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沅,号秋帆,江苏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媲美的《续资治通鉴》就是他编纂的。
乾隆三十八年,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秋帆进庙内休息。一个老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老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40出头,英年得志,自己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
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
随即,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诵的何经?”
老和尚说:“《法华经》。”
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弥陀佛’?”
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他,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一部《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日’?”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一尊欢喜佛像前,毕秋帆指着欢喜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献依三宝?”
老和尚回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18尊罗汉种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后来毕秋帆老了,还经常和他的朋友,如著名的文学家洪亮吉、汪中、孙星衍等人谈到这件事。他说:“自从那一次以后,我再也不敢小看别人了。
感悟
佛说,虚心的人就好比结得层层叠叠的禾穗一样,弯着腰,低着头,使人一见就生欢喜。像这种人,在福德上没有亏损,在智慧上实在是受益匪浅;反之,傲慢的人就好比结得为数不多的禾穗一样,笔直的,挺硬的,使人一见就生厌恶之念。像这种人无论在福德和智慧上,都受了莫大的损失。生活中只有茶杯低于茶壶,才能被注入香茗;只有谦虚才能使才智增值,谦虚才是上上之智。
佛教名人法显大师
法显大师(335-417年),他一生最重大的贡献是以64岁的高龄,西行取经,其费时14年,取得律藏而归;并将沿途所见详细纪录下来,成为后人西行的重要参考书籍。
与唐朝的玄奘、义净一样,法显大师是我国到过印度并取回经典中最出名的僧人。《佛国记》是法显大师回国后,将他在旅行时的见闻,记录成书,这书描写当时印度以及中亚实情的著作,是我国僧侣旅行印度传记中现存最古的典籍,具有文献上的重要意义。
归国以后,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驮罗合译《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等约一百多万字。
佛林百科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的伊水河畔,始凿于北魏,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南北长达一公里,共有九万七千余尊佛像,一千三百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三千六百余品。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余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