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
赵某,女,53岁。右侧偏头痛30余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最近一次持续1个月,剧烈难忍,发作时手足厥冷,甚时恶心,经某大医院检查头部CT未见异常,血脂偏高,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舌淡苔白,脉细。
辨证:厥阴寒痛。
治则:祛风通经,散寒止痛。
处方:川芎40g,荜茇30g,白芷15g,细辛3g,吴茱萸15g,葛根20g,泽泻15g,白术30g,柴胡10g,白芍30g,3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3剂,恶心止,手足转温,头痛好转,头顶重而热,得热加重,易怒,舌淡红苔白。处方:上方减细辛,白芷,加菊花20g,薄荷20g,天冬20g,10剂,水煎服。
服方10剂,头痛未再发作。
【病例2】
刘某,女,53岁。主诉左侧偏头痛2年,20日左右发作1次,每次持续12h,从目眶开始,服去痛片好转。近日持续头痛,头晕困感,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阳明经头痛。
治则:祛风化痰,通经止痛。
处方:川芎30g,荜茇30g,穿山龙30g,白芷15g,半夏15g,陈皮15g,吴茱萸15g,当归20g,甘草15g,僵蚕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头痛减轻,仍觉头晕,舌暗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石菖蒲15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头已不痛,舌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生薏苡仁20g,杏仁15g,泽泻15g,7剂,水煎服。
【按语】
头痛辨证要点:①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头痛多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疼痛较剧烈,无休止,并常伴有外邪犯表症状,其临床表现又因风寒湿热之不同而各具特点。“因于风者恶风,因于寒者恶寒,因于湿者头重……因于火者齿痛,因郁热者烦心,因伏暑者口干,”《类证治裁》这段论述较好的概括了这一点,可作参考。②辨头痛所属部位。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及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及目系。③辨头痛性质。风眩头痛多头痛而胀;瘀血头痛,多刺痛而疼痛部位固定;精亏头痛多空痛。
中医认为“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头痛风邪所致者最多见,以上两个病案虽然所属经脉不同,但主要病机相同,均为风邪伏留于头部,引起头部经脉拙急而发生头痛。治宜祛风止痛,方中川芎辛、温,辛香走窜,偏走上走外,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风家之要药。荜茇辛、热,温经散寒,祛风效佳,适合风寒头痛,常以二者为主组方治痛。白芷辛、微苦、温,散风通窍,祛风通经止痛,用于阴寒之邪郁于经脉。
病例1偏于厥阴寒痛,《素问·奇病论》云:“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曰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生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本例即为厥阴肝经虚寒,寒由内生,循经上逆,故发作时手足厥冷,甚时恶心。治宜温经散寒,方中细辛辛、温走窜,善入阴经,祛风温经散寒;吴茱萸温经散寒下气,适用于肝经虚寒伴气逆者。柴胡、白芍配伍疏理厥阴气机,葛根、泽泻、白术相配共同起到升清降浊的作用。后又因辛温助热,佐以疏风清热,加菊花、薄荷,天冬。
病例2从头痛发作部位来看属于阳明经,从症状特点来看病机属于痰湿困阻清窍,故头晕困感。《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痰,痛甚者火多。”治宜化痰湿,通经脉,开窍,方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僵蚕祛风通络,化痰散结。石菖蒲化痰开窍,生薏苡仁、杏仁、泽泻利湿通经。
