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慈悲为怀,善念为本。佛是慈悲,以佛心慈悲为怀,则会得佛光之普照,广种福田。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禅心是慈悲的,也是惩恶的。以禅心惩恶扬善,则恶灭善生。
真正的慈悲是能经受住考验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名叫萨波达,他心地善良为人慈悲,经常济困扶贫、行善积德。
天帝释知道这一情况后,十分担心,感到自己的座位底下直发热。因天帝释这地位,并非终身制,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修善积德,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死后便能转生到天堂当天帝释。
天帝释害怕萨波达国王会来夺自己的帝位,就想试探一下萨波达国王,已修行到什么程度,到底想干什么,便找来手下的一个侍从对他说:“下界的萨波达王正在修善积德名气很大,德行很深。他大概是想夺我的帝位!现在我变作老鹰,你变作鸽子,我追捕你,你就逃到萨波达王那儿,向他求救。他既然心肠仁慈,就一定会救你,然后我去向他索求鸽子。他既然答应救你,就不能把你交给我,也许会买点肉来做交换,但我坚持不答应,他就会割自己的肉,来抵鸽子的命。到时候我耍点小法术,教他无论如何割肉,哪怕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总抵不过鸽子的重量,那他一定会后悔这样,他以前行善积下的功德,就完全作废了,也就夺不走我的帝位。”
于是,天帝释变成一只体态雄壮的苍鹰,侍从变成一只可爱的小鸽子。苍鹰恶狠狠地扑向鸽子,鸽子便慌慌张张地一边呼救,一边向远处逃去。
萨波达王正在王宫处理政事,突然听到空中传来呼救声,抬头看见一只苍鹰正在追逐一只可怜的白鸽。
鸽子东躲西闪实在无路可逃,一头扑到萨波达王脚下叫道:“大王!老鹰要吃我,请您救命!救命!”
萨波达王说:“你别害怕,我一定救你。”
苍鹰随后扑了过来立在宫殿前,对萨波达王说:“这只鸽子,是我口中之食,现在逃到大王您这儿来了。请大王快把它还给我,我肚子饿极了。”
萨波达王说:“我曾发誓要救度一切众生,更何况这只鸽子向我求救,我已经答应它了。人应当言而有信,我不能把这只鸽子交给你。”
苍鹰说:“大王!您说您要救度一切众生,但我今天如吃不到这只鸽子,就会饿死,难道我不是众生之一吗?难道您就眼睁睁地看着我饿死而不闻不问吗?”
萨波达王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再拿些肉给你,你就别吃这只可怜的鸽子了。”
苍鹰说:“那也行,但您拿来的必须是刚割下来的新鲜热肉,否则我不吃。”
苍鹰这么说,萨波达王心中暗感为难。他曾想随便找点熟肉打发苍鹰了事,但没想到苍鹰只吃刚割的新鲜热肉。
萨波达王想:“到哪里去找刚割下的新鲜热肉呢?如果为此而宰杀其他动物,则我为了救一命,又害另一命,这样的事情不能做。”想来想去,他决定从自己身上割一块肉来喂苍鹰。
主意打定,便慨然地对苍鹰说:“既然你一定要吃刚割的热肉,那我就割一块肉给你吧!”
苍鹰见萨波达王中圈套了,心中暗暗发笑,却一本正经地说:“大王!您能这样做,足见您道德高尚。不过,既然您要普度众生,就应当平等地对待一切,我虽然只是一只鸟保证也不偏不倚。因此,只要您割下的肉,与刚才的那只鸽子一样重,那么,我保证不再找那只鸽子的麻烦。”
萨波达王说:“好吧!”便让左右取来一具天平。
萨波达王把鸽子放在天平的一端,然后忍着剧痛,手持利刃从自己左腿上,割下一块大致相等的肉,放在天平的另一端。
由于天帝释搞了鬼,天平放鸽子的那一端,低低地向下沉着,而放肉的一端却高高地翘着。
萨波达王见状,连忙又割下一块肉,但天平两端仍不平衡。就这样,他两条腿上的肉全割完,鲜血淋漓,流了一地天平放肉的那一端,仍高高地翘着。萨波达王无奈,只得继续割下自己的胸脯与手臂上的肉,一身可割的肉眼看就快割完了,天平还是不平衡。萨波达王急了,挣扎着使出全身仅有的一点力气,一下子扑到天平上,昏厥了过去。
这时,天地震动,天神们纷纷下凡,为萨波达王的高尚行为而感动不已。
天帝释这时也恢复了原形他唤醒萨波达王,问道:“你之所以做出这种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善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想当转轮圣王?还是想当天帝释?在这三界之中,究竟什么是你所追求的呢?”
