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1】
毕某,女,53岁。“丙肝”发现7年,“慢性胆囊炎”“胆结石”。食可,两肋胀,带下多而黄,大便调,腹略满。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282U/L,天冬氨酸转氨酶238U/L,γ-谷氨酰氨转肽酶69U/L,乳酸脱氢酶(LDH)4.5μmol/L,丙肝病毒核酸(HCVRNA)2.77×106copys/ml。B超示慢性肝损伤。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①脾风缓发;②胆石症(少阳积结)。治则:理脾和阴,佐以行气活血,止胁痛。
处方:牡蛎汤加生牡蛎50g,郁金20g,桃仁15g,海金沙30g,鸡内金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少寐,耳鸣、心烦、便稀。肝功:直接肝石素(TBLL)16.39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27.39U/L,天冬氨酸转氨酶30.56U/L,γ-谷氨酰氨转肽酶(GGT)27.58U/L。舌淡红苔白微黄。处方:牡蛎汤加生牡蛎50g,桃仁10g,葛根20g,海金沙20g,金沸草20g,谷芽30g,通草15g,14剂,水煎服。
三诊:舌暗红苔白,身略痒。处方:上方加地肤子20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病为太阴与少阳合病,属邪伏太阴,少阳积结,故治以理脾、通少阳积结。结者血分,故以理气活血,消积清热之品。二诊便稀,加葛根升清,减海金沙,加金沸草活络消积。
【病例12】
马某,男,40岁。排便频,右胁略胀,余可。患有“丙肝史”,大量饮酒史,丙氨酸转氨酶225U/L,天冬氨酸转氨酶94U/L。舌暗红苔少,脉细。
辨证:脾风伏留,酒积。
治则:理脾和血。
处方:牡蛎汤加生牡蛎50g,郁金20g,桃仁10g,7剂,水煎服。
二诊:头晕,近日目赤。舌红苔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生山楂30g,银杏叶20g,菊花15g,7剂,水煎服。
三诊:脉仍滑。处方:上方加茯苓15g,7剂,水煎服。
四诊:便正常,头略晕。处方:上方加菊花5g,7剂,水煎服。
五诊:丙氨酸转氨酶66.6U/L,天冬氨酸转氨酶41U/L,便略稀。舌红苔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生薏苡仁20g,7剂,水煎服。另方:生牡蛎100g,炙鳖甲200g,佛手100g,砂仁100g,桃仁100g,生山楂100g,银杏叶100g,白术100g,鸡内金150g,1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按语】
本患者舌暗红苔少,病在血分,为脾风与酒共同为病,久伤血分,有成脾积,痞气之势。右胁虽胀,不可用纯气药,而用郁金,气血两入。二诊时,头晕、脉滑,为血中浊气,故加山楂、银杏叶。加菊花散上焦风热,而疗目赤。三诊时,续加茯苓利湿健脾。四诊时,舌红苔少,略有热象,故加生薏苡仁清热不伤脾。用丸剂以调理,重要鳖甲以防积聚的生成。
【病例13】
金某,男,52岁。一日三餐饮酒20余年,2月前面色黑,伴肿,肝略大,肝功损害,肾功正常,经用阿拓莫兰半月,已好转。现面色暗,目黄,尿略黄,身微黄,大便调,食可,乏力,大便色黑,下肢肿甚。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94U/L,γ-谷氨酰氨转肽酶103U/L,天冬氨酸转氨酶260U/L,总胆红素101.4μmol/L,直接胆红素44μmol/L,间接胆红素57.4μmol/L,碱性磷酸酶181U/L。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辨证:酒伤脾脏,脏伤瘀结。
治则:理脾和血,清瘀止血。
处方:生牡蛎100g,佛手15g,白术30g,五味子5g,桃仁15,土鳖虫5g,甘草15g,黄芪50g,三七(碎)15g,7剂,水煎服。
二诊:舌淡红苔白,脉沉滑。食可,体力好转,尿黄减。处方:上方加防己15g,7剂,水煎服。
三诊:不乏力,食佳,尿仍黄,下肢仍肿。处方:上方加冬瓜皮25g,14剂,水煎服。
四诊:丙氨酸转氨酶182U/L,天冬氨酸转氨酶241U/L,碱性磷酸酶(ALP)191U/L,总胆红素34.4μmol/L,体力好转,能食,便不黑,下肢仍肿便调。
