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问题的突破口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一个领导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要么违反自然规律,要么损害下属的利益。“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
一切行为都要无为,做任何事都要无事,做任何事都不能完全想好了再做,否则很容易造成主观反客观,招致事业的失败;做事顺其自然,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主,没有主观意识的框框,主观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万事皆如意。
一切顺从自然规律办事,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原则,但即使以此为前提,也仍然存在着两种态度和选择:一是消极等待,被动跟随,随遇而安;二是积极主动,努力认识客观世界和探索客观规律,然后将之付诸实践,主观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把人类的历史进程完全归结为自然发展过程,这是根本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观点。
就不说历史是顺其自然发展的,万物的发育过程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社会的发展进程也是如此,人们从事一项事业总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推进的过程。如果觉得开始就非常费力,表明你在此领域缺乏天赋,所以,要在某一领域取得成绩,必须觉得开始不费力,从而增强了自信。老子肯定了自信在人生中的价值。
钱穆先生说,老子认为“无为”可以长生,可以治国,可以用兵,可以交与国,取天下。可见老子思想,最自然,还是最功利的。最宽慈,还是最打算的。虽竭力主张尚法自然,尊道贵德,而求达于“天人合一”的境界,究竟他太精于打算了,似乎“精细”更胜过了“博大”。所以庄子讲“是非”,境界高;老子讲“得失”,境界浅。
钱穆先生的话不一定正确,是他对老子的一种理解而已。就像老子之后的所谓黄老之学,变成权谋术数,阴险狠鸷,也是一些人把老子思想糅进了自己的观点的结果。
老子提倡处理困难要从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着眼于细微的方法,对人成功励志有很大帮助,我们如果一味地抱怨问题太多困难太大,那么,不仅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还会丧失更多的发展机遇。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每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
陶行知说:“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原来他的话是从老子那里移过来的。
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但大志大目标向却只能藏在心里,不能说了来让别人知道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难怪野心家、阴谋家多。
有些大志向,当然不能说出来,说出来会受到人耻笑,或者你说“让别人去笑吧,走自己的路”,可是你不怕人耻笑,别人就可能给你设置障碍,让你哭。
有的人不理解老子,以为他教人不求上进,教人使坏。老子教人知足常乐,却没有教人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假如现在已经是个清静幸福的地方,他何必上进?假如上进是个清静幸福的过程,他又何必停止?上进和不上进,自足和不自满,为的都是清静幸福。难道我们是为上进而上进吗?你工作干得好好的,为了赶时髦偏要换换吗?
轻诺,有的人是习惯,当面说“好,我给你办”,让对方心里舒服,但一转身,把许诺的话就丢了,让对方等啊等,等得好难受。另有一种人是吃了人家的嘴软,酒桌上答应别人的事,下了桌后就把所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当人家来问他结果时,他却装糊涂,说“我什么时候说过那样的话?哎呀,一定是酒喝多了,开了一句玩笑。”
还有一种人是把问题看得简单和容易了,说出来的话,没有兑现,以致给人轻诺寡信的把柄。他本来是真心想帮助人的,谁知实际中自己能力有限,或者被没有意料到的事情给搅了。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这是衡量是非的一个标准,在不涉及具体情节时,老子认为被轻易许诺的信用一定不充足,把事情描绘得过分容易,实际实施中,必然会困难重重。无需做过多解释,许多人都会很快认同这个观点,做每一件事时都会遇到不少困难,没有什么成功会轻而易举,但在股市里,人们并不会总是这样考虑,人们向往未来,期待美好,但谁给你承诺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