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心里清楚,师父这是怕自己偷吃,故意拿话来迷惑他。等师父走后,一休毫不客气地把整瓶蜂蜜拿来都吃光了。味道真好!好吃极了!一休赞不绝口。可是等师父回来怎么向他交代呢?一休灵机一动,顺手又将师父最心爱的玉兰花瓶打得粉碎。
当师父办完事回来,还未进门就听到有哭声,他边纳闷边往里走,却发现一休正躺在地上号啕大哭。
师父刚要开口问他怎么回事,一休却哭得更凶了,边哭边对师父说:“师父!我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你究竟做错了什么事?”师父越发纳闷。
“师父!我把您心爱的花瓶打碎了!”一休一边抹眼泪一边说。
师父果然十分心疼,忍不住埋怨道:“一休,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把那么贵重的花瓶给打碎了?”
一休见师父只顾心疼花瓶,于是又忏悔道:“师父!我知道把您那宝贵的花瓶打碎了罪不可恕,只好以死来谢罪:所以我就把那瓶毒药全吃下去了!”
说完后,一休又开始号啕大哭。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其解决之道。但为什么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呢?是因为缺少智慧。遇到问题时,不要慌张,也不要逃避,更不要蛮干,要想办法解决。凡事只要动动脑筋,都会有解决之道。需要指出的是,在上面的故事中,师父的撒谎和一休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佛禅小故事
以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那人接着问道:“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在与对手过招时,无招往往胜有招
日本东京有一个武功高强的武士,精通禅道,尽管他年纪很大了,但在和人交手的时候,仍然次次获胜。
一天晚上,一个年轻力壮的武士前来拜访。这个武士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胆大妄为,横行乡里。他和人比赛的时候,经常先用各种方式将对方激怒,逼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先出手,然后,自己抓住这个时机,平静而仔细地观察对方的漏洞,一旦抓住对方的弱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行反击。使用这种招数,再加上自己的超常武功,年轻武士在和人交手时,也从未失败过。
年轻武士久仰老武士的声名,但因为年轻气盛,不把老武士放在眼里。他这天前来拜访的目的就是踢馆,想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名望。
弟子们担心老武士年龄太大,不是年轻武士的对手,都纷纷劝他不要接受挑战,或者挑选自己的年轻弟子迎战。可是,老武士接下了对方的战帖,并决定亲自出战。
两大高手比赛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来到市区的大广场前,观看这场不同寻常的比赛。
比赛开始了,年轻武士像往常那样,开始侮辱老武士,对他扔石头、香蕉皮,还往他脸上吐口水,用脏话侮辱他,想以此来激怒他,但老武士不为所动。
这样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老武士始终一动不动,既不生气,也不抢先出手。这是年轻武士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他骂得嗓子都哑了,并且精疲力竭,已经没有力气和勇气向老武士进攻了。最后,血气方刚的武士不战而退,灰溜溜地逃跑了。
回来后,老武士的弟子们都气不过,纷纷质问道:“师父,您为什么不好好教训一下那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呢?”“就是!那个小子太过分,师父您怎么能忍受?再说,这样也有损师父您的声名。”
面对弟子们的质问,老武士没有辩解,反而问道:“假如有人带着礼物来见你,你不接下礼物的话,礼物归谁?”
弟子齐声回答道:“当然是归送礼的人。”
老武士微微一笑,说到:“妒忌、愤怒和侮辱难道不是同样的道理吗?如果这些东西你都拒收,它们还是归对方所有。”
老武士最后说:“从对招的角度来说,他是有,我是无,无招胜有招。”
弟子们听了这番话,才明白了师父的用意,也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的道理。
对方不怀好意的挑衅和侮辱,目的就在于让人我们愤怒,从而失去理智,这样对方就可以抓住我们的弱点,将我们击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沉得住气,以无招对有招。要知道,对方所有邪恶的语言或举动,如果我们不接受,对方只能把它收回。
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有所突破
有一位禅师写下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研,那两句话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看了这题目,便纷纷议论了起来。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
禅师对于这个解释不予置评,只是缓缓地摇着头。
于是另外一个弟子说:“那是一个局部阵雨,一边下着雨,一边没雨,这种景观虽不常见,但也不算罕见。所以俩人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那是因为他走在没有下雨的这边。”说毕,他望向禅师。
禅师仍旧默然不语。
于是,第三个弟子便得意地说:“你们都错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他嗤之以鼻地继续说道:“都太牵强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定是有一个走在屋檐下,所以才没淋到雨。”
说罢,他洋洋自得地准备接受赞赏。
禅师微笑着看看他,然后对弟子们说:“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但却钻入了牛角尖。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
思考问题时,不要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转来转去,更不要死钻牛角尖,这样只会离题越来越远;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佛禅小故事
一生万千
在一座禅寺里,负责煮饭烧菜的典座,是非常受到尊重的职务之一。但要把这个职务做好,不仅要将饭菜煮出味道,尤其要爱惜米、菜、油、盐,不可糟蹋。参学很多道场的石霜禅师在沩山禅师那里负责典座,管理米粮。
一天,他正在筛米时,住持沩山禅师来了,对他说:“不可抛散米粒,因为那是施主布施的。”
石霜答道:“一向不抛散。”
沩山就看看四周,从地上拾起一粒米说:“你说不抛散,那么这一粒从哪里来的?”
石霜禅师默默无言,无话回答。
沩山禅师接着说:“莫轻这一粒,因为百千万粒从这一粒生。”
石霜立刻把握机会,问道:“那这一粒从哪里生出来的?”
沩山禅师却不回答,呵呵大笑地回方丈室去了,到了黄昏,禅师就出现在禅堂说道:“大家听着,米里有虫!”
选择一个利己的角度看问题
在一面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正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的第七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角,一步步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著顽强,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来勇敢地面对他在生活中的那些困难。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蛮干一气了——我是个人,是个有头脑的人。”果然,他变得理智了,他果断地放弃了原先错误的决定,走上了新的道路。
第三个人也一直观察着这只蚂蚁,他听到这两个人的话,就去问一位禅师:“观察同一只蚂蚁,他们二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相反,他们得到的启示迥然而异。请您说说在他们中间哪一个对,哪一个错呢?”
禅师回答:“两个都对。”
问者感到更困惑了:“怎么可以都对呢?对蚂蚁的行为,一个是褒扬,一个是贬抑,对立是如此的鲜明,您是不愿还是不敢分辨是非呢?”
禅师笑了笑,回答:“他们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但他们各自都选择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看问题,所以他们两个都对。”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选择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起到消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