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肾中元阴、元阳为水火之源。阴阳相济,则水升火降,内风自息。若阴阳两虚,下元虚衰,阴不维阳,虚阳浮越,则出现下虚上盛,上热下寒之候。上面阳气郁滞,则热、口干、便干;下面阳气不得下行,则畏寒肢冷。上焦湿郁则胸闷。方用地黄饮子加黄芪补气填精,通草利湿通经,瓜蒌宽胸理气,半夏温化痰湿,生白术运脾通便。二诊:经络得通,加强化湿及补肝肾强筋骨之力。三诊:“左半身微麻”为络脉虚损,加补虚损,通经络,止麻木最好的药物——天麻,龟板补肝肾精血。四诊:“头顶后时痛”为阳气郁滞头部,经脉不利,故用吴茱萸引阳下行,温经下气。天麻加量以补养为主。
【病例7】
姜某,女,34岁。“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右半身活动不利,细微动作渐发障碍5年,手指并拢障碍,伴麻木感,乏力,舌尖右偏,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先天障碍,精血两亏。治则:补精气生髓。
处方:熟地黄50g,徐长卿30g,地龙15g,土鳖虫15g,葛根25g,山茱萸20g,石斛20g,石菖蒲15g,皂角刺15g,黄精30g,菟丝子30g,枸杞子30g,茯苓15g,10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10剂,症状同前,舌淡苔白,脉滑。处方:上方加石见穿20g,10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10剂,左手指稍能并拢,舌淡红苔白,脉滑略数。处方:上方加白术30g,14剂,水煎服。
四诊:服方14剂,麻木感减轻,乏力。处方:上方加黄芪50g,人参10g,14剂,水煎服。
五诊:服方14剂,病情未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处方:原方加泽泻15g,制成丸剂以长期服用。
【按语】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胚胎发育异常使延髓下段、四脑室下部疝入椎管的先天后脑畸形。小脑扁桃体延长成楔形进入枕骨大孔或颈椎管内,严重者部分下蚓部也疝入椎管内,枕骨大孔及颈上段椎管被填塞,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脑积水。临床表现:延髓和上颈髓受压可出现轻偏瘫或四肢瘫、腱反射亢进等锥体束征,感觉障碍,尿、便障碍和呼吸困难等;脑神经受累可有面部麻木、复视、耳鸣、听力障碍、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等,枕下部疼痛等颈神经根症状,眼球震颤及步态不稳等小脑症状;延髓和上位颈髓可因受压缺血和脑脊液压力影响,形成继发性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是慢性进行性脊髓变形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及营养障碍等。手术是本病唯一的选择,但因手术费用较高,患者无力承受,故寻求中医药以缓解症状。本病为先天障碍,病在脏、精分,脏已损,精已亏,故治以补精气生髓,稍加性质柔和疏利血脉通经络之品。通过2个半月的汤药治疗,病情未加重,而症状有好转,说明神经功能在逐渐恢复。因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们的治疗目的也仅仅是缓解症状和延缓病情发展。
【病例8】
王某,男,81岁。右半身不遂伴语言不利4年,昨日突发晕厥,当时血压186/106mmHg,服降压药后,现在血压120/75mmHg,胸痛,头痛,食欲差,大便干,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血瘀精亏。
治则:活血理气,养精通络。
处方:生地黄10g,谷芽30g,神曲20g,桃仁10g,红花5g,枳壳10g,郁金15g,黄芪50g,生白术20g,肉苁蓉20g,当归15g,生白芍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患侧肢体较前有力,大便稀,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减生地黄,加夏枯草30g,菊花2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病情进一步好转,能下地扶杖走几步,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臭梧桐20g,杏仁15g,7剂,水煎服。
