒的措施有:①目前对猪水疱病尚无特效疗法,发现感染猪后,应紧急封锁疫区,销毁已感染的猪,对环境彻底消毒。以防疫情进一步扩大和对食品、水源造成污染。②做好预防接种,预防此病的发生和病毒流行。每年定期对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接种,加强对屠宰场、加工厂的卫生检验,禁止带毒猪肉或其他污染食品流入市场,以防止人感染病毒。从事与病猪接触的饲养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③加工生肉的刀、菜板、容器等要与熟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口蹄疫病毒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是偶蹄类动物高度传染性疾病口蹄疫的病原。在病毒的中心为一条单链的正链核糖核酸,由大约8000个碱基组成,是感染和遗传的基础;周围包裹着蛋白质决定了病毒的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能力;病毒外壳为对称的20面体。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最易感染的动物是黄牛、水牛、猪、骆驼、羊、鹿等;黄羊、麝、野猪、野牛等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本病以牛最易感,羊的感染率低。口蹄疫在亚洲、非洲和中东以及南美均有流行,在非流行区也有散发病例。口蹄疫发病后一般不致死,但会使病兽的口、蹄部出现大量水疱,高烧不退,使实际畜产量锐减。另外,有个别口蹄疫病毒的变种可传染给人。因此,每次暴发后只能屠宰和集体焚毁染病牲畜以绝后患。由于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畜牧业的“头号杀手”。
口蹄疫病毒在病畜的水疱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口蹄疫病毒。不过,口蹄疫病毒也有较大的弱点:耐热性差,所以夏季很少暴发,而病兽的肉只要加热超过100℃也可将病毒全部杀死。
口蹄疫病毒的免疫是依赖T细胞的B细胞应答,疫苗接种主要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患口蹄疫的动物会出现发热、跛行和在皮肤与皮肤黏膜上出现泡状斑疹等症状。排病毒量以在病畜的内唇、舌面水疱或糜烂处,在蹄趾间、蹄上皮部水疱或烂斑处以及乳房处水疱最多;其次在流涎、乳汁、粪、尿及呼出的气体中也会有病毒排出。恶性口蹄疫还会导致病畜心脏停搏并迅速死亡。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例如分泌物、排泄物、畜产品、污染的空气、饲料等)传给易感动物。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完整皮肤(如乳房皮肤)、黏膜(眼结膜)。另外还可通过空气,也可以通过尿、奶、精液和唾液等途径传播。
人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8天。常突然发病,表现出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2~3天后口腔内有干燥和灼烧感,唇、舌、齿龈及咽部出现水疱。另外,手指间、足趾间、鼻翼和面部皮肤上也会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可排出含有大量病毒的水疱液,尔后结痂,逐渐愈合。有的形成溃疡,一般愈合快,不留瘢痕。有的患者有咽喉痛,吞咽困难,脉搏迟缓,低血压等症状。重者可并发细菌性感染,如胃肠炎、神经炎、心肌炎,以及皮肤、肺部感染。可因为继发性心肌炎而死亡。
预防口蹄疫病毒的措施有:①注重防疫。当前许多国家都有口蹄疫疫苗。实践证明,对易感动物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口蹄疫病毒流行的有效方法之一。②抓好疫情监测。严禁从疫区引进易感动物,防止病毒传入。一经发现,应立即对染病动物隔离、捕杀、销毁,封锁疫区,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最常用的消毒法是以1%烧碱水或沸水消毒畜舍、车船等运输工具和饮食用具。③普及宣传疫病常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禁止销售和食用带毒动物性食品。④加工生肉的刀、菜板、容器等要与熟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流行性感冒病毒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颗粒呈球形,由外膜和包围于其中的核衣壳组成。外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其内表面为一层作为基质的蛋白质,外表面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种糖蛋白突起,这些糖蛋白突起是流感病毒抗原结构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流感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核衣壳由核糖核酸、核蛋白以及多聚酶组成,依据核蛋白的抗原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核糖核酸片断是由8条独立的核糖核酸单链组成。
当流感病毒在人体内增殖时,8个核酸节段会各司其职,分别复制,最后产物再装配到子代病毒体内。在这样的装配过程中,不同的核酸节段之间很容易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交换或重配,最终导致出现新的抗原型,乃至新的亚型。
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引起人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病原体。流感病毒包括人类甲、乙、丙三型,其生物学性状基本相似。它们没有共同的抗原,但都能感染人。以甲型的流行规模最大,乙型次之,丙型极少引起流行。
流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初期,病毒从咽喉部随咳嗽、喷嚏、大声讲话、鼻涕及痰液等排出至环境中,传染期约5~6天。病情轻重与排出病毒量及持续时间成正比。在流感病毒抗原飘移阶段,隐性感染者多。其带毒时间短,具有一定传染性。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能引起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多种并发症。由于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所以极易发生流行,甚至是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我国是流感多发国,而且自1957年以来的3次世界性大流行都起源于我国。1917~1919年,欧洲暴发流感,导致2000万人死亡,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流感暴发,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只是85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