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有偏科的情况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和孩子的兴趣有关的。如果孩子对所学课程有兴趣,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就会自动地去学。与之相反,如果孩子对所学的课程没有丝毫的兴趣,觉得它们枯燥无味,那么,孩子就不会积极地去学,当然就没有很好的成绩。还有就是看老师能不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同一篇课文,如果老师能够用让孩子感兴趣的语言和方式教给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愿意去学;如果老师只是平淡无味地讲述课文,让孩子听起来没劲,那么,孩子就不愿意去学,当然就会偏科的事情发生了。
孩子偏科还和孩子学习的基础有关系。比如,孩子在没有上学的时候父母就教过孩子数数,并且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那么,孩子在接触这些的时候就会因为有基础而愿意去学,掌握起来也会比较容易;如果孩子对于数学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基础,学习起来也就会显得比较吃力,成绩也不会很好,慢慢的就会丧失信心,当然就会有偏科的现象发生了。
再细说起来,孩子偏科和升学考试的有关规定也有一定的联系。孩子们为了考试的需要就会专攻某一门课程,这样一来当然就会有偏科的事情发生。文科生可能会对物理、化学等课目不重视,理科生可能会对历史、地理等科目不重视,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偏科现象。
总而言之,形成孩子偏科的原因不是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的。父母必须要找出孩子偏科的主要原因,然后再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1.父母让孩子知道偏科的危害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只有把各个科目学好,才能够适应升学和就业的需要,不要专攻某一项。先说升学这方面,如果能够全面发展,把每一门都学好,肯定会在升学的时候畅通无阻;如果有一门是拔尖的,对于升学来说更是如虎添翼;如果有一门偏科,那么很可能在升学的时候因为这一科的成绩而影响到总分。再看一下就业这方面,当孩子走向社会,不管要做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父母让孩子明白,不管是哪一门科目,都有着属于它们特别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缺少了一门课程的学习,那么就构不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就会让孩子的发展不全面、不协调,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就会产生危害。
2.及时纠正孩子偏科的行为
如果父母发现了孩子有偏科的现象,一定要及时纠正,尽量让孩子全面发展。其实,如果孩子有了偏科的行为,一定会在其思想情绪上有所流露,父母要随时观察,这样才会及时发现孩子是否有偏科的行为。比如,如果孩子在和父母聊天的时候只聊一些关于数学的知识,并且说起来滔滔不绝,而且,当父母问他一些关于英语或语文方面的知识时,他会表现得很没兴趣,这个时候,孩子的数学成绩一定非常好,而英语或语文成绩就会不很理想。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及时提醒孩子,纠正孩子的偏科现象。还有一些孩子会偏科,是因为他们学这门科目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就提不起什么兴趣。这个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说明学习这门科目的目的,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让孩子可能用正确的态度去学习。
3.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每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困难,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比如,当孩子正在做功课的时候,做着做着,突然停了下来,一直在那儿不停的思考,不知道从何下手。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试着问孩子需不需要帮助。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父母也不要直接把答案说给孩子听,而是启发孩子自己找出答案,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还可以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让孩子对学习更加充满兴趣。
教子心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偏科却会成为孩子具备多种能力的绊脚石。孩子偏科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那毕竟是暂时的落后,只要父母能够针对孩子的不足对症下药,然后结合合理的措施,孩子是完全可以摆脱偏科的困扰的。
让孩子学会预习
一个人可以自己学习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学会预习,也只有会预习的人才能够有自学的能力,才可能进行自我教育。预习不仅是自学的关键,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学习方法。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在课前预习好将要学习的内容,那么,他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在心中就有了一定的印象,当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就不会感到陌生,这对于孩子学习效率和听课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虽然说预习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进行的,但还是要通过自学来掌握一些关键的内容和思考的难点,遇到一些问题要试着去解决,这样对人的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如果一个孩子做了课前的预习,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么,他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会带着问题去听,就会特别注意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专心听讲,还可以让孩子提起上课的兴趣。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不带课本,只是听老师讲课。开始的时候,老师以为他是故意捣乱。但是,当一次考试成绩下来之后,老师迷惑了,就是这个总是不带课本上课的学生,成绩居然是全班最好的。这样的结果不仅让老师不解,让同学们也觉得非常奇怪。终于,老师在一次家庭访问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看故事,有一次他从姐姐的课本中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于是就整天拿着姐姐的课本看。不知不觉,他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掌握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当他上了学之后,他发现,老师讲的东西他都曾经看过、读过。于是,他不再像其他的同学一样看着课本听老师讲课,而是只听老师讲,在老师讲的同时他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自己曾经学过的内容。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讲的内容基本上他都可以掌握。当回到家之后再看一下课本,这样一来就完全掌握了。因此,他的考试成绩才会那么好。
还有一位老师,他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带教材,只是空手去上课。虽然他没有带课本,但是,对于课本上的内容却非常熟悉,记的也非常全面,一点知识都不会落下。有的学生会故意考这位老师,总是会在他讲课的时候向他提出一些问题,老师也总是能够对答如流。有一次,有位同学向老师请教这方面的秘诀,问老师有没有什么秘密武器。老师笑了笑,说:“我的秘密武器就是预习。”
那么,怎么才能孩子学会预习,让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呢?