四诊:病情稳定,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地龙15g,牛膝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案例根据其发病特点,当属风眩病日久不愈合并心痹,中风。风眩日久,血脉不利,伤心之血脉则为心痹;肝火上炎,气血上涌则发中风;素有喑啡证,《内经》谓:“喑啡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能用。”因患者年迈体衰,精血亏虚,血行无力,经脉血瘀,不通则痛,故胸痛,头痛。《景岳全书》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精血亏虚,胃肠失濡,故食欲差,便干。本案辨证为血瘀精亏,治以活血理气,养精通络。仿血府逐瘀汤以活血理气,化瘀止痛。加黄芪、生白术、肉苁蓉、当归、生白芍益气补血养精,润肠通便。神曲、麦芽健脾消食。二诊:患者出现大便稀,故去苦寒滋腻的生地黄,加夏枯草、菊花清降经中之火以加大泻火作用,因两者走经不走腑,所以不会加重腹泻。三诊:加臭梧桐、杏仁利血气,通经络,降气血。四诊:加地龙活络化瘀,牛膝降血。
【病例9】
张某,男,63,岁。“高血压”病史20余年,1993年诊断“脑血栓”,2005年诊断“脑出血”,近日血压不稳,180~190/100~120mmHg,现左上肢麻木,肌力正常,头胀,头晕,心烦,易怒,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肝阳化风。
治则:养阴潜阳,镇肝息风。
处方:代赭石20g,沙参30g,夏枯草50g,牛膝50g,杏仁15g,银杏叶20g,焦山楂30g,生白芍20g,生牡蛎5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血压:180/100mmHg,头热感,舌红苔薄黄。处方:上方加石菖蒲15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上肢不麻,血压:130/87mmHg,头略晕,舌淡红苔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何首乌2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方7剂,血压:138/83mmHg,头不晕不胀,健忘,舌淡红苔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地龙10g,7剂,水煎服。
五诊:服方7剂,诸症均可,舌淡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苍术20g,制成丸剂以长期服用。
【按语】
清代叶天士首创“肝阳化风”学说,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云:“类者,伪也,近代以来,医者不分真伪……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息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如虎潜、固本、复脉之类是也。”本例结合病史,乃属中风肝阳化风范畴,肝阳化风则肢麻,头昏,肝阳上亢则头胀、心烦、易怒。治以养阴潜阳,镇肝息风。仿张锡纯之建瓴汤,方中代赭石微苦、寒,重镇降逆,平肝降冲;牛膝、杏仁降逆气血,防止气血随肝风上涌;肝阳偏亢必然化火伤阴,用夏枯草清肝经火,沙参益阴;焦山楂、银杏叶疏理血脉通瘀;生白芍、生牡蛎益阴散结。二诊:加强开窍化痰作用。三诊:头晕为血脉之中多浊气(痰、湿),加何首乌意在疏血脉,养精血。后又加地龙活络化瘀,苍术化湿。
【病例10】
王某,女,48岁。主诉左上肢麻木,左半侧头麻木感,伴胸闷,气短,平素抑郁,头胀,食后脘胀,常因思虑过重而加重,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风痰阻络。
治则:祛风化痰通络。
处方:半夏20g,白术30g,天麻20g,菊花20g,茯苓15g,枳实15g,草决明25g,桑枝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麻木感减轻,胸略闷,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瓜蒌15g,地龙15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时眩晕,心悸,舌淡红苔白,脉细滑。处方:上方加葛根20g,甘松2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方7剂,诸症均见好转。处方:上方加生山楂30g,7剂,水煎服。
【按语】
综观脉证,“左上肢麻木,左半侧头麻木感,伴胸闷,气短”,乃属风痰阻络范畴。又兼“食后脘胀”,为脾气不得转输,脾胃虚损停痰,痰阻气滞所致。治以祛风化痰通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燥湿化痰,天麻补虚损,通经络,止麻木,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枳实健脾化湿消滞气,菊花、草决明入肝经,疏利血脉,祛血中浊气,清利头目。二诊:加强化痰通络之功。三诊:痰阻经络,清阳不升则眩晕,葛根升清阳,甘松解郁。四诊:加生山楂疏利血脉,祛血中浊气作用。
(张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