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胸怀正义感,莫做胆小怕事之人。见义勇为是靠勇敢的行为来体现的,而“勇”的精神是来自对“义”的正确理解和忘我的思想境界。它要我们“以义制利”,“以公正胜私欲”,而不能“以利害义”,更不能“见利忘义”。无私才能无畏,才能做到见义勇为。
见义不为非为勇,莫做见死不救之人。当见到他人遇到不幸遭遇,特别是当别人的生命发生危险之时,如有人家中失火,或落入水中,或是发生了危及他人生命的突发事件,我们应该奋不顾身,舍己救人,切不要做见死不救的胆小鬼。
世上之事,有善有恶,有美有丑,而见义勇为者,无疑是我们最为钦佩的。见义勇为不同于一般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在面临着较大的危险时挺身而出,而其自身往往容易受到人身伤害,甚至献出生命。另外,见义勇为者总能显示出一身正气,他们的行为令人敬佩,即使在历史的新时代,我们见义勇为的英雄们也正使得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为富要仁,才能称其善
富贵,贫穷,仁义,它们似乎毫不相关,又似乎首尾相连。传统的道德观念与文化意识,把发财与行仁置于对立的位置。致使人们认为谋求富贵,只有心狠手辣,唯利是图,为富不仁。贫穷时,人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道出生存的艰辛和残酷;富贵时,人又说,“富贵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道出人情的难得和贵重。两者之间按,也许藏有其他更可品味的道理。
守财需要改善和外界的关系,通过收买人心而自保,因为富贵也是很危险的一种事。在这一点上,很多有钱人,通过捐助,慈善,义举等来为自己树名声,建影响,涂保护色。生意鼻祖陶朱公,就曾三次散尽家财以广施众生,而被世代称为生意人中的大仁大义者。有些人,财迷心窍,为发财而不择手段,或发财之后为富不仁,结果树敌众多,这都是十分不智的。因为若那样,则为祸不远矣,而今天的文化观念,已经为求富的人,解开了这个死结。钱财是小,仁义事大。当今社会一些求财君子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多是有知识有才干有眼光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热情不缺乏正义感,有理想有信念,受过良好的教育,求财讲道,乐仁博爱,有良知和仁爱之心,他们是明天的支柱栋梁,是未来的希望。
陶朱公善于聚财,乐于散财,又肯帮助别人发财,聚财散财,随心所欲,财富对他来说几乎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简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人们对这位驾驭财富得心应手的“财富英雄”顶礼膜拜,愈传而名愈显,在民间陶朱公也完成了从凡人到圣人、由圣人变神仙的演变过程。秦汉以后,陶朱公就一直被商家奉为祖师爷——商圣、财神。
陶朱公经商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他却屡聚屡散,乐善好施,周济贫困,司马迁称赞他“富好行其德者”。陶朱公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百姓发家致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生财之道。陶地低洼多水,陶朱公便教百姓凿池养鱼。他告诉百姓,“致富之法五,养鱼第一”。定陶县城内现仍存有一大池塘,传说是陶朱公当年教民养鱼的地方。后来,陶朱公在总结民间养鱼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养鱼实践,写出《养鱼经》一书,对传播养鱼技术、帮助百姓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追寻商业始祖-陶朱公的致富之路,我们可以发现,最大的特点在于他善于帮助他人致富。他三散家财,无私的帮助别人,其实正是符合一个道理——不要竭泽而渔,要知道,钱是从别人身上赚来的,赚来的钱还要花出去给别人,才能获得自己的享受。如果只想着赚光身边人的钱,那么,人们就只能守着钱过日子了,重要的在于商业的发达,商道也是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规律的。
为富要仁,首先要取财有道,忌贪得无厌。孔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乎利而动,不合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见到利益,人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得越多越好,这是世人的共同心理。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发财,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最忌贪心不足。人过于贪,则会被他人利用。人由于贪欲不止,往往只见其利而不见害,结果是利益也没有得到,祸害反而先来临了;贪欲者,众恶之本。人一旦贪欲过分,就会乱了方寸,计算谋略一乱,欲望就更加多,贪欲多,心术就不正,就会被贪欲所困,离开事物本来之理去行事,就导致把事做坏、做绝,大祸也将临头。所以取财有道,首先是要忌贪。
为富要仁,才能称其善。为富者,钱财要用之有道。财富是从人们身上取之,那么,当一方同胞遇难,也要为其慷慨解囊,回馈于人们,这才能称之为善。为富者,还要起到带头号召的作用。孔子说“仁者爱人”,人们不论贫富,都应该保持一颗纯良、仁义之心,既然富者有能力施展更多的仁义,那么就更应该大力施展。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二字首次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对公孙丑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就是怜悯心,怜悯心来自脆弱心。怵惕,怵是恐慌,惕是忧惧。孟子说,比如今人忽然见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了,都会有忧惧恻隐之心。这样的心情,不是为与孩子的父母攀交私情,不是为在相邻朋友中获取名誉,也不是因为无法忍受孩子的哭声,而是因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疑,孟子将恻隐心放在做人标准之首,一个人没有做人最起码的怜悯心,就会心如铁石,毫无情义可言。
距孟子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恻隐之心,仍然是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标准。所谓“恻隐之心”,亦即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与关怀。而是否同情、怜悯、关怀弱者,直接关系到人的尊严的捍卫,人对幸福的追求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简言之,恻隐之心关系到以人为本道德信念的贯彻落实。
人常常以自己是万物之灵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重要依据,乃是人实现了对动物生存法则的超越。在达尔文的进化论看来,动物的生存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所支配。而人则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摆脱了动物生存法则的制约,达到更高的境界。人在理性基础上生成的道德良知,使人能够推己及人,在心与心之间搭设彼此沟通的桥梁,敏锐地感受到弱者的不幸,并向弱者伸出救援之手。因而,对弱者的关怀,确凿地证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显示了人的尊严与高贵,反映出人性的璀璨光芒。
