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许多时候,我们想知道明天我们会遇到怎样的问题,想今天解决以换得明天的清静,但事实上,每天都是不同的,烦恼也自然不会相同。我们应该做好手边的事,解决好今天的问题就行了,没必要为明天不可预知的事情而烦恼。
人生历经沧桑才有味道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壶温水。”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用温水沏了,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泡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壶沸水。”稍顷,小和尚提着一壶沸水进来。释圆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释圆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茶水,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冲沏的水不同。”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也都是相同的,不同于细节,相同于都要经历风浪。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上不了万里高空,是因为被绳牵住;一匹壮硕的马,再怎么烈,被马鞍套上任由鞭抽,也难以飞奔,是因为被绳牵住。当我们的人生不如意时,也一定有一根牵着我们的绳子,或是名,或是利,或是畏惧。万事用一颗平常心待之,我们就会释然。
佛禅小故事
灵丹已在腹中
从前,寺院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僧人。老僧才学广博,声名远播。小沙弥整日按师父所授之法打坐,读经,日复一日。小僧心中很着急:“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有师父的修为?如果有一种速成的灵药就好了。”想法被老僧知道了,他微笑说:“其实也不难,世上的确有一种能启迪人智慧的灵丹,你若有心,师父愿陪你一同去寻找。”于是他们出发了。
寒来暑往,转眼间已过了十二个春秋。这期间,他们访遍了名山大川、市井小巷,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过了各种各样的事,老僧更加睿智了,小僧也一改当年的童稚,变为一老成持重的青年。但有一事小僧仍很困惑:这么多年苦苦追寻的灵丹为什么还没出现?师父的话不会有错呀?于是向老僧请教,老僧哈哈大笑:“徒儿好糊涂,灵丹已在你腹中了。”
小僧方大悟。
做事应分清轻重缓急
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经商的人,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带了两个年轻的儿子和一头骆驼及许多贵重的货物,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
父子三人牵着骆驼向田野间行去,他们看到农夫在田野工作,这位商人就对儿子说:“世间的万事以及事业,哪一件不是经过千辛万苦的经营,而后才得到成果的?你看农夫若无春天辛劳的工作,又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呢?”
年轻的儿子说道:“爸爸,我们出门经商,不也像农夫的春耕,若不经遥远的旅途奔走,哪里又能赚得最优厚的利润呢?”商人点点头表示同意儿子的看法。
他们就这样,一边看着风景,一边赶路。一路上经过了田野,穿过了森林,要开始爬山了。若翻过这座山,便到了做生意的地方。
可是不幸的是,在爬山的时候,载货物的骆驼忽然倒在山路上死了,这使他们感到无限沮丧。父子三个人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叹息,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最后,父亲说:“先将骆驼身上的货物卸下来再说。”
于是,两个孩子立刻卸下了骆驼身上的货物。等货物卸好时,父亲又说:“骆驼已经死了,它的皮还有用处,就将它的皮剥下罢!”于两个儿子又忙了一阵,将骆驼的皮剥下来。
然后父亲想:既然货物不能运到市场去卖,只好回家再准备一头骆驼,再来运这些货物了。于是吩咐儿子说:“现在我回家去,再牵一头骆驼来,你们好好看着这些货物,特别是这只骆驼皮,还可以买些钱,不要让它损坏了。”
商人吩咐完之后,便一个人下山去了。没想到第二天竟下起大雨,两个年轻人见下起了大雨,便想起父亲吩咐——特别要照顾骆驼皮,就从货物中拿出最高贵的白毛毡,盖覆在骆驼皮上。大雨一直下了好几天,白毛毡被雨损坏了,而骆驼皮也腐烂了,货物也统统损坏了。
最后他们除了一些破烂的东西,便一无所有了。
做事应分清轻重缓急,先做紧急之事,而非所急之事,则可稍后去做;做事还要安排好合理次序,这样才不会乱了章法。这样能不但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更能提高办事效率。
看问题不要只看一个方面
在一座寺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他的两个徒弟。
一次,两个徒弟看到屋里飞进一只蜜蜂,蜜蜂努力地朝窗外飞,却被窗上厚厚的玻璃挡住了,一次次徒劳地摔下来。
徒弟甲说:“这只蜜蜂真是愚蠢,既然知道这个方法行不通,为什么还要做努力呢?它这样做,即使飞一辈子也不可能成功。”他从中得到领悟:世上有些事不能强求,该放手时就放手。
徒弟乙说:“这只蜜蜂真顽强,它那么勇敢,失败了也不屈服。”他也从中得到启示:做人就应该像蜜蜂那样,锲而不舍,败而不馁,百折不回。
于是,两个争执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他们只好去找师父来评理:“我们的观点,究竟谁的才是正确的呢?”
