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商人各有五百个商人的商队,在波罗奈地区筹集了金钱、资粮,准备好许多帆船,决定远行寻宝。
他们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大海深处。
商船在大海中行驶了很长时间。这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了一座宝岛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在那个岛上有众多的珍宝、美女,使他们一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
这时,第一队商人的头领看到此景,即说道:“我们舍财舍命去寻宝,辛辛苦苦来到这里,这里的美女、财宝无奇不有,人生一世能享受这些也就足矣!我们还不如就住在这里吧!”
可是,第二队商队的头领看到此景,即冷静地说道:“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这个宝岛虽无奇不有,但一定不会长久的!”
众人听了,正在犹豫不决之际,正好,有一个天女路过此处,心中怜悯这些商人,便在空中对众商人说道:“你们在此地虽然暂时能享受一些快乐,但这一切都将不长久,再过七天,这儿小岛将要被大海吞没!”
这个天女说完,即消失而去!
又有一个魔女从此经过,她想让这些商人都被大海吞没,即在空中对众商人说道:“你们不要走,这个宝岛怎会被海水吞没呢?如失去机会,这些钩人魂魄的美女、奇妙的珍宝,世上去哪儿再找呢?刚才那个天女是骗你们呢,你们可别相信她所说的!”
她说完后,也随即消失而去。
那第一队商人的头领听后,即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不要信那第一个天女的话,我们大家还是呆在这岛上,享受五欲之乐吧!”
第二个商队的头领则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切莫因为贪享一时之乐而将性命丢掉,还是快快装些珍宝,不要贪恋此地。那第一个天女的话是真实不虚的啊!”
果然,过了七天后,如第一个天女所说,大海的波涛将宝岛吞没了。第二个商队的人,由于早有防备,都呆在船上,所以安然无恙。而那第一支商队的人,由于只顾贪恋玩乐,都被大海吞噬了。
佛心领悟
世人大都贪图享乐,殊不知,正是因为贪图享乐,人才会失去自我。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贪图享乐的话,他最终会被享乐所吞噬。一个人只有抵制住享乐的诱惑,才能真正安身立命。
佛心慧语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海涛法师
不知满足就没有快乐
佛陀格言
快乐的另一种解释就是知足。
从前,有个山民靠打柴为生,他长年累月地辛苦劳作,仍改变不了困顿局面。他自己也不记得曾在佛前烧了多少柱高香,祈求佛祖降临好运,帮他出苦海。
佛祖果然慈悲,有一天,山民无意中在山坳里挖出了一个百十来斤的金罗汉。转眼间他便过上了他从前做梦都无法梦到的生活,又是买房又是置地。而他的宾朋亲友一时间竟多出十几倍,从四面八方赶来向他祝贺。
可是这个山民只高兴了一阵,继而却犯起愁来,食不知味,睡不安稳,没有一点快乐的感觉。
“偌大的家产,就是贼偷,也一时不能偷个精光,看你愁得像个丧气鬼!”他老婆劝了几次都没有效果,不由地高声埋怨起来。
“你一个妇道人家怎能理解我的愁事呢,怕人偷只是原因之一啊!”山民叹了口气,说了半句便很懊恼地用双手抱住了头,又变成了一只闷葫芦。
“十八罗汉我只挖到一个,其他十七个不知在什么地方?要是那十七个罗汉一齐归我所有,那该有多好啊。”——这才是他不快乐的最大的原因。
佛心领悟
在人的一生中,要学会知足,只有这样,才可以生活得快乐。而如果贪得无厌,陪伴自己的将只有烦恼,要知道,贪欲与烦恼是成正比的。
佛林百科
何谓“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意为杀贼、应供、不生。佛教认为一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成就就叫做一个“果位”。“阿果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三等。佛教称,获得这一果位,就可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生死轮回”之苦。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叫“阿罗汉”,简称罗汉。
不奢求才会真正得到
佛陀格言
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四处云游访学,这天,禅师在淮水旁遇到了曾会学士。
曾会问道:“禅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很有礼貌地回答道:“不一定呢,也许去往钱塘,也许会到天台那里去看看。”
曾会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交情甚笃,我写封介绍信给您,您带去交给他,他一定会好好地招待您。”
于是雪窦禅师来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没有把曾会的介绍信拿出来给住持过目,而是潜身在普通僧众之中过了三年。
三年后,曾会奉令出使浙江时,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却对他说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去云水僧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好不容易才找到雪窦,曾会不解地问道:“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是不是我为你写的介绍信丢了?”
雪窦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求,所以我不会做您的邮差的!”
