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说,水是音乐,泉水丁冬,沁人心脾;科学家说,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农民说,水是庄稼不可缺少的东西;防汛指挥部的人说,水是洪水猛兽;军事家说,水是百万雄兵,可以淹七军……然而,将水放入人生,那么水就是变通。我们如果能像水一样,随着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该聪明时聪明,该模糊时模糊,该行动时行动,该停止时停止,那么,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一个人不可能不面对变化,对于变化,应该正确地处理。学会变通,不仅是做人之诀窍,也是做事之诀窍。
有人说执着如山,变通似水。执着是《孙子兵法》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冷静,变通是《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执着如山,变通似水,只有山水相映,才能相映生姿,才能是风景这边独好。
但执着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守株待兔”中农夫的执着不但没能等来撞死在木桩上的第二只兔子,边地里的庄稼都荒废了。倘若农夫懂得变通,用一些可口的食物放在动物经常穿过的地方,然后挖陷阱,动物不就乖乖上钩了吗?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朝着自己的愿望走去时,不要只顾执着,不去变通,否则,到头来,只能像农夫一样,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执着加上变通,才能收获成功。
在三国风谲云诡的诸侯争霸中,刘备难以承受丧失义弟的悲痛,不顾诸葛亮的苦苦劝阻,过于执着地发兵,志在报仇,最终落下了“白帝城托孤”的千古遗恨,吞下了偏执的苦果。在平日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赞扬执着,认为它是对目标,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于是,中国的神话中有了追日而死的夸父,有了日复一日心在填海的精卫。不可为而为之,仿佛一匹脱了绳的骏马,奔驰啊奔驰,面对着万丈深渊,仍不停下步伐,最终在悬崖处划出一道弧线。这样的结果是悲壮的,收获的只一个“执着”的缩影。
执着,固然可贵,但用有限的人生去执着追求无法实现的东西,倒不如稍稍变通一下,或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曙光。舍弃执着,只要那么一点点变通,或许就是一线生机的诞生。科学家曾做个这样一个实验:让几条毛毛虫围住花盆,周围放着食物。毛毛虫固守着天性,不断的围着花盆转。几天过后,花盆剩下一堆毛毛虫的尸体。其实,只要毛毛虫放弃固有的习性,舍弃执着,懂得往团团转的队伍中挪出第一步,它就会找到食物,也就不会落下集体死亡的悲剧。毛毛虫到死也不明白,就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变通才会自吃苦果。执着,有时是“一条筋到底”的固执;变通,却是转换思维的主动思考。
有个书商面对囤积已久的图书,不像其他书商那样打折出售,而是在扉页写上“连总统也不愿意看的书”,结果被读者一抢而空。这就是变通杀出的一条活路。俗话说,树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的思维就像水一样,做人办事,学会随方就圆,该执着时执着,该变通时变通,才会迎来一个智慧人生。
见机行事,进退有方
汉光武帝时期,他的女儿湖阳公主新寡,光武帝便同她一起议论朝中大臣,以暗暗观察公主的心思。公主说:“宋宏的风度、容貌、品德、才能,大臣们谁都比不上。”光武帝说:“我正打算为你筹办这件事!”没过多久,宋宏被光武帝召见,光武帝叫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光武帝就对宋宏说:“谚语云:‘显贵换知交,发财易新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宋宏说:“古语说:‘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共患难的妻子不应该被赶出家门的。”光武帝转头对屏风后面的公主说:“事情不顺利啊!”
显然,这件事属于不该办的事,大臣宋宏已经有了妻室,湖阳公主应该算做“第三者插足”。如果汉光武帝一定要办成此事,虽然在当时不属于违法行为,但却是违背情理的。宋宏在这件事上,顶住了权势的诱惑,不为世俗观念所动,而皇帝也见机行事,懂得进退有方,做到了君君臣臣,也体现了双方的风度。
汉武帝和宋宏的做法,就妙在皇帝没有把事态直接指出来,这便做好了进退的准备,而宋宏在听了皇帝的暗示后,也并没有直接将拒绝表面化,他同样采取暗示手段,向皇帝透露了自己不愿接受皇帝所言之事。这就使双方既保住了颜面,又了解了对方的心态。这就是见机行事,进退有方。
进是一种最常用的策略,知难而进,不回避矛盾,在危急中扭转局势,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以攻为守的策略。虽然从眼前看,自己处于劣势地位,但能寻到对方的弱点,果断地迎头反击,很快就能变劣势为优势,掌握主动权。当对手过于强大时,我们就要使用退的策略,以便保守实力,等待时机。当我们陷入危机时,就不能轻易出击,否则,不但不能取胜,还会遭到更大的打击。进和退都体现了一种变通的哲学,当形势不利于我们时,我们就应该学会见机行事,进退有方。此时,就不能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必要时,我们还应该与之周旋,以保持现状,或者打持久战,等待改变局势的最佳良机。在这个空间里,表面上看,我们似乎既不进攻,又不退却,可实际上是既进又退,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是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退是为防止更多的伤害。
当然,见机行事,随机应变的能力还需在平时的积累中不断获得。我们要时常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清理,时刻掌握自己的优缺点,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解决危机的方案,顺利渡过难关。
有时候,退一步是一种志气。越王勾践在妻为人妾,己为人奴,百般凌辱的困境中挣扎、呐喊。但是,心中的信念使他在残酷的现实中燃起了重新振作的斗志。他不再感慨自己的悲惨遭遇,而改变了方向,他选择以退为进,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有志者事竟成,创造了“三千越可吞吴”的奇迹,名垂千古。越王勾践,心怀大志,学会了变通,为历史增添了催人奋进的一页。