老和尚说:“你们谁都没错。”
两个徒弟不解,心想,怎么可能两种观点都对呢?难道师父是故意做好人,不让我们再争执了?老和尚早就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他微笑着,拿出一块大饼,吩咐他们把大饼居中切开。徒弟二人照做了。
老和尚问;“两个半块饼,你说哪半块好,哪半块不好?”
他们回答不出。
老和尚说:“你们总是看到相异的地方,而没有看到相同的地方,形式上的差异掩盖了本质的相同。”
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看问题不要只看一个方面。许多表面看似相同的,可能是相殊甚远;而表面相殊的,倒可能有质的相同。生活中的不少错误,有时就是因为看不到这一点而产生的。
佛禅小故事
障碍
在一次地震中,山体滑坡,一块比房屋还高的巨石轰然滚落,正好堵在山脚下的小村子的村口。
人们觉得它挡道,不喜欢这块巨石,合计着要移走它。但是,巨石实在太大太重,几十名壮汉齐心协力也动不了它。
有一天,一位和尚云游至此,看样子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高僧。人们向他请教移石之法,高僧看看巨石,摇头不语。人们很失望地走了。
但是,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巨石上出现两行字,像是斧凿雕刻的:横写大字——“镇村之宝”;竖写小字——“何处有障碍”。
那字刻得漂亮,笔力雄劲,气势非凡,加上巨石这个载体,更显得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
渐渐地,没人再想移开这块巨石了,它一直巍然屹立在村口,旁边种植一些花草,俨然成为街头一景。
心中有佛光,才是至聪至慧者
有一个老和尚在垂暮之年,他想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一个弟子。在他的众多弟子中有三人悟禅极深,老和尚一时难以选择谁为传人。
一个暮色苍茫的傍晚,老和尚自感寿命将止,到他决定继承人的时候了。他叫来三个弟子吩咐他们出去各买一样东西,看谁买的东西既便宜又能塞满禅房。
老和尚给了弟子们各人一枚铜钱后,有两个弟子出去了,可是另外一个弟子却端坐在老和尚身边打禅,没有行动。
不久,有一个弟子回来了。他告诉老和尚,他已买了几车干草,足可以填满禅房了。老和尚听后,摇头蹙眉,非常失望。
接着,另一个弟子也回来了。只见他从袖子中取出一支蜡烛,然后把蜡烛点燃。老和尚见状,口念:“阿弥陀佛”,脸上露出了非常满意的神色。
这时,老和尚把目光盯向了他身旁的弟子。只见那弟子起身,将铜钱还给了老和尚,双手合十说:“师父,我买的东西就要来了!”说完,他吹熄蜡烛,禅房一片黑暗,那弟子将手指向门外说:“师父请看,弟子买的东西已经来了——”师徒都向门外看去,只见东半边天上,一轮满月刹那间从地平线上跃出,冉冉升起。金色的月光照进禅房,禅房里洒满光辉,一片通明。
老和尚惊讶得半晌无语,禅房里一时寂静异常。许久,老和尚才问打禅的弟子:“你何以想到此法?”
弟子双掌合十说:“干草固然能装满禅房,但却使禅房不洁而黑暗,虽价廉而实平庸所为;蜡烛小如手指,不值一文,然烛光能充盈禅房,买烛者非上智而不能为也!”
