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诊:服方7剂,舌暗苔薄黄,血压170/90mmHg。处方:上方减防己,7剂,水煎服。
六诊:服方7剂,近日血压稳定,测血压160/90mmHg,舌淡红苔白微黄,脉沉细。处方:上方继续服14剂。另方:上方加土鳖虫15g,4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稳定病情。
七诊:服方后,血压一直平稳,150/100mmHg,舌淡红苔厚,脉沉滑。处方:上方加天麻50g,生薏苡仁15g,通草15g,4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八诊:舌淡苔白,脉细,病情巩固良好。继续服上方4剂,每丸12g,每日3次。
【病例18】
刘某,男,62岁。血压130~140/80~90mmHg,无明显不适,偶头晕,舌淡红苔白,脉沉弦细略数。
辨证:精亏血瘀。
治则:养精化瘀通络,理血脉。
处方:天麻50g,土鳖虫15g,罗布麻20g,银杏叶20g,焦山楂30g,黄精20g,豨莶草20g,夏枯草50g,杏仁20g,地龙15g,石菖蒲25g,牛膝50g,沙参30g,茯苓20g,白术40g,半夏20g,4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二诊:服上方病情稳定良好,头不晕,舌淡苔白略黄。处方:上方加天竺黄30g,4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病例19】
柳某,男,31岁。头晕,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困倦,高血压,高血脂,舌暗红苔薄,脉沉细。
辨证:血分痰瘀。
治则:养血活血化痰,利血脉。
处方:生山楂30g,银杏叶25g,何首乌30g,石菖蒲20g,桑寄生30g,石斛20g,沙参30g,牛膝30g,通草15g,生牡蛎100g,葛根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困倦稍轻,仍头晕,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土鳖虫15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7剂,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血压130/90mmHg,偶头晕,舌暗红苔少。处方:上方减土鳖虫,加牛膝2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方7剂,病情稳定,舌暗红苔微滑,脉细。处方:上方减生牡蛎,加土鳖虫15g,4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按语】
头昏或晕,苔厚者诊气分,苔少者诊血分。年老多虚多瘀,年轻多实多痰湿,故诊以利血脉化痰浊,养精血,为主要治法,临证又视其兼挟病机而加减药物,均不难取消,以上病例类似,病例13以痰瘀为主。病例14主要是头项经络血脉不利,故先利其经络血脉,病例15、16多虚损,故治以填精为主。病例17由风眩而发,故以化浊利血脉为主。病例18为轻证,故以丸剂调理。病例19,年龄未老,病当起于饮食肥肝。故治以消血中积滞,开窍化痰为主。
【病例20】
陈某,女,66岁。头痛胀晕沉2年,口干,两胁时痛,呃逆,胃脘痛,易怒,大便质稀,舌淡红苔暗黄,脉沉细。
辨证:肝胃不和,气血不利。
治则:疏肝和血,理气血。
处方:甘松20g,玫瑰花15g,石菖蒲20g,远志15g,杏仁15g,茯苓15g,金沸草20g,积雪草20g,生牡蛎50g,佛手15g,蒲公英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症状好转,舌淡红苔微黄。处方:上方加生牡蛎50g,银杏叶2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病情好转,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处方:上方加金钱草30g,焦山楂3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方7剂,头略晕,耳鸣,胁不痛,舌暗红苔白,脉沉弦细。处方:上方加炙何首乌30g,7剂,水煎服。
五诊:服方7剂,头略晕,便稀,余无症状。处方:上方减生牡蛎、金钱草,加赤石脂30g,7剂,水煎服。
六诊:服方病情明显好转。处方:金沸草30g,积雪草20g,延胡索20g,郁金20g,甘松20g,焦山楂30g,生牡蛎100g,银杏叶2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
本例为老年患者,肝胃不和,浊气上犯,气血不利,故治以解郁疏肝和血。利血脉,气血行而浊气自消,考虑其年长,药选和平之品。
【病例21】
张某,女,75岁。眩晕,晨起服降压药减轻,仍头痛,口干,下腹痛,偶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动数。
辨证:风痰阻窍。
治则:利湿化痰,利头目。
处方:泽泻20g,白术30g,茯苓15g,半夏15g,生牡蛎50g,牛膝50g,知母20g,甘草30g,菊花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晕减轻,舌淡红苔少,脉滑。处方:上方加木瓜30g,杜仲30g,黄精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为精亏,生虚风,夹痰阻窍,先以化痰开窍之品,并同时降利气血。二诊已转复加补肾填精之药。
【病例22】
梁某,男,37岁。头晕,血压160/110mmHg,10日余,目眵多,舌暗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痰瘀夹热在经。
治则:通经活血,化痰清热。
处方:牛膝50g,夏枯草50g,半夏20g,天麻15g,地龙15g,银杏叶25g,臭梧桐25g,葛根20g,龙胆草15g,菊花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头晕好转。处方:上方加荆芥穗15g,何首乌30g,胆南星15g,石菖蒲2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病情明显好转,舌红苔黄。处方:上方加黄芩20g,7剂,水煎服。另方:3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以巩固病情。
【按语】