有时候,见机行事不是一种圆滑,还能化作力量。鲁迅看到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抱着一颗救死扶伤的心去报考医学。在日本上学期间,放时事的幻灯片,两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日军抓到一个中国人说他是俄军的间谍,要砍他的头,围观的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看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的。这个事件使鲁迅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他坚决改变,放下手术刀拿起了那支蕴涵着巨大生命力的笔,敲醒了多少人的爱国之心。鲁迅的变通,指引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进退有方是一种智慧。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他所拥有的微软公司每天进账以数千万计,他所拥有的财富让人羡慕不已。然而,处在事业巅峰的他却改变了方向,选择退居二线,选择全身心投入研发新产品。因为他想到公司的不断发展是建立在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的,他没有在名利中迷失自己。他以退为进,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改变的空间,比尔·盖茨,为真正的成功诠释了最准确的定义。
奇迹就在转角间
在人生漫漫的道路上,我们时时会遇到种种挑战。每每这个时候,用平常惯用的思维无法解决时,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角度,或许,奇迹就在下一个转角间。
回首历史,不乏会转弯而成就辉煌的先人,他们因为会转弯,各自演绎着不同的精彩。三国风云四起,互相吞并。在一次由司马懿率领魏国军队攻打蜀国的战役中,司马懿来势汹汹,直逼蜀国边境,诸葛亮洞察魏师气焰嚣张,只可实行智取。后来他想出个空前绝后的妙计——添灶法。结果吓得司马懿以为诸葛亮沿途增兵买马,实力不断增强,便不敢再追赶下去,而令诸葛亮安全回国。古有孙子减灶诱敌深入,而诸葛亮却转了个弯,巧用添灶计迷惑敌军,最终让蜀军安全退回蜀地。这是他善于转弯的结果。
生命的长途中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春光明媚万紫千红,也有寒风凛凛万木枯萎。在生命的寒冬里我们需要执着,然而当面前就是万丈深渊之时还固执前行就意味着死亡。变通就是可以让人在一指间的距离,调转马头,重获新生。
一个林场主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大片的林场,每天驾车穿梭于林场中,他都万分欣喜地看着这些能给他带来大笔财富的森林。然而,一场无情的大火把一棵棵百年树木变成了焦木。当他失魂落魄地走在街上时,发现许多人排队购买木炭取暖。他灵机一动,把焦木加工成木炭销售,结果获得了大笔财产。
变通不仅是对现状的换角度思考,也是对规则的审视和怀疑。聪明的农场主在苦心经营的林场成为焦木时,没有盲目的执着种树,而是利用焦木获得大量财富。这转角间的变通让他重获财富。
元末明初,有个富商叫沈万三。他家财万贯,这跟他独到的经营之道,善在生意场上转弯有密切关系。他有次去买东西,原价是四文钱一斤。他对老板说:“十文钱三斤可不可以?”店主说可以。他说:“既然可以,那三文钱一斤也可以吧?”就这样,他通过变换角度,而让自己少花一文钱。这里并非说他吝啬,而是一种生财之道。还有一次,他把自己的店铺用黑布封起来,声明不准偷看。自己则让下属们把大量物品和少许的珍宝分放在一些袋里。百姓早就从外窥探得一清二楚,早有想买的冲动。于是他又赚了一大笔,这不是说他欺骗消费者,他正是利用人们好奇的心理,善于变换角度,而使自己在生意场上大有作为,富甲一方。古今中外,不少人因为善于转变而创造了奇迹,也使自己的生命大放异彩,彪炳史册。
一个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到一家公司上班后发现有一间门从未有人进入过,别人提醒他说,这是规定。年轻人终于在一天推开门却发现桌子上有一张纸牌“经理位置属于你”。年轻人拿着纸牌找到了公司总裁,受到了热情的赞扬并获得了总经理的职务。变通需要有对原有规则的怀疑,需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年轻人正是凭着其怀疑的态度获得了许多人梦想和追求的职务。
商鞅二次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唐太宗唐玄宗的变法改革于是有了开元盛世,有了贞观之治;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发展,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则使清朝严重落后于世界历史的潮流,造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了大量财产被帝国主义侵占,造成了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血泪史。
纵观历史,有不少有识之人因善于变换角度而获得成功。开普勒不迷信第谷,自己勇于从新的角度去创新,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爱因斯坦善于变换角度,创立了相对论;普朗克不墨守成规,勇于从新角度探索问题,创立了量子理论……
一个人需要变通来获得成功,一个企业需要变通来获得效益,一个民族需要变通获得发展。变通就在不经意的一瞬间,只有一指间的距离,变通就会让我们看到柳暗花明。
冲出自己的思维定势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比如说看魔术表演,不是魔术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我们大伙儿思维无法冲出习惯的定势,想不开,想不通,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袋里奇迹般地出来了,我们总习惯于想他怎么能从布袋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玻璃,奈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但它仍然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于是,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会固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象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竟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
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去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父亲笑了笑,耐心为孩子解释说:“没错,大象不是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