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父母的教育,就不会有孩子的成功。因此,父母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孩子。因为,孩子很可能会因为父母的一点小错误而走向失败,也很可能会因为父母的一点用心而迈向成功。
父母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
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几乎是全部,父母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的身上,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然而,就算是非常疼爱孩子的父母,在一些做法上还是存在着错误。
1.父母有时会让别人代替自己照顾孩子
父母们可能觉得孩子只要有人看着,不要让孩子发生危险就行了,不需要自己亲自照顾,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父母就需要和孩子交流了。虽然孩子不会说话,但是,通过和父母肌肤的接触,父母的拥抱以及关注的眼神,父母单方面地向他说话,这些都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需要不断地和外界交流,只有经常交流,孩子才会变得聪明可爱,也正是因为交流,孩子感应到了来自父母的爱,就会心生一种安全感。有很多孩子都是在没有父母关注的环境长大的,这样的孩子和被父母带大的孩子相比要显得呆滞一些,而安全感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则是他们最缺乏的。当孩子长大后,他们也只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肯出来。
2.父母总是会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
其实,虚荣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大人们的虚荣心通常就是比谁的工作好,谁的待遇高,更让大人们津津乐比的是谁家的孩子成绩好,谁家的孩子拿了多少多少奖状,要不就是说谁家的孩子智商高。总之,孩子通常是父母们最爱拿来做比较的。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好成绩,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奖。如果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就会让孩子感到不满和痛苦。再说了,如果父母总是拿孩子和某个孩子比,就会让孩子对其产生一种敌意,这不利于孩子和同龄人之间搞好关系,还容易让孩子产生嫉妒等不良情绪。
3.父母对孩子的隐私方面不尊重
几乎每个孩子都对父母说过这样一句话“请尊重我的隐私权!”。然而,当父母听到句话的时候,总会嗤之以鼻。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再说了,孩子还小,有什么隐私。就算有隐私,孩子还能对父母有什么隐瞒吗?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做法并没有错。其实,他们是大错特错。当然,没有父母就不会有孩子,但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是任何人的所有物,父母对孩子的隐私一定要尊重。比如,当父母想要进入孩子的房间之间一定要先敲门;对于孩子的日记和其他孩子不想让别人看到的东西不可以随便打开;如果有一些牵扯到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询问孩子的意见。总之,对于孩子的所有权利都要尊重。如果不尊重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认为他也可以随便侵犯别人的隐私,也就是所谓的不被尊重的人也不会知道去尊重别人。
4.父母会单方面的为孩子选择未来的路
孩子年龄小,很多事情都需要父母来帮其选择,于是,有很多父母就利用这个便利为孩子做各种决定,各种选择,甚至把孩子的未来都替孩子选择好了。有些父母会因为自己对钢琴很感兴趣,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自己没有学成,于是就会让孩子帮其圆了这个“梦想”,一点都没有顾及到孩子是不是想学钢琴。父母要知道,孩子的路是孩子自己要走的,并不是要父母替他走的。如果孩子不喜欢钢琴怎么办,难道父母要强迫孩子去喜欢吗?父母这样做不仅不会让孩子顺着自己挑的路走,还有可能会造成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
5.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成绩
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是非常看重的,有些父母甚至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代表了一切,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的成绩好,那么父母为其安排的生活中就只剩下了升学;如果孩子的成绩差,那么父母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其学习成绩提上去,孩子的生活中还是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果孩子提出做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父母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哪怕是要帮着父母做家事。然而,父母为了能够让孩子专心学习,一点家务事都不会让孩子作。其实,父母这样的做法只会培养出一个死读书的书呆子,对于学习以外的东西他一点都不会明白。当孩子长大之后,他是要踏进社会的,不可能读一辈子的书,上一辈子的学。父母有没有想过,当孩子踏入社会之后,只会死读书的他,又会做什么呢?
6.总想让孩子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
在有些父母的观念里,只有早早起来读书的孩子才是乖孩子,那些只知道睡懒觉的孩子都是不听话的孩子。根据有关研究,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是,在父母的督促下,有很多孩子在6点就会起床,每天都睡不够8个小时。久而久之,没有充分的睡眠,孩子的脑力就会减退。
7.对待孩子总是很严肃
有些父母觉得应该给孩子营造一种学习的气氛,于是,孩子每天回到家里都要在“学习气氛”中生活,让孩子觉得家里充满了压力。其实,如果父母可以轻松一些,有点幽默感,或许孩子就会有心情去学习,而不是整天都生活在压力中。
8.把对孩子的爱当成是借口
别人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天下对伟大的爱。然而,有些父母却拿对孩子的爱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当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提出抗议的时候,父母往往会用一句“这都是因为我爱你,这是为你好”来堵住孩子抗议的嘴。其实,爱孩子是每个父母都会有的心情。但是,把对孩子的爱当成借口,这爱也太不真诚了吧。父母如果要对孩子提什么要求,就应该让孩子心服口服,而不应该总是用“爱”来堵住孩子的反驳。
教子心经
做为父母,我们要严肃地认识到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爱抚,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
父母应该这样爱孩子
在当前的家庭中,几乎每家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们把这个孩子当成了是“掌上明珠”,疼爱得不得了。然而,就算把孩子当成是一颗明珠来对待也不见得就是爱孩子,因为,就算明珠再怎么珍贵,它也只不过是一个东西而已,就算它会被大人欣赏、喜爱,但终究只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人,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自己的性格。或许,父母把孩子比喻为是一颗明珠,在潜意识中并没有把孩子当成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生命,只是把孩子当成是一个自己手中的东西。虽然这样说也点过分,但是,仔细想一下,难道不是这样吗?
