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压境,诸葛诞见没有取胜的把握,便以投降吴国为条件换求支援。吴国立刻派大将全怿、全端、王祚和降将文钦等趁魏军未到之际,突入寿春城。钟会建议,大军到达之后,只围不攻,等城内粮草断尽,再做攻势。就在这时,局势又发生了变化。全怿从子全辉、全仪因在吴国与人争讼,带着家眷和数十家部曲降魏。钟会一看机会来了,就施了一招反间计,以全辉的名义,给全怿写了封信,又派全家亲信送入寿春城。信上说,吴主怪全怿等贻误军机,不能解寿春之围,下令诛杀家属,他们这才逃了出来。不知真伪的全怿立刻开城投降了魏军。后来,寿春城内粮草日渐减少,诸葛诞又因猜忌,杀了文钦,文钦之子也投降了魏军。过了几日,诸葛诞也被乱兵杀死。这样,诸葛诞之乱平定了。
262年,司马昭下令南下灭蜀。钟会、邓艾各领一路兵马南下入川。一路上,钟会过五关斩六将,势如破竹,好不得意。这日,行到剑阁,遭遇西蜀战将姜维的拼死抵抗,大军不得前行一步。邓艾建议险渡阴平,奇袭成都。钟会却凭借兵多将广,粮草充实与姜维在剑阁对峙着。等邓艾历尽艰辛,攻破成都,姜维奉蜀主刘禅之旨投降之后,钟会从从容容挥师而进。司马昭进封他为司徒、县侯,增邑万户,两个儿子也都封为亭侯,各享邑千户。
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钟会仍认为司马昭对他十分信任,野心也就大了起来,便开始了自己的一番谋划。钟会受降之后,对蜀将格外亲切。姜维也是政坛老将,慢慢觉察到钟会的狼子野心,姜维也想光复蜀汉,两人目的不同,但都想利用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两人达成了一致。
此时,司马昭对邓艾的受降措施不满。钟会便上书诬告邓艾有谋反之心。又截获邓艾的上书,模仿邓艾的笔迹对司马昭出言不逊。司马昭大怒,下令钟会将邓艾押送回京,钟会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
他与姜维商定,由姜维率蜀军担任前锋,自己率大军,水陆并进,直捣京师。但是钟会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想法与行动都在司马昭的预料与掌控之中。司马昭假情假意地送一封书信给钟会,说他怕钟会一人难以对付邓艾,今已派贾充率步骑万人入斜谷,屯在乐城,自己也率10万大军现在长安,马上就可以与钟会重逢了。钟会看完,大惊失色,这才明白司马昭已经对自己采取行动了。走投无路而又不甘心失败的钟会只好提前行事了。
第二天,钟会召集所有蜀、魏牙门、郡守,出示了他伪造的太后诛杀司马昭的遗诏,宣布司马昭的罪行。但他手下的将士大多不愿和他一起叛乱。钟会只好将他们全部关押起来,换上自己的心腹,并严防死守,以待司马昭大军的到来。
不料,军中传出钟会要活埋魏军将领的谣言,引起士兵哗变。一时间,各军先后鼓噪而出,向城门冲去。城破,士兵与城内被关的牙门、郡守会合,将钟会、姜维团团围住,钟会最终被军兵杀死。
羊祜
羊祜(221-278),西晋名将。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镇守荆州的同时,积极备战,为将来灭东吴奠定了基础。
出身士家择时而仕
羊祜出生于官宦世家,家族九世高官(享禄二千石以上),都以清廉有德行而闻名。祖父羊续曾任东汉南阳太守;父亲羊衍为上党太守。其母蔡氏是东汉着名文人蔡邕之女;其姐姐嫁与魏国权臣司马师。羊祜的妻子是魏国大将曹爽的亲信夏侯霸之女。其祖荫亲眷都是汉末、曹魏时期的显贵,社会地位和声望都很高,这些对他的政治前途有重要影响。
父亲早逝,对羊祜的打击很大,但并没有使自己的志向改变。他刻苦求学,积极进取,逐渐养成了一种自学自励的习惯。他喜欢研读《诗经》和《史记》,认真读《左传》等名着,同时对兵法有浓厚的兴趣。羊祜不仅好学,而且勤于思考,每件事情都要问个究竟。在求学的过程中,他还注重研究实际问题,闲暇之时,外出游历山川险阻,增长地理和地形知识。羊祜年少丧父但能够自强自立,刻苦学习又知书达理,因此在当地留下了很好的名声。