萨波达王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说:“对这三界中的一切我一无所求,我只希望普度众生。”
天帝释又问:“今天你为了一只小鸽子割尽全身的肉吃了这么多苦,心里觉得后悔吗?”
萨波达王说:“我一点也不后悔。”
天帝释这才明白,原来萨波达王不是要抢他的位子,但心中总有那么一点不放心,又追问:“你所说的全是真话吗?”
“当然全是真话。”
“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说的全是真话呢?”
萨波达王挣扎着站起来指着天地发誓说:“天在上,地在下,如果我刚才说了一句谎话,请惩罚我!如果我说的全是真话,请让我的身体平复如故!”
说也奇怪萨波达王的话音刚落,全身突然长出了新肉与没割过之前一模一样,甚至连个伤疤刀痕也没留下。
天地诸神看到这种情形,个个合掌赞叹萨波达王的高尚品德,为他恢复健康而欢喜雀跃。
一个人不是说有慈悲之心就会有的。很多时候,有没有慈悲之心试一试就便知道。一个人只有怀有慈悲之心,才能放下对自身的执著,才能成佛得道。
慈悲是化解仇恨的良药
智空禅师是一位武士的儿子。有一年,他到江户游玩的途中,偶然遇到一位高官,于是做了他的随从。
后来,他与官员的太太两相情悦,十分亲密。纸里包不住火,俩人的私情终于被发现了。自卫中他杀了那位大官,带着他的太太逃往别处。
习惯了奢华的生活的人突然失去了生活来源,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两个人堕落成贼,而女人的贪得无厌使智空禅师深恶痛绝,最后终于下决心离开了她。
智空禅师到很远的一个寺庙出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为了弥补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
他知道某处的悬崖非常危险,已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他决心在悬崖下面挖一条隧道,为人们开辟一条安全的通道。
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长年累月,日日不辍。转眼间30年过去了,一条长达2000米的隧道终于挖通了。
在智空禅师完成隧道的前两年,那位大官的儿子已经成为一名剑道高手。他四处寻觅智空禅师以报杀父之仇,后来终于发现了他,要置他于死地。
智空禅师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交给你。但是,请让我挖成这条隧道,等到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
于是,大官的儿子耐下性子等待那一天。时间一天天过去,智空禅师仍在不断地挖着。一晃又是几个月,大官的儿子闲等着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智空禅师挖掘。他帮了一年,逐渐对智空禅师的坚强意志生出敬佩之情。
隧道终于挖成了,人们可以从这里安全通过。
智空禅师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
此时,大官的儿子满眼含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师的头呢?”
不是所有的仇恨都像石头,可以在固执中垒成山,筑成堰,拒绝一切。更多的时候,仇恨像是冰,只是彼此间的温度变化和一时之气形成的暂时现象而已。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冰雪,温柔的爱心可以化解仇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慈悲为怀,慈悲是化解仇恨的良药,心怀慈悲才能度己度人。
佛禅小故事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慈悲之人没有敌人
在著名的《六度集经》中,有一则宽恕敌人、以德报怨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长寿王。他仁民爱物、慈悲为怀,整个国家风调雨顺、财富民丰。然而却也因此引来邻国贪王的觊觎,想要出兵侵夺。得知敌兵压境的长寿王,不愿为保卫一己的王权而殃及无辜的百姓,于是决定舍弃王位,与儿子长生相偕遁隐山林。
因此,那个贪王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了长寿王的国土,并重金悬赏捉拿长寿王父子。而息心山林的长寿王,为了帮助远来依投的梵志,自愿舍身,让梵志得获赏金,于是很轻易地就被贪王所擒。
残暴的贪王,还故意在长寿王国家的大路上,公然火烧长寿王,以逞己能、以警大众。
临死之前,长寿王突然惊见乔装为樵夫的儿子,混杂在人群中,双眼冒着怒火、满怀仇恨。长寿王于是仰天宣示,其以仁为诫的遗教,希望儿子长生能秉承以德报怨的家风。
虽然亲耳聆听父亲最后的教诲,但父王惨死、国土沦丧的深仇大恨,令年轻的王子长生一心只想伺机报复,以除胸中的积怨。于是多才多艺的长生,利用在大臣家为仆役的机会,取得贪王的赏识,进而成为贪王的贴身侍者。
在一次伴随贪王外出打猎的途中,长生刻意让贪王脱离随扈,并迷失在山林间。而筋疲力尽的贪王为了想好好的睡上一觉,便将随身的佩剑卸下,交由长生保管。待贪王熟睡之际,长生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拔剑而出想要以偿夙愿。
然而在下手之前,长生忽忆父命,父王临终前言犹在耳边的叮咛,软化了他以牙还牙的固执,不由得他将剑缓缓抽回,理智驱使他按剑不动!
