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也不狂,得饶人处且饶人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两种人: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卑不亢,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很有君子风度。
有的人为了一些非原则性的以及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忙个不亦乐乎,谁也不肯甘拜下风,以至大打出手,闹了个不欢而散。
其实,事后静下心来一想,当时如果忍让三分,自会风平浪静,退守一步,自会海阔天空。
退出政坛的丘吉尔,有一次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路上闲逛。
这时,也有一位女士骑着自行车,从另一个方向急驶而来,由于没有刹住车,最后竟与丘吉尔相撞了。
“你这个糟老头没长眼睛吗?你到底会不会骑车?”这位女士恶人先告状地破口大骂。
丘吉尔对那位女士的恶行并不介意,只是不断地向对方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还不太会骑车。看来你已经学会很久了,不是吗?”
这位女士的气立刻消了一半,再仔细一看,他竟然是曾经伟大的首相,她感到羞愧难当,喃喃地说道:“不……不……您知道吗,我是半分钟之前才学会的……教我学会骑车的就是阁下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丘吉尔的气度。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得理也饶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在纷繁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随时都会发生预料不到的各种摩擦。一旦发生了摩擦,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去解决矛盾,尽量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
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围绕定比定律争论了有9年之久,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最后的结果是普鲁斯特获得了胜利,成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是,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得理不饶人。他真诚地对与他激烈争论的对手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责难,我是很难进一步将定比定律研究下去的。”同时,普鲁斯特还特别向众人宣告,定比定律的发现,有一半功劳是属于贝索勒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贝索勒的责怪和激烈的批评,对他的研究是一种难得的激励,是贝索勒在帮助他完善自己。这与自然中“只是因为有了狼,鹿才跑得更快”的道理是一样的。
普鲁斯特的宽容是博大而明智的,他允许别人的反对,不计较他人的态度,充分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身上吸取营养,肯定和承认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正是由于他善于包容和吸纳他人的意见,才使他走向了成功。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有智慧的人都懂得留一点余地给得罪自己的人。当然,“饶人”也要讲究语言艺术,这就是力求在无损于双方面子和尊严的情况下达成妥协。要做到这一点,言语方式和言语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般说来,争辩中占有明显优势的一方,千万别把话说得过死过硬,即使对方全错,也最好以双关影射之言去暗示他,使对方认错道歉,从而体面地结束无益的争论。
有一个人在一家餐馆时,发现汤里有一只苍蝇,不由大动肝火。他先质问服务员,对方全然不理。后来他亲自找到餐馆老板,提出抗议:“这一碗汤究竟是给苍蝇的还是给我的?请解释!”那老板只顾训斥服务员,却全然不理睬他的抗议。他只得暗示老板:“对不起,请您告诉我,我该怎样对这只苍蝇的侵权行为进行起诉呢?”那老板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处,忙换来一碗汤,谦恭地说:“你是我们这里最珍贵的客人!”
显然,这个顾客虽理占上风,却没有对老板纠缠不休,而是借用所谓苍蝇侵权的类比之言暗示对方:“只要有所道歉,我就饶恕你。”这样自然就十分幽默风趣又十分得体地化解了双方的窘迫。
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宽宏大量一些,多站在对方的位置看一下问题,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就融洽多了,社会也就和谐多了。
好心态
“得理饶人”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宽容的美德,更能体现出豁达的心胸和敦厚的涵养。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去宽容和理解别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些小事别“较真”
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这样我们才会有许多朋友;相反,眼里不揉半粒沙子,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别人也会躲得远远的。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老手”,然而早年时,也曾犯过小的错误。
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卡耐基知道这是错误的,他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优越感,卡耐基很讨嫌地纠正他。他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位先生一时下不来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卡耐基身边。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当然。”他回答,“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这样不但能保全对方的面子,维持正常的谈话气氛,还能使你有意外的收获——在对方和在场的人的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印象。做人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甚至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这样会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
生活中,有的人也许是说者无心,自己却“听者有意”,把“话”想歪了,以至于天天“寝食难安”,非得想办法弄清楚说者“到底安的什么心”,寻思着“是不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琢磨着“要不要以牙还牙”。这其实是自寻烦恼,可却无形中造成了听者和说者的怨隙,影响了彼此的和气,最终恐怕两个人只能是分道扬镳,成为真正的冤家对头。有的人,明明知道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非得和对方“理论理论”,甚至于“拳脚相向”、“见个高低”,明白人都知道,这本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可一旦闹起来,就成了影响两个人“团结”的大事,最终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有的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要么整天怨声载道,抱怨不公,要么抱着“寸土不失”的心态去争去抢,想着法子把自己“该得的”“一分不少”地拿回来,以此维护自己的“利益”,显示自己的“能耐”,明白人都知道,也许那点“利”根本值不了“仨瓜俩枣”,可这样一闹,不但影响了集体的和谐,也降低了自己的身价,无法与别人友好相处。
在与人相处时还是要本着“宽以待人、胸怀大度”的原则,尽量不要与人计较琐碎的利益。目光长远,宽容大度,才能有所作为,同时也能为自己和他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交往氛围。
好心态
当我们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时,只要对方不是实质性的错误,就没有必要去纠正它。很多时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