风眩至晕,一为气血上逆,一为伤及血脉,今又挟热,必生痰浊,故当利气血,清热化痰。二诊显轻后以丸剂调理,此病多遗传体质因素,临床多终身调理用药。
【病例23】
李某,女,58岁。头眩,甚则吐,无力,或微肿,少寐,易感冒,舌淡红苔薄,脉沉弦细。
辨证:气虚饮逆,清阳不利。治则:补气通阳利饮。
处方:泽泻15g,茯苓15g,黄芪40g,桂枝10g,生白芍30g,半夏20g,葛根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仍头眩,视物疲劳。处方:上方减半夏,加女贞子50g,枸杞子3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7剂,头眩头痛症状减轻,微恶心,腹中有气感。处方:上方加熟地黄30g,枳实10g,沙苑子3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方7剂,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处方:上方减枳实,加远志20g,羌活5g,7剂,水煎服。
五诊:服方7剂,好转。处方:上方减泽泻、茯苓各5g,7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为气虚无力运行津液,致饮停阻滞清阳,急以半夏泽泻降利其饮,并以补气通阳和血佐治。二诊虚像明显,故加补精益气之女贞子、枸杞子,经五诊调理而安。
【病例24】
于某,女,40岁。头晕,视物花,头顶重,咽干夜重,健忘,尿急,目肿,腰痛,舌淡苔厚微黄,脉沉细。
辨证:肾虚伏邪,湿郁气机。治则:补肾利水,理血气。
处方:通草15g,熟地黄30g,麦冬20g,竹叶15g,桑寄生30g,土茯苓50g,焦山楂30g,葛根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病情好转,舌淡苔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白术3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好转。处方:上方加威灵仙30g,7剂,水煎服。
四诊:好转但未尽愈,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瞿麦30g,茅根30g,7剂,水煎服。
五诊:尿急,目微肿,舌红苔薄黄。处方:上方加败酱草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以小便不利为邪实之象,兼目肿腰痛,当是伏邪在肾,暗伤精血,由实致虚,故治以补肾利水法,邪法,正气渐复。
【病例25】
刘某,女,64岁。高血压30余年,平素血压150~160/110~120mmHg,血糖8.7mmol/L,4年,头胀,头晕目眩,目肿,尿频,汗多,寒热不适,排便难,口渴,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血病日久气伤,邪伏少阴。治则:补气止汗,散结利水。
处方:防己20g,黄芪50g,生牡蛎100g,牛膝60g,泽泻20g,瞿麦30g,生白术30g,生石膏10g,茯苓30g,桂枝5g,猪苓15g,桑寄生30g,败酱草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诸症减轻,血压150/95mmHg,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减石膏5g,加杏仁1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7剂,仅汗略多,余症减轻。处方:上方加稻根30g,杏仁1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方7剂,汗减,舌红苔白。处方:上方加通草15g,7剂,水煎服。
五诊:服上方7剂,小便微难,舌淡红苔白微黄。处方:当归25g,浙贝母15g,苦参15g,通草15g,生牡蛎100g,杏仁25g,牛膝50g,黄芪50g,防己15g,7剂,水煎服。另方:加当归25g,浙贝母20g,生牡蛎30g,4剂,为末,每日3次,每服6g,以巩固病情。
【按语】
本例病发于风眩及消渴,二者日久均可传肾,今下焦又有伏邪,水气不行,气血更加不利,故以防己黄芪汤稍加五苓散加减调治。
【病例26】
马某,女,69岁。头晕,耳鸣,血压时高时低,得冷则少腹痛,舌暗淡苔薄,脉沉细。
辨证:肾精不足。
治则:补肾通瘀理血。
处方:熟地黄30g,杜仲25g,地龙15g,土鳖虫15g,石斛25g,焦山楂30g,银杏叶25,石菖蒲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病情好转,困倦,舌暗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弱。处方:上方减石菖蒲,加葛根20g。
三诊:服上方7剂,好转,微困,夜半口干而热,舌暗淡苔白而干。处方:上方加黄精50g,天冬2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当属地黄饮子轻证,因其气血不利,故减其湿热之品,加土鳖虫、地龙,名曰加减地黄饮子,为虚瘀互治之证。
【病例27】
齐某,男,79岁。头晕,视物旋转,复视1个月,MRI检查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静脉滴注血塞通等13日,症状减轻。冠心病病史10余年,现不晕,但复视,舌紫暗苔白,脉弦滑。
辨证:血瘀气阻。
治则:活血利水,补气行水。
处方:泽泻20g,生白术30g,地龙15g,土鳖虫15g,桃仁5g,红花5g,黄芪50g,牛膝30g,川芎20g,甘草15g,熟地黄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复视好转,舌暗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荜茇2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7剂,病情明显好转,渐愈,舌暗苔白,脉细。处方:上方继续服7剂,另方加鹿角胶20g,5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巩固病情。
【按语】
病发于中风之后,虽未有半身不遂,初见眩晕,当是饮阻经脉,其病机为瘀血水停,清阳不利,故以补气化瘀,利经隧水饮并治。中风病人虽以瘀血为主,饮停是其继发的病理产物,故在急性期时当活血利水并治,与外感之结胸、蓄血相似,只是无热,临证应当重视。
(张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