【病例3】
刘某,女,34岁。前额疼痛多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伴心烦易怒,月经前期1周,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阳明风火头痛。
治则:祛风清热,通经理气。
处方:白芷15g,川芎30g,荜茇30g,柴胡20g,香附20g,黄芩15g,葛根20g,茯苓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服药1周内头痛未发作,微畏寒,带下略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加吴茱萸15g,何首乌50g,土茯苓50g,7剂,水煎服。
【按语】
前额疼痛属阳明经头痛,阳明经多气多血,邪在阳明经多化热生火,凡阳明经头痛多属风火头痛。辨清头痛所属部位,为分经用药奠定基础,如《兰室秘藏·头痛门》云:“太阳头痛,恶风而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苍术、半夏、天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顶痛者,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方用白芷善入阳明经祛风通经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通经止痛,荜茇辛味可发散经中郁火,祛风通经。黄芩清热,柴胡、香附疏理气机,葛根升清阳。后治以温养血脉,利湿解毒,加吴茱萸、何首乌、土茯苓。
【病例4】曹某,女,52岁。枕后痛3年,按压后疼痛加重,失眠,舌淡红苔白微剥,脉细。辨证:精伤头痛。
治则:填精利浊,通经止痛。
处方:川芎30g,荜茇30g,女贞子50g,山茱萸25g,葛根20g,焦山楂30g,熟地黄50g,牛膝5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睡眠明显好转,头痛减轻,舌淡嫩苔白,脉细。上方加丹参15g,土鳖虫15g,威灵仙15g,7剂,水煎服。又服方7剂,诸症消失。
【按语】
笔者在长期临证中观察到,后头痛病机属精伤者较多,认为此病用枕后痛方治疗效果显著。此例患者,首以填精利浊,祛风止痛而初见其效,继以宗其前法,增加活络通经而获效。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女贞子补肝肾填精,牛膝补肝肾,活血通经。川芎、荜茇祛风通经止痛,葛根升清阳,焦山楂利血中浊气。丹参、土鳖虫活络化瘀,威灵仙通经止痛。
【病例5】
李某,女,44岁。头痛1年余,多睡醒后头胀痛,多梦,畏寒,舌暗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血虚头痛。
治则:养血活血,温经散寒。
处方:当归20g,川芎20g,白芍20g,熟地黄50g,红花5g,桃仁10g,白芷15g,荜茇25g,牛膝30g,远志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头痛稍减轻,畏寒。处方:上方加吴茱萸15g,葛根20g,7剂,水煎服。
三诊:头痛明显减轻,梦多,舌淡红苔少,脉细。处方:上方加何首乌50g,合欢花20g。
【病例6】
宋某,女,50岁。左侧偏头痛30余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多因事急而发,平素血压偏低。左侧头部跳痛,目痛,头晕,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血虚头痛。
治则:养血活血,疏风清热。
处方:熟地黄50g,当归15g,川芎20g,白芍30g,桃仁10g,红花5g,菊花20g,木贼25g,荜茇30g,葛根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头痛大减,嘱患者按原方继续服7剂以症状改善。
【病例7】
孙某,女,45岁。左侧偏头痛,微麻4日,多因劳累、紧张、生气后发作,舌淡苔薄白,脉细。
辨证:血虚头痛。
治则:养血活血,通经理气。
处方:川芎30g,桃仁15g,红花10g,细辛3g,何首乌30g,白芍30g,熟地黄30g,吴茱萸15g,穿山龙30g,牛膝20g,薄荷20g,7剂,水煎服。二诊:服方7剂,头痛减轻,易怒。处方:上方加柴胡20g。
【按语】
以上3个病例均属血虚头痛,血虚则不能上荣于头面,脑脉失养,故头痛,头晕,头麻,多梦。用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熟地黄甘、微温,入肝肾养血温通充养血脉,白芍养血和血,不温不燥,当归补血活血,温养血脉,川芎善上行,活血行气,调畅气血,多用于血虚血行不畅,桃仁、红花少用偏入络,活络化瘀,全方共奏养血活血之功。