对弱者的关怀,显然有助于增进人的福祉。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弱者摆脱生活中的痛苦与不幸,赢得他们同样有权赢得的幸福和快乐。贫困山区失学的孩子,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又背起了上学的书包;被拖欠工资的打工者,在劳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讨回了自己的工资,并和家人过上了团圆年;生活陷于窘困状态已久的下岗职工,在社区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并燃起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这一切都向我们表明:身处寒冷之中的人们更需要温暖,孤苦无助的人更需要人们的救援。而人们对弱者的冷漠乃至欺凌,只能使他们的痛苦和不幸雪上加霜。
其实,关怀弱者也是关怀我们自己。人类乃是一个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上休戚与共。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对弱者给予应有的关怀,反而漠视弱者的诉求,损害弱者的利益,势必会引起诸多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冲突与震荡。而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任何人的福利都会受到危害。由是观之,关怀弱者就不仅是一种道义的要求,而是一种明智的表现了。
是否具有恻隐之心,还关系到人格的提升与完善。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是仁德的萌芽,他甚至更直接地把恻隐之心视为仁德本身,而“仁”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据。据此孟子说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也就不奇怪了。也许我们不能完全赞成孟子的唯道德主义的主张,但恻隐之心在人的道性修养中的位置,对人格完善所起的作用则是不能忽视的。
互相友爱,从尊重做起
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认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为映照的,正像人站在镜子面前一样,你怒它也怒,你笑它也笑,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尊重别人的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人们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认可,相互友爱。
人生有形形色色的美,在各种美的个性之中,有一种共同的品性,那便是尊重。学会尊重别人,我们才算真正长大。尊重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人的眼光千差万别,人的个性不尽相同,所以就算真有一个人以完美的形象到这个世上来,也还是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一个人有不喜欢的权利,这是作为人的自由;但一个人没有轻视他人的资格,因为他人的存在是他人的权利。
有一家知名的冷饮店,每种冷饮当然都价格不菲,而且在这里消费一般都要给侍者小费。一天,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走进这间冷饮店坐下。女侍者手拿托盘来到他面前:“先生,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呢?”
男孩问:“一只双色冰淇淋多少钱?”
“25便士。”女侍者答。
小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硬币,放在桌上一枚枚地数了数,他的眉毛微微皱了一下,又问:“一只普通的冰淇淋呢?”
“20便士。”女侍者显然不耐烦了,她看得出来,这个小男孩不可能给自己小费。
小男孩又数了一遍硬币,才一字一句地说:“那我还是要一只普通的冰淇淋!”说完,他将20便士递给了女侍者。
男孩津津有味地吃完冰淇淋离开了,女侍者回来整理餐桌,她一下子怔住了:在空盘子旁边放着5便士——她的小费。
小男孩本可以买一个更好的冰淇淋,可他却尊重这家冷饮店里的习惯,尊重女侍者,节省了一点钱给她做小费。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只有那么多钱,是因为家境不好,还是因为身上忘带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精神上的贵族。
也许有人认为故事中的小男孩没必要像大人一样付小费或者故意装做有钱人,为了充面子而委屈自己的口腹之享,但小男孩的所作所为,绝不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他的心态很自然,只是出于一种对他人的尊重。
有些穷人常因为他人的轻视愤怒不已,因此,他们常会为了充面子而花冤枉钱。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尊重是相互的,轻视也不例外。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那么,即使花光身上所有的钱也不能赢得尊重,因为比起人格,对方更看重的是钱财;如果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即使不花一文钱,也能受到对方的爱戴,因为比起钱财,对方更看重的是内涵。
要想获得别人的友情或尊重,先不要担心别人是否喜欢自己,而是要用心去改善自己的态度,并增进能让别人喜欢的品质。这种品质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是日常交际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做人原则,没有尊重的交往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人在成就伟大事业之前,必须先学会尊重他人,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豪华·哲斯顿被公认为魔术师中的佼佼者。从业40年,他遍历世界各地,一再地创造演出神话,所有观众都被他神奇瑰丽的表演所吸引,共有6000万人买票看过他的表演,而他赚了几乎200万美元的利润。
豪华·哲斯顿最后一次在百老汇表演的时候,卡耐基花了一个晚上待在他的休息室里,想请教哲斯顿先生成功的秘诀。哲斯顿告诉卡耐基,关于魔术手法的书已经有几百本,而且有几十个人跟他懂得一样多,但他有一样东西,其他人却没有。那就是尊重,哲斯顿不仅对魔术怀有深厚的热情,而且非常尊敬他的观众。他告诉卡耐基,有些魔术师会这样看待台下的观众:“坐在底下的那些人是一群傻子,一群笨蛋,我可以把他们骗得团团转。”但哲斯顿却与他们并不一样。他每次一走上台,就对自己说:“我很感激,因为这些人来看我表演,他们使我能够过一种很美好的生活。我要把他们当作朋友,并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给他们看看。”哲斯顿每一次在走上台时,总是一再地对自己说:“我爱我的观众,他们是我的朋友。”卡耐基听完后总结说,哲斯顿的成功秘诀就是如此简单,那就是富有爱心。很多观众甚至因此成为哲斯顿的朋友。
一个人时刻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个互相友爱的世界,就是这样从互相尊敬做起的。
给他人一次机会,从信任做起
信任是一缕春风,它会让枯藤绽出新绿;信任是一条纽带,它连结了无数心灵。信任又像绽放的花朵,它需要友爱作空气,忠诚作阳光,关切作雨露。信任是重生的一次机会,可以给别人,也可以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