他更被一些上年纪的有识之士所称赞,认为他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羊祜出身上层社会之家,才华出众,仪表堂堂,因此各级官府都想任用他为官员,但他对做官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当时政治环境恶劣,朝廷上层官员集团之间,相互斗争激烈,只要卷入就难免会受到牵连。羊祜敏锐地看到了这种状况,于是对官府的邀请总是坚决地回绝,从不赴任。他曾被举荐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召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出来做官,他从未答应。他被太原人郭奕称为当今的颜回。羊祜与王沈一起被曹爽看中,王沈劝羊祜答应曹爽的任命担任官职,但羊祜并不看好曹爽。后来果然不出羊祜所料,司马懿发动军事政变,把曹爽杀掉,许多官员受到牵连,有的被杀头,有的被免职,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被免职,羊祜却置身事外。王沈认为羊祜有先见之明。羊祜说:“这也不是谁预先能够料到的。”司马懿杀掉曹爽以专朝政,但亲曹势力还不时起来反抗。嘉平三年(251)四月,太尉王凌造反,要废掉魏主曹芳,企图立楚王曹彪为皇帝。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掌权,正元二年(255)正月,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又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派兵镇压,毌丘俭战败而死,文钦与其子文鸯投奔吴国而去。同年二月,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也曾召羊祜为幕僚,羊祜仍不从命。羊祜母亲去世后,长兄羊发又死,羊祜服丧守礼十多年。在守丧期间,他依旧恪守自己的本分,对名利依然没有动心。魏正元二年(255),司马昭任大将军,征召羊祜,羊祜没有应命。后来,朝廷公车征拜,魏主曹髦任命羊祜为中书侍郎,34岁的他才出来做官。此后,羊祜知识渊博、文武兼备,工作认真,这些因素使他无论在曹魏政权还是司马氏政权中,都十分顺利。
晋武重臣都督荆州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十二月,司马炎建晋代魏,自称皇帝。历时46年的魏国灭亡。在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力斗争中,羊祜站在了司马氏一边,得到司马氏的信任。因为辅佐有功,羊祜被授予中军将军。晋武帝泰始五年(269),晋升为尚书左仆射、卫将军,负责荆州各地的防务。
羊祜到了襄阳以后,经常穿着便服,带着少数部下,到下边视察工作。他不但重视边防的整顿和加强,而且也十分重视当地的农业、渔业生产和地方政权建设。
羊祜刚到荆州时,军队的存粮不足维持百日。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羊祜从发展生产着手,广积军粮。他减少值勤的巡逻戍卒,抽出一部分军队来垦田,结果所种800多顷粮田皆获丰收,用短短几年时间就积存了可供10年食用的军粮。
在政治方面,羊祜注意廉洁地方的吏治,改革旧的习俗,提倡文化教育,对吴人进行政治争取和拉拢工作。当时襄阳一带,存在着前任的地方官死后,接任的地方官要拆毁重盖新官府的旧习俗,这显然是一种劳民伤财的陋习。羊祜下令停止了这种行为。他对吴国的官吏和将士,都尽量作友好和争取工作,以便减少双方的对立情绪。泰始二年(266),晋与吴通好之后,吴国派张俨使晋,受到当时晋的大臣贾充、荀勖等人不礼貌的接待,羊祜对之很不赞同。他认为分裂双方迟早要统一,对来使要襟怀宽阔,友好对待,所以他与别人不同,和张俨结为好朋友。到了襄阳前线后,他更注意了从政治上争取吴人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羊祜以统一全国为目标,所以他训练士卒,积极备战,为灭吴作好准备。吴国石城守将经常骚扰晋的边境,羊祜就用离间计让吴国将石城的守将调走,然后攻占了石城以西吴国的5个城,以此作为对吴作战的前沿阵地。羊祜知道水战是吴军的长处,但他认为伐吴的上策是利用晋已占领长江上游的有利形势,以水军自上而下攻吴,所以他积极训练水军,以弥补晋军的短处。当益州刺史王濬被调为大司农时,羊祜认为王濬适宜于修造舟船,训练水军,就秘密向晋武帝建议,把王濬留在益州负责修造舟船,为以后从水路攻吴作准备。当吴国探知王濬在益州训练水军的情况后,就暗中在长江中的要害处,设置了铁锁、铁锥等障碍物,以阻击顺流而下的晋军水军。羊祜了解到吴国这一准备后,就及时通知了王濬,并研究了相应的对策。后来王濬水军顺流而下,及时清除了障碍物,水军得以顺利行进。