父母抚养孩子,可能是希望以后孩子能够回报自己。有些父母总是怕孩子不知道自己是爱他的,经常会向孩子表白并强调自己的爱,甚至有的父母在强调自己爱孩子的同时,要求孩子保证以后也要爱父母。父母这样的爱无疑是自私的,是带有目的性的。这样就会让孩子在付出某种东西的时候也想得到一些东西,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私。
有一些父母总想控制住孩子的一切,其实,每个人都有控制他人的倾向,而父母则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做出控制。很多父母以为他们这样做是在爱孩子,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只不过是想控制孩子。上面已经说过,现在的家庭中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因此,父母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独生子女的被控制程度就会极大化。有的孩子不想接受父母的爱,甚至害怕父母的爱,并不是他不需要爱,而是他不能忍受父母以爱的名义对他进行无所不在的控制。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天性,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会让父母把所有的爱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孩子。然而,这种爱有时候对孩子来说却极有可能是一味毒药,它不会让孩子感到温暖与感动,却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当然,这也不是说父母不爱孩子,只是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不正确。
1.爱他,就要尊重他
很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都非常疼爱,不仅吃的、喝的是最好,连玩的、用的,以及孩子所有的要求,父母都会满足。然而,孩子的表现却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其实,孩子想要的并不是吃、喝、玩、乐,他需要的来自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这种爱更能让孩子接受。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够得到父母的尊重,那么,当他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尊重自己的父母,还会尊重他人,更重要的是,他更会自重。父母往往认为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疼爱,而且,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不会太明白什么是尊重。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让孩子选择,他宁愿要尊重都不会要疼爱。即使孩子年龄小,但是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会从父母对他的态度中读懂父母的内心。如果父母给孩子的只是一种没有尊重的爱,那么它不仅不会让孩子产生丝毫的感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因此,如果父母爱孩子,那么就学会尊重孩子。不管是孩子的尊严、人格和权利,还是孩子的意愿、想法或意志,父母都要尊重。
2.爱他,就让他全面发展
现在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对孩子的教育也都是成才教育,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成长的同时,却忘记了要教育孩子成人。要知道,孩子的成人教育要比孩子的成才教育更重要。但是,在父母的眼里,最重要的总是孩子的成绩,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的就不重要了。这个时候,父母们是不是忘记什么了呢?是不是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是不是忽视了孩子人格的教育?正是因为父母们的遗忘,造就出了一批不是人才的人才。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神童,在母亲的教育下,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13岁就考上了重点大学。然而,就是一个这样聪明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神童,他虽然有着超群的智力,但是智力以外的能力都非常差。上学期间,他从来没有自己洗过衣服,甚至连袜子都没有洗过;就算上了大学,洗头也都是母亲帮他洗。因为,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都被母亲一手代劳。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却被学校退学了,当时的他已经上了三年的研究生,而被退学的原因是他的生活不能自理。
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不是光靠聪明就可以的。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
2.爱他,就让他和挫折挑战
一个真正的人才不只可以在顺境中生活得如鱼得水,还可以在逆境中生活的游刃有余,而培养这样的人才是需要让其接受一些挫折教育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度,就会让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差,如果父母能够让孩子经历一些磨难和挫折,那么孩子就会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多父母都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一点小困难都不会让孩子经历,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为孩子遮风挡雨,并且还认为这样做对孩子最好。岂不知,父母这样做等于是剥夺了孩子接触挫折的机会,让孩子没有机会得到经验和教训。父母要知道,挫折和失败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老师,他可以在给孩子教训的同时,给孩子许多有益的东西。
3.爱他,就为他做好榜样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启蒙的导师,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所以,为人父母者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如今的父母都是生长在21世纪的人,他们有着更多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在自己过着挥霍浪费日子的同时,却要求孩子艰苦朴素,这可能吗?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并不是什么讽刺的语言,而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学什么样。如果父母只是言传,而不身教的话,孩子只会拿他们的行为做榜样,根本不会将他们的话听进去。
《论语》上记载着有关曾参的故事。说,曾参总是把“吾日三省吾身”作为自己的原则,他也用这一原则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上街。小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又哭又闹,要求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闹得没有办法,就对孩子说:“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听后就乖乖的回家去了。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到家时,看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雪亮的尖刀,正在准备杀猪呢。他的妻子赶忙制止他说:“我刚才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父母的样子,今天你说话不算数,就是在教孩子讲假话。再说,母亲骗了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对他进行教育就难了。”结果,他真把家里的猪给杀了。也许曾家的这头猪还没有养到该杀的时候,他杀了这头猪虽然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可是,换来的却是在孩子面前树立了一个诚实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