病例5偏于血虚经寒,心气不和,故用吴茱萸温经散寒,合欢花、远志和畅心气安神。血虚不养头目多清阳不升,故用葛根升清阳,何首乌补精血,清利头目。白芷、荜茇祛风通经。
病例6偏于肝经郁热上扰头目,故用菊花、木贼入肝经清经中郁火,清利头目。葛根升清阳,荜茇祛风通经止痛。
病例7偏于血虚经寒气滞,故用细辛、吴茱萸温经散寒,柴胡疏理气机。此外又用穿山龙通利经络,薄荷清利头目。
【病例8】
侯某,女,46岁。右侧偏头痛数年,伴恶心,心烦,平素带下多,月经前后头痛加重,甚则不能起床,正常工作,睡眠较差,舌暗红苔白根厚,脉弦细。
辨证:肝火头痛。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处方:土茯苓50g,蒲公英50g,莪术25g,牡丹皮15g,赤芍15g,生牡蛎50g,川芎30g,半夏15g,柏子仁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头已不痛,带下减少,胃脘时灼热感。处方:上方加佛手15g,连翘30g,谷芽30g。连服14剂,病告痊愈。
【病例9】
刘某,女,36岁。头痛3个月,阵发性,跳动感,头顶重,伴乏力,恶心,平素带下多,时少腹坠痛,舌淡苔白,脉细。
辨证:肝经头痛。
治则:清热解毒,通经祛风止痛。
处方:土茯苓50g,蒲公英50g,败酱草30g,川芎30g,荜茇30g,吴茱萸15g,甘草15g,莪术25g,延胡索25g,7剂,水煎服。
二诊:头已不痛,带下减少,少腹痛减轻,自诉易起瘾疹,舌淡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减荜茇,加蒺藜20g,生牡蛎100g。
【按语】
以上2个病例治病的道理在于辨明疾病的病因,掌握病机重点及传遍规律,从而精确的指导治疗。均是由于下焦伏邪循肝经上犯头目所致的头痛,下焦伏邪客于胞宫故带下,《诸病源候论·带下候》曰:“带下者,由劳伤过度,损伤经血,致令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胞络,搏其血之所成也。冲脉、任脉为经络之海。任之为病,女子则带下。”伏邪搏于胞宫血分,致气血不通故少腹坠痛。本阶段临床表现虽然是以头痛为主症,但病机重点在于伏邪循经上犯,如不清除病因,而单纯祛风通经止痛,伏邪还会不断的循经上犯,而达不到速效解决病痛,甚至还会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故本病治疗重点应该放在清下焦伏邪上,用清热解毒利湿散结且不伤脾胃,不伤阳气的土茯苓、蒲公英、败酱草,莪术破血行气消积。
病例8偏于血瘀结聚,故用牡丹皮、赤芍清热活血,散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半夏、生牡蛎消痰散结,柏子仁养心安神。后以清热理气和中消食,加佛手、连翘、谷芽。
病例9偏于经寒风中头目,故用吴茱萸温经散寒,荜茇祛风通经,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病例10】
冯某,女,48岁。头胀痛1年余,时轻时重,经久不愈,伴头晕,口苦口干,心烦,高血压病史3年,口服利舌平,现血压:160/100mmHg,舌暗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风眩头痛。
治则:平肝息风,益阴清热。
处方:石决明50g,杜仲30g,牛膝50g,杏仁20g,益母草30g,夏枯草30g,黄芩15g,天冬20g,甘草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头痛大减,头晕,口苦口干,心烦等症亦见好转,汗多,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处方:上方加葛根20g,生牡蛎100g,小麦10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诸症均好转,口苦,舌暗红苔少。处方:上方加龙胆草15g,7剂,水煎服。
四诊:服方7剂,患者自诉头痛已1周未发作,头晕,口苦口干,心烦等症状基本消失,微肿,舌暗红苔少,脉沉细,血压:130~140/85~90mmHg。处方:上方减龙胆草,加罗布麻20g。
【病例11】
李某,女,51岁。头胀而痛1周,伴目热,易怒,时胸痛,劳累后加重,高血压病史6年,未系统口服降压药,血压在170~190/110~120mmHg,舌尖红瘀点苔白,脉细。
辨证:风眩头痛。
治则:平肝潜阳,活血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