以恩于敌心系平吴
当时,晋国的实力远远大于吴国。但羊祜还是取信于敌,施以恩德。羊祜每次与东吴交战都公开约定日期,从不使用夜攻偷袭之计,部下有人提出用阴谋诡计取胜于敌军的,羊祜则以饮酒为借口,顾左右而言他,使献计的人很扫兴。部下有人捉到东吴的两个俘虏,羊祜就把他们遣送回家。在羊祜恩德的感召下,许多东吴将领都投降了羊祜。东吴的将领陈尚、潘景率军来进犯,羊祜不客气地将他们击溃,并斩杀了陈尚和潘景,但又厚葬了他们,这是对他们作为军人服从命令的气节的肯定。陈尚和潘景的儿子来迎丧,羊祜按照应有的礼节让他们扶着灵柩,把父亲的尸骨迎接回去。东吴的将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派人把他捉住捆绑起来。他见到羊祜认了罪,羊祜就宽宥了他。深感羊祜恩德的邓香回去就向羊祜投降了。羊祜进军东吴境界,割稻谷为粮草,折价送布匹作为赔偿分给当地人。羊祜每次同别人一起在长江、沔水一带游猎,当猎物跑到西晋的边界就停止追捕;当猎物被吴人所射中而由晋人所拾取时,便友好地送还吴人。这样,羊祜赢得了东吴人的信任和尊敬,被称为羊公。
东吴大将军陆抗与羊祜对抗时,也时常称赞羊祜的品德和肚量,认为贤人乐毅、诸葛亮也不过如此。陆抗患病,羊祜派人给他送去药,陆抗服用时并无疑心。
咸宁二年(276),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已有7年,他认为此时吴国前线将领陆抗已死去,自己的准备工作也十分充分,伐吴的时机已经到了,因而上书晋武帝,建议立即派兵伐吴。他在建议中,通过吴、蜀两国的对比,指出现在的吴国比13年前灭蜀时的蜀国还要衰弱;并分析了晋、吴双方的主客观条件,认为伐吴取得胜利是十分有把握的。
羊祜还提出了多路进军的伐吴作战方针,他认为多路大军中只要有一路突破吴军防线,战线拉得很长的吴军就会迅速瓦解。
尽管晋武帝很支持羊祜的建议,但是朝中有权势的大臣贾充、荀勖等人,一致坚决反对。他们虽然也提出了众多的反对理由,但最根本的是此次伐吴计划不是自己提出的,如果胜利自己将没功劳的考虑。晋武帝在他们的极力反对下,暂时没有接受羊祜的建议。
两年后,羊祜得了重病,从荆州前线回到了京城洛阳。他虽然患病在身,仍念念不忘伐吴之志。他见晋武帝的时候,又面陈了伐吴之计。
羊祜病重不起,觉得自己再也难以完成伐吴的任务了,就向晋武帝推荐杜预顶替自己的职务。晋武帝咸宁四年(278),58岁的羊祜去世。
杜预
杜预(222-284),西晋名将。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杜预通晓兵法,善长谋略,博学善用,多有建树,故有“杜武库”之称。
博学多才推行教化
杜预小时候不仅聪明、机敏,而且十分好学。虽然出生于官僚富贵家庭,但杜预对社会上流行的游玩享乐之风并不感兴趣,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读书求学如饥似渴,每天从早读到晚都不嫌疲倦。杜预读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律令等。而且他读书的目的也十分明确,不为功名利禄,不为飞黄腾达,只是为了增长知识。
杜预的父亲和司马懿有矛盾,结果被关进监狱,幽囚而死,这使得杜预久久没有入仕。后来,司马昭承袭了兄长司马师的官位,杜预娶了他的妹妹高陆公主,这才开始了他的仕途,先做尚书郎,并继承祖父丰乐亭侯的爵位,4年后,转官参相府军事。
杜预跟车骑将军贾充等人厘定律令,完成后,杜预作了注解,然后奏进于朝廷。皇帝很满意,下诏把这律令颁行于全国。
泰始年间,杜预任河南尹。杜预认为教化应以京师为中心并向四方辐射,由近而远。因此,他所发布的一应政令、喻示,都贯彻着提倡教化这一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