五诊:数日前肿甚,服利尿中药减轻,现无不适。处方:上方去三七加桂枝5g,山茱萸20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患者肾功正常,双下肢水肿是由胃气虚而致,张仲景说:“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故用黄芪补脾胃,升阳气,消水肿。白术运脾利湿消肿。患者便黑,为出血之证,故加三七止血、祛瘀血,除死血,酒疸者,有急有缓,急者以清胃肠,久者以消癥积。本病多瘀少热,不可除热,热除必哕,成下利。
【病例14】
周某,女,59岁。“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现2年,口干,乏力,心烦,排便困难,面色萎黄,目花,心悸,焦虑。γ-谷氨酰氨转肽酶334U/L。舌暗红苔少,脉弦细。
辨证:脾燥。
治则:理脾填精,凉血祛伏邪。
处方:生牡蛎100g,黄精50g,桂枝10g,生白芍20g,知母20g,山药30g,水牛角30g,生白术30g,远志15g,桃仁15g,7剂,水煎服。
二诊:舌尖痛,咽痛重,便调,手麻轻,目痛。处方:上方减桂枝加菊花20g,蒲黄15g,连翘30g,甘草20g,徐长卿30g,14剂,水煎服。
三诊:近4日,两胁胀,食后重。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氨转肽酶175U/L,碱性磷酸酶140U/L,总胆红素17.70μmol/L。舌淡红苔薄,脉弦。处方:上方加大腹皮20g,7剂,水煎服。
四诊:体力增加,舌痛。处方:上方加牡丹皮15g,7剂,水煎服。
五诊:舌痛稍减,口干燥,近4日微肿,便调,有力。处方:上方去连翘、远志、山药加防己15g,玄参20g,7剂,水煎服。
六诊:夜半口干,晨起汗出,头汗出,余可。舌红苔薄,脉细。处方:女贞子30g,甘草20g,杏仁15g,赤小豆30g,沙参30g,麦冬20g,黄精30g,生牡蛎100g,生白术30g,玄参15g,14剂,水煎服。
【按语】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确切病因仍未明确,但此病终属自身免疫调节失常,故调节免疫,保护“肝功”,是其治疗大法。本患者舌暗红苔少,脉弦细是脾之精血不足之象,故取法黄精牡蛎汤、牡蛎建中汤。免疫调节失常多由时感小风之邪,日久伏留化燥伤血而致,故又加水牛角。水牛角味咸寒而质坚硬,入血分凉血、杀血中伏邪。二诊时,舌痛、咽痛为伏邪生热化火之兆,故去桂枝之辛温,加连翘解毒散结气,生甘草解毒益脾气,蒲黄入络化瘀止痛,徐长卿通经络而止手麻。三诊时,两胁胀,且食后为重,故当以行腹气为主,所以加大腹皮走腹消胀。四诊时,咽痛愈,舌仍痛,再加牡丹皮泻散血中伏火。六诊时,夜半口干,舌红苔薄,为精亏阴伤之象,故用生牡蛎理脾和阴,生白术运脾生津,黄精、女贞子、填精,沙参、麦冬、玄参滋阴清火,杏仁降阳气,赤小豆走血分除湿邪。此病为伏邪化气为患,为难治,故宜久图。
【病例15】
谢某,女,50岁。腹胀满,不能食,近日排大便难,无寒热。既往“瘀胆病”,“泥沙样胆结石”。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461U/L,天冬氨酸转氨酶936U/L,碱性磷酸酶164U/L,γ谷氨酰氨转肽酶83U/L,总胆红素41.6μmol/L。舌红苔薄黄,脉弦。
辨证:痞气(瘀热在脾)。治则:理脾消积清热。
处方:桃仁15g,佛手15g,砂仁15g,生牡蛎150g,甘草20g,海金沙(包)30g,鸡内金30g,生白术30g,茜草20g,炙鳖甲30g,车前子(包)15g,15剂,水煎服。
二诊:排便难而少,腹不满,能食。丙氨酸转氨酶38U/L,天冬氨酸转氨酶38U/L,γ谷氨酰氨转肽酶53U/L。舌红苔白而干,脉弦滑。处方:上方加生白芍30g,15剂,水煎服。
【按语】
此为“瘀胆性肝病”,又伴有“泥沙样结石”“继发肝功损害”,治病当求其本,病机以血分瘀结为主,腹满食差是脾伤不运之象,便难、苔薄黄为瘀积夹热,故治以通瘀为主,海金沙清热而不伤中,是排便难慎用大黄之类苦寒之品。仲景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今人常以湿热来理解,临床常见清热利湿之法,经之过治瘀留中伤,后患更重。半月之后,肝功降至正常;因排便略难,故加生白芍和腹气而通便。
【病例16】
刘某,男,40岁。脘腹满,右胁下隐痛半个月,麦氏点压痛(+)大便调。“乙肝大三阳”,丙氨酸转氨酶150U/L,天冬氨酸转氨酶60U/L,γ-谷氨酰氨转肽酶124U/L,胆碱脂酶11896U/L。舌淡红苔白,脉细。
辨证:①脾风缓发;②胁癖。治则:理脾、活络、消瘀。
