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全称苹果股份有限公司,原称苹果电脑,在2007年1月9日于旧金山的Macworld Expo上宣布改名。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库比提诺,核心业务是电子科技产品。
1971年,16岁的斯蒂夫·乔布斯和21岁的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经朋友介绍而结识。1976年,乔布斯成功说服沃兹装配机器之余拿去推销,他们另一位朋友,罗·韦恩也加入,三人在1976年4月1日组成了苹果电脑公司。
在2005年6月6日的WWDC大会上,CEO乔布斯宣布从2006年起Mac的产品将开始使用Intel所制造的CPU。2006年4月5日,苹果电脑推出允许采用英特尔微处理器的Mac电脑运行微软Windows XP的软件Boot Camp。它简化了在Mac上安装Windows的任务,有一步一步的指导,用户还能够在重启机器时选择是采用Mac OS X还是Windows。
2007年1月9日,苹果电脑公司正式推出iPhone手机,并正式更名为苹果公司。
2010年10月14日,苹果电脑的股价超过300美元,总市值达到了275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美国上市公司。寻找新的产品目标
30年前,苹果电脑彻底改变了计算机产业的走向;30年后,苹果的iPod则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30年中,市场占有率并不高的苹果施展了自己的创意魔力让全球的消费者都随之起舞。
苹果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一款款独特的产品一次次地将它带上波峰,又一次次地陷入低谷。苹果作为一家公司至今也没有充分发育出一家成熟企业所具备的成长惯性和对市场的持续拉力。
在iPod逐渐趋于成熟之后,苹果需要寻找新的产品来革新自己的命运。
拥抱英特尔芯片、兼容微软平台,另类的苹果正在以一种相当激进的方式回归到主流,在苹果30周年纪念的前夕,苹果以出色的业绩单为自己献上了一份大礼。
2006年1月18日,苹果宣布了其2006财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这是苹果电脑公司有史以来营业额和盈利最高的财季。在这一季度中,苹果电脑公司的总收入达到了57.5亿美元,纯利润也达到5.56亿美元。苹果电脑公司共发货125.4万台Macintosh电脑和1404.3万部iPod。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大幅增长了20%和207%。
“我们非常振奋地宣布苹果电脑公司有史以来最佳的财季报告。在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季里,我们有两大亮点:其一是我们在本财季销售了1400万台iPod。”面对创纪录的数字业绩,苹果电脑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喜不自胜,而更让他感到激动的是苹果在另一条战线所做的尝试。
“我们比预期提前5个月到6个月发布新的采用Intel处理器的Mac电脑。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在2006年推出更加精彩的产品,现在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们的客户对这些新产品的看法。”
微软和英特尔的联盟几乎曾统治了整个计算机产业,苹果除外。但是,为了能让自己取得更大程度上的成功,苹果已开始尝试突破过去的藩篱。
2005年6月7日,已同IBM有过20多年合作的苹果电脑宣布结束同IBM的合作关系,而转投英特尔的阵营当中。虽然在此之前,有关苹果将会使用英特尔芯片的消息已流传已久,可是,在苹果正式宣布之后还是让业界大吃一惊。
悲观者认为此举动会影响到苹果对产品发布计划的控制力:很难想象苹果电脑跟在英特尔芯片的升级路径后面规划自己的产品是什么样子。可是,多数的分析人士还是看好这一合作的未来前景,在芯片领域拥有绝对优势的英特尔或许能帮助苹果电脑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乔布斯和盖茨之间,在微软和苹果之间的敌意应该是十分明显的,从最初图形界面的发明、到最近的家庭战略,两家公司和两位领袖都似乎势成水火。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微软CEO很直接地说会禁止自己的孩子们用Google和iPod。
可是,目前迫切渴望更大成功的乔布斯似乎已经放下对微软的成见。苹果公司推出了一个名为“Boot Camp”的软件,安装了这一软件之后,苹果电脑的用户可以应用微软的操作系统。
苹果主管全球产品营销的高级副总裁菲利普表示:“苹果并没有销售或支持Windows的计划,但Mac计算机采用英特尔处理器之后,我们的许多客户都对在苹果硬件上运行Windows很感兴趣。”