1.让孩子学会控制预习的内容
预习主要是熟悉一下将要学到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在老师讲课的时候特别注意一下自己在预习时没有弄明白的地方,以此来解决自己在预习时所遇到的问题。但是,有的孩子在预习的时候往往不能够控制自己,比如,本来该预习一节课的内容,但是,他看着看着,觉得有些地方非常有意思,于是就不能控制地继续往下看。这样往往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因此,在孩子预习的时候,父母要适当地控制一下孩子预习的内容。父母要告诉孩子,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新的知识点,需要巩固哪些学过的知识,通过这课能够延伸学习哪些内容,等等。并不是说,预习就是只看一下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或者是课文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在孩子刚开始预习的时候,可以先选择一门或是两门科目进行,不要一下子让孩子预习太多,那是不会有效果的。
2.让孩子合理控制预习的时间
有的孩子预习一篇课文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些父母也觉得应该让孩子多花一点时间在预习上。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正确,预习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而是应该根据学习计划中可以提供的实际时间来安排预习活动。如果孩子预习的时间过长的话,就有可能把做作业的时间给挤掉。当然,预习的时间也不能够太短,太短的话只能是让孩子囫囵吞枣地把课文看一遍,根本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也不能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其实,父母要让孩子明白预习的目的,预习只是让孩子熟悉一下课文,使孩子能够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于一些弄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做一下标记,放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同,不需要把每个问题都弄清楚。如果要把课文中的所有问题都弄清楚,那么,只会浪费时间,而且还不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3.让孩子学会合理分配预习时间
当孩子放学回到家后,需要把白天的课复习一遍,还需要做作业,这样用来预习的时间就不多了。因此,孩子要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让本来为数不多的时间得到最大作用的发挥。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把预习的重点放到自己比较不擅长的科目上,对于这些科目可以相对地多用一些时间。对于自己擅长的科目,可以减少一些预习的时间。对于自己擅长的科目,在预习的时候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如果用太多时间在这些科目上,只不过是浪费而已。再说了,如果孩子不能够合理分配预习的时间,就可能会出现有的科目预习了,有的科目就没有时间预习,这样一来,不利于孩子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4.让孩子学会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可以采用阅读法与回顾法。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在开始预习的时候,先从头到尾把课文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一下基本的知识内容,看有没有陌生的字或词。然后再读一遍,对于自己能够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要做出记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听起课来也相对容易。这种预习方法,不但对新知识进行了预习,而且还可以理出一条自己知识的水平线,看看自己能独立掌握多少内容。回顾法的具体做法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先把课文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一下,然后从中发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之后再学习一下新的内容。其实,就算是已经学过的内容也可能不是记得很清楚,这样学起新内容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能够把已经学过的内容重要巩固一遍,那么,学起新内容来就会比较容易。
教子心经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所谓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先看一下,对课文内容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孩子有预习的习惯,那么,他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针对性。由于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让孩子学会复习
复习是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孩子学会复习功课,不仅可以让孩子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充实,还可以使孩子对知识有更加条理和系统的理解。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让孩子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除了能够让孩子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让孩子提高运用知识的技巧之外,还可以让孩子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和内容融会贯通。
其实,让孩子学会复习功课,不一定是让孩子吃过饭就趴在桌子上看书,有时候,脱离书本的复习更有效果。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吃过饭后去独自散步,让孩子在散步的过程中把一天中所学的东西都在大脑中过一遍,总结一下自己一天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对于“今天的新课主要讲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自己已经听懂了,有哪些问题是自己还不明白的。”这这些问题弄清楚。对于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就可以让孩子在明天学习的时候继续看一下,至到明白为止。还可以让孩子躺在床上思考问题,有些父母总是认为孩子上床就代表了睡觉。其实,在孩子躺在床到睡着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利用这段时间复习一下自己所学的内容。
那么,具体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复习,养成复习的习惯呢?
1.让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复习的时间
人们常说:“记性不好,忘性倒不错。”也就是说,人们记一个东西没有忘一个东西快。如果想让所学的东西永远留在大脑里,复习是在学习中绝对少不了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让孩子能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及时的复习,那么,孩子所学的知识就会得到有效的巩固。
当然了,复习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反复的次数也不需要过多,要不然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会让孩子的复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还有可能会有反效果的产生。对于复习的时间,父母更应该让孩子合理的安排,一定要做到侧重重点和难点问题,还要兼顾到其他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让孩子把文科和理科交叉着复习,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做到有张有弛,提高复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