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5 开枝散叶的佛教宗派
弘一法师认为,在了解了佛教的一般知识以后、正式学习佛法之前,首先要了解佛法各个宗派。
既然同是佛法,何来宗派之分呢?佛法之目的在于求觉悟。我们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目的地都是罗马,但是到达罗马的路径有多条。各人对佛法的理解不同,修行方式不同,才使佛法在传播过程中开枝散叶。
大家熟知的禅宗,自身也分为南北两派。禅宗分裂的过程在佛教宗派的产生中比较有代表性。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弟子众多,有五百余人。弘忍法师年纪大了,想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弘忍大师的上座弟子神秀是弟子中公认修为最好、最有号召力的。他在寺院墙上题写了一首畿子: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家看到这个偈子,都非常赞叹,认为能传承大师衣钵的非神秀莫数。
当庙里的和尚们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负责舂米的慧能听到了。慧能不识字,请人把这首偈子念给他听,听完后慧能叹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他也做了一首偈子,又请那人帮忙写在墙上: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神秀的偈子说要时时刻刻地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他秉着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
慧能与神秀相反,他是持一种出世的态度,认为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所谓万事万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很显然,神秀的观念与禅宗顿悟的理念并不相符,而慧能非但观念与之契合,更达到了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即所谓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慧能的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旁人答说是伙房火头僧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其他僧人的面说斥责他说:写得乱七八糟,纯属胡言乱语!并亲手洗刷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深具慧根的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听弘忍讲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金刚经》,并接受了五祖的衣钵。
神秀在僧众中势力甚大,弘忍怕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趁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
神秀在慧能出走第二天知道了消息,赶紧派人去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至此,禅宗在发展过程中一分为二,形成南北对立的态势。
与禅宗的裂变类似,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到了隋唐时代,就形成了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弘一法师1938年在福建安海做讲演时,专门为佛友介绍了几个常见教派:
一、律宗
律宗全称为“南山律宗”,因其创立者唐代高僧道宣久居终南山而得名,又简称为“南山宗”或“律宗”。
律宗在唐代时兴盛,南宋后逐渐衰微。律宗依《法华》、《涅槃》经义,而释通小乘律,立圆宗戒体。正属出家人所学,亦明在家五戒、八戒义。
弘一法师研习的就是律宗。
二、法相宗
法相宗又名慈恩宗或有宗,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此宗所依之经论,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
弘一法师认为此宗最重要,无论学何宗者皆应先学此以为根柢。
法相宗唐中叶后衰微,在弘一法师的时代开始复兴,学习的人很多。
三、禅宗
禅宗是为人了解最多的宗派。关于禅宗的那些活泼有趣又意境深远的“公案”故事,让人们看的津津有味。
这一宗派在梁武帝时,由印度达摩尊者传至中国,在唐、宋时盛行,后来逐渐衰落。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直明实相之理体。但是这并不是说禅宗摒弃文字,他们也会用文字方便教化,以弘扬教法,《金刚经》、《楞伽经》就是此宗常所依用的经典。
四、密宗
密宗又名真言宗,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入此土。
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元代后密宗衰落,近代再次兴起,颇为兴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很多人对密宗只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往往轻肆毁谤。弘一法师曾读过《密宗仪轨》,也犯过这样的错误,过了十几年后读《大日经疏》,才知密宗教义之高深深深忏悔。为此法师曾开示众僧“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诸疑惑矣。”
五、净土宗
净土宗始于晋慧远大师,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而立,把他力往生和称名念佛视为自宗的根本内容。
该宗三根普被,甚为简易,非常适合在末法时代弘扬推广。明朝时,净土大盛。到了近代,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
因为佛法本来就是平等无二、无有可说,所以造成佛教宗派甚多,上文区区五个宗派,仅仅是豹之一斑。
想亲近佛法者,可以选择与自己根基相契合的教派进行研习,万不能有所偏见。好比生了病,要想治病得对症下药,不是说越贵的药越好。弘一法师开示说:“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
滴水佛音
1、 达摩 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南朝梁武帝时,达摩坐船从海路到广州传法。由于梁武帝信仰佛教,达摩专门去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法缘不合,遂施展神通,折一苇芦苇北上渡江,至北魏都城洛阳,后至嵩山少林寺修行,面壁长达九年。达摩传衣钵于慧可后,西独自归。
2、慧可 俗姓姬,河南洛阳人,初名神光。又作僧可。慧可为南北朝时代僧人,我国禅宗二祖。慧可幼年时在洛阳出家,早年周游听讲,参禅冥想,精研孔老之学兴玄理。公元520年,参谒达摩祖师于嵩山少林寺,跟随祖师学习了六年。传说慧可访问达摩时,达摩不见,于是慧可在大雪中站了一夜。天明时,达摩仍然不见,慧可为了表明求道的虔诚,引刀自断一臂,这才得见达摩,也由此大悟,得传达摩大法及衣钵。据说慧可活了一百零七岁,死后得到了“正宗普觉大師”、“大祖禅师”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