这并非是苹果首次向微软的系统做出妥协,在iPod推出时,它明智地选择了向PC机和Windows系统开放,而也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姿态,才成就了iPod如此广泛的成功。到目前为止,小小的iPod贡献了苹果公司30%以上的利润。
使用英特尔的芯片、兼容微软的系统,为苹果找到了一条通向主流的桥梁。虽然其市场占有率一直难以有所突破,但是,却不会再妨碍苹果从最广大的用户群当中找到机会。
在经过30年特立独行的发展之后,苹果公司逐渐地开始展现自己成熟之后的魅力,同英特尔的合作以及向微软妥协,都是公司性格趋于成熟的标志。有分析认为,在经历了癌症的考验后,乔布斯正在逐渐改变自己过去张扬、棱角分明的处世风格,这样的一种风格转变直接地影响到了苹果公司经营思路的变迁。
过去乔布斯曾经对苹果公司的低市场占有率不以为然,“和BMW、奔驰在汽车产业的占有率比起来,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很好了。但怎么没有人担心它们会消失呢?占有率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大家最想要的产品和品牌。”
但是目前,为了取得更大程度上的成功,乔布斯必须找到合适的通路介入到更广泛的用户群当中。iPod已为苹果树立了成功的典范,而使用英特尔的芯片、兼容微软系统则是苹果的新尝试。
到目前为止,苹果在iPod方面的销量还在让它享受自己的成功,可是,已有人对其过度依赖iPod的模式提出质疑,iPod的利润率也已开始下降,三星、索尼也已经开始逐渐加大在这一市场上的投入,这也就要求苹果开拓新的成长领域。
音乐市场曾经被认为是苹果的一个重要的发现,苹果所开创的iTunes音乐商店模式,可以让自己从音乐下载中取得分成。这一模式在其诞生之初便广受追捧,并且影响力也早已经越过了音乐播放器领域延伸到了手机、PC以及互联网等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不乏iTunes模式的模仿者。
可是,目前为止这一模式为苹果带来的利润并不多,同时,在同唱片公司的分成方面也多有摩擦。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在文件格式和分成规则上仍旧没有完全走出封闭的路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iTunes的发展。
在成功将Pixar卖给迪斯尼之后,关于乔布斯——这位迪斯尼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将会如何让逆境当中的迪斯尼重新焕发青春的传闻一直都是媒体猜测的焦点。在分析人士看来,苹果富有市场号召力的硬件产品,再辅之以迪斯尼的内容,将会产生出巨大的市场能量。果真如此的话,苹果公司也将步上索尼的后尘,由软硬件的制造而延伸到内容产业。
是什么使得苹果和其他的杰出创新者——如施乐、索尼,贝尔实验室齐名,苹果在其发展的演进史中,至少获得了七个启示:
(1)分享愿景,使愿景具体有形,让同事们可以看见。在乔布斯离开苹果尚未重返的那些年中,该公司的研发人员仍然记得乔布斯当年展示的电脑模型——也就是之后最畅销的PowerBook。
(2)人才+策略+资金=未来之窗。为成功创新,你需要适任的人才、适当的策略和足够的资源。
(3)未来并非总是受到欢迎,若不加以培养,未来未必能坚持到底,毕尽其功。有些历史上最棒的创意遭到忽视,是因为这些创意的最佳朋友者的轻视,一些出色的产品因为遭到忽视而错失有潜力的市场。
(4)比你的市场早三年出现,并且价格比竞争者高出一倍,这一定是个糟糕的方法。
(5)坚持到底!假若你不能坚持到底,未来也就无法带来丰硕的收获。
(6)若你相信未来,而且你的未来仰赖研发,那就别让研发“挨饿”。苹果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靠出色的创新,加上一些优秀的营销和一些偶尔的管理。
(7)被迫支出研发经费是件糟糕的事,也是件好事。苹果的研发预算大约是微软的1/10,苹果的研发预算中有一半投注于硬件,由此,在任何一年,苹果能投注于开发软件的研发预算只有微软的1/20。可是,那些投注于硬件的研发经费花得值吗?你看看iPod和Macmini持续不断地从苹果商店飞出,就明白值不值得了。
创新是企业之魂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凭借iPod和iPhone,一举囊括了若干杰出企业家和最具创新公司的奖项,还重新塑造了苹果公司的股票市值。1997年,当乔布斯重回苹果时,股价仅有16美元。2007年7月份,苹果公司股价达到了惊人的145美元。
但是,这家世界上最优秀的创新公司,研发投入并不高。据统计,2006年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排行中,苹果仅以7.15亿美元列第15位,约为排名榜首的微软的1/9,甚至低于中国的海尔(67.2亿元人民币)和华为(58.7亿元人民币)。
一家研发投入并不高的公司,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
领先公司如何保持持续创新,这使很多巨型的公司陷入了迷茫。十几年来,很多巨型公司投入庞大的研发队伍和巨额的研发费用,非但没有结出技术创新之果,反令公司正常运营担负难以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