弟子沉吟片刻,神情肃穆,继续道:“月光既出,玉宇澄清,月光可谓九天中最无价之物!月明则天明,天明则地明,天明地明则心明;然佛明四字,佛明我心,可见月光乃我佛也;今我不取一文得我佛,只因我心中有佛光!”
老和尚闻言,脱下袈裟披在打禅的弟子身上:“你心中的佛光,乃上智中之至聪至慧者也!”
心中的佛光,诚如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幸福,乃至一切的真、善、美……只有心中装有快乐、幸福,生活就会像月光一样毫无保留地普照,我们才会远离烦恼、忧愁、沮丧、消极……佛光会将最沮丧的心情放开,包容所有的消沉与琐碎的日子。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地过……佛与我们同在。
不要执著于事理本身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富翁,想吃庵婆罗果,就派一个人到果园去,要他把最香、最甜、最可口的果子买来。
这个买果人来到果园之后,向果园主人声明:“我奉富翁之命,要买最香、最甜、最可口的庵婆罗果,凡是不合这个标准的,一律不要。”
果园主人说:“我这果园中的果子,都是又香、又甜、又可口的果子,没有一个不香、不甜、不可口的,你先尝一个,就可以证明我的话是完全真实的。”
买果人不以为然,说:“我现在要一个一个地品尝,是最香、最甜、最可口的就买,如果只尝一个,怎能断定全是又香、又甜、又可口呢?”说罢,把所有的庵婆罗果都尝了一口,方才拿回家去。
富翁一看,全是咬了一口的果子,觉得非常恶心,便扔到一边去了。
有些人做事,不相信别人,无论事情大小都要亲自动手才放心,结果往往却一样也没有做好。这是愚者的表现。
佛禅小故事
丹霞烧佛
有一个寺院,在大殿供奉一尊最为珍贵的檀香木佛,而且是寺院惟一的一尊佛像,弟子们天天烧香供奉。住持丹霞发现,弟子们都被佛像所障。于是一天早上起床后,二话没说,将佛头砍下,将整个佛砍碎,扔进灶里烧火。弟子们吓坏了:“师父,师父!您怎么这么做。这是一尊多么珍贵的佛啊!”丹霞根本没有回答,就是这么做了。
后来弟子们悟到了。哪里是佛啊?有像的佛都是假的佛,真正的佛是无像非像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如来。
懂得变通方为智者
《百业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呆子,头发都掉光了,成了秃头。
一天,有一个人看到他头上没有头发,就拿梨子打他的头,打了一个又一个,把这个呆子的头皮都打破,而且流出血来。可是这个呆子仍是默默的忍受着,不抵抗,也不避开。
这时有另一个人看到,心里很是不忍,就对呆子说:“你为什么只是站着挨打?如果不敢回手,也应该避开才是。看你满头是血,不怕痛吗?”
呆子回答说:“唉!这种人愚痴横蛮到这样地步,真太不讲理了。他以为我头上没有头发,就可以当作一块石头,随便用梨子来打的,不知道这是我的头呢。终于打出血来了。你看,唉!这种毫无知识的人,我对他是没有办法的。”
另一个人听了,很是生气,就责骂呆子说:“你真是笨得可怜,难道别人打你,你只是站着不动,弄得头破血流,难道不是犯痴吗?”
一位名人说:“聪明的人会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要学会变通,必须要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对于善于变通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困难。如果一味地迂腐不变,只能让自己吃苦头,还会给别人留下笑柄。
在智慧面前,任何问题都有解
一体禅师是聪明的化身,因为他机智过人。在他还是一个小沙弥的时候,便初露锋芒。
有一次,一位信徒给师父送了一瓶上好的蜂蜜,师父视为珍宝,每天饭后只吃一点,细细品味,但这却被细心的一休看出了门道。他很想尝一尝,却苦于找不到机会。
这天机会终于来了。师父有事外出,但怕一休会偷吃蜂蜜,于是临走前就拿出蜂蜜对一休说:“一休!信徒送来的这瓶东西是毒药,毒性很强,非常危险,你可千万别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