处方:生牡蛎100g,白术20g,金钱草20g,鸡内金15g,五味子5g郁金20g,牡丹皮15g,水牛角30g,桂枝5g,白芍15g,30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可,肝功正常,自行停药,近期外劳,乏力,恶心,便稀,腹满。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333U/L,天冬氨酸转氨酶131U/L,γ-谷氨酰氨转肽酶121U/L。舌红有瘀点,苔白,脉沉细。处方:生牡蛎150g,黄精30g,桃仁15g,鸡内金20g,白术25g,山药25g,五味子5g,佛手15g,30剂,水煎服。
【按语】
脾风的病人常伴有胁癖,从而表现为脾、胁同病。脾风为脏病常以整体表现为主,而胁癖为腑病或经病又常以局部症状为主,所以治疗时,当整体与局部兼顾,不可偏颇。本证初为缓发,继为劳复,故后者以扶正为主。
【病例17】
韩某,男,60岁。“乙肝”史,“慢性胆囊炎”“胆汁淤积”,面色暗黑,便溏,腹满,呃逆。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21.3μmol/L,间接胆红素17.7μmol/L,总胆汁酸12.5μmol/L,直接胆红素3.6μmol/L。舌红苔厚腻,脉沉细。
辨证:①脾风伏留;②胁癖。
治则:理脾、活络、消瘀。
处方:生牡蛎100g,砂仁15g,通草15g,郁金15g,旋覆花(包)20g,佛手15g,鸡内金30g,炒白术40g,7剂,水煎服。
二诊:舌暗红苔白,前证好转。处方:上方减通草加陈皮15g,7剂,水煎服。
三诊:好转。处方:上方去郁金加海金沙(包)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患者同是脾风合并胁癖,但此患者的血分症不重,无胁下痛的表现,苔厚腻,气分湿之象,所以,本方用利湿行气药为主,略加走血分的郁金。上案则用郁金、牡丹皮、桂枝,入血分,通经行气、活血止痛。本患者面色暗黑,有向黑疸发展之势。
【病例18】
于某,男,31岁。近日便稀,“乙肝”史,“慢性胆囊炎”史。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109U/L,天冬氨酸转氨酶41U/L,γ-谷氨酰氨转肽酶63U/L,总胆红素24.51μmol/L。舌红苔白,脉弦。辨证:①脾中风;②胁癖。治则:理脾、活络、消瘀。
处方:生牡蛎100g,佛手15g,甘草15g,威灵仙30g,旋覆花(包)20g,五味子5g,桃仁10g,水牛角30g,黄精30g,茵陈蒿25g,10剂,水煎服。
二诊:便调,舌红苔薄黄,脉细滑。处方:上方加栀子10g,8剂,水煎服。三诊:舌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减栀子,12剂,水煎服。
四诊:丙氨酸转氨酶137U/L,天冬氨酸转氨酶52U/L,余正常,近日乏力,便稀,微恶心,舌淡红苔白,脉细。处方:生牡蛎150g,水牛角25g,甘草20g,鸡内金20g,五味子5g,黄精15g,葛花20g,陈皮15g,赤芍20g,7剂,水煎服。
五诊:便不稀,体力可,不恶心。肝功未查。舌淡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14剂,水煎服。
【按语】
胆红素在17.1~34.2μmol/L时,现代医学称为隐性黄疸,此时,黄疸的症状和体征虽不易被察觉,但同样应诊断为黄疸,并要按黄疸的中医相关理论来治疗。一诊时,患者便稀,故用茵陈。茵陈,微苦、微寒,先煎则入脾之血分,清湿热,退黄疸。二诊时,大便已调,湿热症仍在,再加栀子,味苦性寒,气血两入,利湿热,退黄疸。此患者腹不满,便不硬,不得用大黄。三诊时,黄苔已退,去栀子,以防伤脾。四诊时,湿热征象不重,且总胆红素、γ-谷氨酰氨转肽酶转至正常,不得用苦寒,以防伤脾气。取法黄精牡蛎汤,加水牛角,咸、凉,清热解毒。再加赤芍,微苦、微甘、微酸,化瘀散血。
【病例19】
梁某,男,37岁。便不稀,腹不满,数日前右肋下略痛。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153U/L,天冬氨酸转氨酶57U/L,γ谷氨酰氨转肽酶55U/L,总胆红素22.4μmol/L。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①脾风伏留;②胁癖。
治则:理脾、活络、消瘀。
处方:牡蛎汤加郁金15g,海金沙(包)30g,20剂,水煎服。
二诊:肝功丙氨酸转氨酶49U/L,余正常。舌红苔薄黄。处方:上方加牡丹皮15g,10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