说完拿出介绍信,原封不动的交还给曾会,两人相视而笑。曾会随即将雪窦引荐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
后来,苏州翠峰寺缺少住持,珊禅师就推荐雪窦去任职。在那里,雪窦终成一代名僧。
佛心领悟
俗话说知足常乐,无欲则刚。在生活中,只有那些无所奢求的人,才能够活得开心,过得幸福。在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无所奢求,得到的反而会越多。
佛心慧语
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
——耕云先生
贪婪者不会有好下场
佛陀格言
不沉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从前菩萨化身为鸽王,带领着自己的属下五百只鸽子在国王的花苑中寻找食物。
国王见后,便命人张网来捕,结果鸽王与这五百只鸽全都落网,无一逃脱。国王命人将鸽子们装进笼里,用粳米与肥肉喂它们,以作佳肴之用。
鸽王被关进笼里后,便开始一心向佛,忏悔自己的过失,兴起行善的念头,希望能让众鸽得以逃脱,远离灾难。
它对其它鸽子说:“佛经中说,戒贪是第一重要的。因贪而富贵者,就像是饥饿的人得到有毒的饮食一样,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你们只要绝食,不吃那些美味,就可保全性命了。”
众鸽说:“都已经被关在这笼里了,还有什么希望呢?”
鸽王说:“贪婪者都不会有好下场的。”于是它开始绝食,慢慢就瘦了下来,到了可以从笼中缝隙中飞出去时,它又对众鸽说道:“如果你们能够绝食,变得像我现在这样瘦,就可以自由地飞走了。”
说完就从笼中飞了出去。
佛心领悟
贪图一时的快乐,是人性中的致命弱点。古往今来,因禁不住利欲的诱惑而身败名裂的大有人在。因此,为了能够平静幸福地生活,我们就应该学会遏制自己的贪欲,万不可为了一时的快乐,而失去了终生的自由。
佛林百科
法界是指什么?
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法界一词,在佛学中,一般指意识所缘的境,即十八界中之法界。此法界在小乘七十五法中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三无为法及无表色,共六十四法。在大乘百法中摄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应行、六无为法及法处所摄色(无表),共八十二法。有说法界统摄一切法,其余十七界亦名法界。不同的经论和宗派,对法界的开合分类有所不同,有一法界、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等说法。如,《杂阿含经》、《大般若经》、《华严经》、《大乘起信论》等讲一法界,华严宗讲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天台宗、密宗也讲十法界。
不劳而获常伴随着灾难
佛陀格言
贪欲常会令人表现愚痴的行为。
以前,有兄弟俩,他们自幼失去了父母,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他们俩终日以打柴为生,生活十分辛苦。即便这样,兄弟俩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起早贪黑,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并且,哥哥照顾弟弟,弟弟心疼哥哥,生活虽然艰苦了点,但日子过得还算舒心。
观世音菩萨得知了他们二人的情况,为他们的亲情所感动,决心下界去帮他们一把。清晨时分,菩萨来到了兄弟俩的梦中,对他们说:“远方有一座太阳山,山上撒满了金光灿灿的金子,你们可以前去拾取。不过路途非常艰险,你们可要小心!并且,太阳山温度很高,你们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下山,否则,就会被烧死在上边。”说完,菩萨就不见了。
兄弟二人从睡梦中醒来,非常兴奋。他们商量了一下,便启程去了太阳山。一路上,遇到了毒蛇猛兽、狼虫虎豹,并且,天空中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兄弟俩咬紧牙关,团结一致,最终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来到了太阳山。
兄弟俩一看,漫山遍野都是黄金,金光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弟弟一脸的兴奋,望着这些黄金不住地笑,而哥哥却只是淡淡的。
哥哥从山上捡了一块黄金,装在了口袋里,下山去了。弟弟捡了一块又一块,就是不肯罢手。不一会儿整个袋子都装满了,弟弟还是不肯住手。此时,太阳快出来了,可是弟弟却仍在不住地捡。
一会儿,太阳真的出来了,山上的温度也在渐渐地升高。这时,弟弟才慌了神,急忙背着黄金往回跑,无奈金子太重,压得他步履蹒跚,根本就跑不快。太阳越升越高,弟弟终于倒了下去,被晒死在了太阳山上。
哥哥回家后,用捡到的那块金子做本钱,做起了生意,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可弟弟却永远留在了太阳山上。
佛心领悟
美好的生活应该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不劳而获的东西得之容易,用之却难――它往往不会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祸害。
佛心慧语
人活着为什么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被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望渴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净慧
凡事都要有度
佛陀格言
适当的欲望,是人类所必须的,但超过了范围,痛苦、罪恶,便如影随形。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佛想: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并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主要价200两银子,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
佛说:“50两足矣。”
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
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卖到这50两!”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两,没有结果,弟子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两不放,没有结果,弟子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两。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店主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两买下它,店主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两!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