巧合的是,贪王突然从噩梦中惊醒,不安地说道:“我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杀我,怎么办?”
“大王莫惊惶!有贱民在此护卫您。”长生佯言安慰贪王,于是贪王复安然入睡。如是者三,长生决心尊奉父亲仁诫原谅贪王,便自动向贪王表明他的真实身份,并请求贪王:“快将我杀了,以免我报仇的恶念又死灰复燃!”
震惊的贪王被长寿王父子以德报怨的仁行深深感动,当下幡然悔悟,自愧如豺狼。于是将国土归还长生,两国并义结为兄弟之邦。
圣严法师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真正的慈悲不只是爱你所爱的人,还应能宽恕、爱护你的仇敌;而如此宽厚的胸襟则来自人我一体、爱人如己的智慧。当别人以恶劣的态度对你的时候,你若还能以德报怨,用你的仁爱去感化对方,那么你将会成为无敌之人。
佛禅小故事
佛陀挨骂
很久以前,有一天佛陀经过一个村庄,碰到了一些村夫。这些村夫说话很不客气,甚至出口辱骂佛陀。
佛陀就一直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等那些村夫都骂累了,他才说:“谢谢你们对我的指教,不过我正赶路,下一村的人还在等我,我必须要走了。不过,明天我还有时间,到时候如果你们还有什么话想告诉我,再过来说好吗?”
那些人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你这个人是怎么回事?难道你没有听见我们骂你的话吗?我们把你说得一无是处,你却没有任何反应!”
佛陀说:“假如你们想要我有所反应的话,那你们已经骂得太晚了。你们应该在十年前就来骂我的,那时的我会有所反应。然而,这十年以来,我已经不再受別人所控制,我已经不再是个奴隶,我是自己的主人了。我现在是凭借自己的内心在做事,而不是顺从別人的意愿在做事了。”
以德报怨是至善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为了让儿子们多一些人生历练,他便对三个儿子说:“你们三人出门去,三个月回来,把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诉我。我要看你们哪一个所做的事最让人敬佩。”他的三个儿子听完后,就动身出发了。
三个月到了,三个人都回来了,老人就问他们每人所做的最得意的事。
长子说:“有个人把一袋珠宝存放在我这里,他并不知道有多少颗宝石,假如我拿他几个,他也不知道。等到后来他向我要时,我原封不动地归还他。”
老人听了之后说:“这是你应该做的事,若是你暗中拿他几颗,你想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长子听了,觉得这话有道理,便退了下去。
次子接着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孩落入水里,我救他起来,他的家人要送我厚礼,我没有接受。”
老人说:“这也是你应该做的事,如果你见死不救,你心里过得去吗?”次子听了,也没话说。
最小的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病人昏倒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个翻身就可能摔死。我走向前一看,竟然是我的仇敌,过去我几次想报复他,都没有机会,这回我要弄死他,可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我不愿意暗地里害他,我把他叫醒,并且送他回家。”
老人不等他说完,就十分赞赏地说道:“你的两个哥哥做的也是符合良心的事,不过你所做的是以德报怨,那就更难得了。”
做该做的事,是不昧良心,但做到原来不易做到的善事,则更能彰显人性的光芒。尤其能做到以德报怨,宽恕仇敌并能适时援助对方时,可以称得上是难能可贵,是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