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54800000020

第20章 治国之术(1)

1

治国之学

曾国藩认为礼体现为仁与义,仁、义能使人“心纯”,“心纯”则贤才辅佐,而贤才辅佐则“天下治”。“天下治”是由于仁、义能“化万民”。同时指出,如以仁、义治天下,必然会出现“仁政’,并将“仁政”视为治理国家的规矩和准绳。

中国历史发展到了清朝中后期,道光咸丰年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变得越来越无以为继了,成了所谓法敝、民顽、吏贪、兵惰的社会,适逢内忧外患,西方列强纷纷东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满清王朝摇摇欲坠,几成无可收拾之象。作为建权几百年的合法政权——清朝的臣子,以曾国藩等少数号称“一代中兴名臣”的封建末士凭借一己之力,和对君、亲、家国的强烈的责任感与进取的人生态度,挽救清王朝于狂澜之既倒,大厦之将倾,致力于移风易俗,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剿灭内忧,克服外患,使清朝的统治得以延续了数十载,免于崩疽于一旦,其才学智慧实在不可虚无以待,值得后人认真研究一番。

曾国藩反对做死学问:“有所宗而无所逸”,主张学以致用,观察社会,研习社会,当国家有危难之时,而能够效命驰驱。可见,曾国藩学问的本色乃是经世致用。至其思想学术,亦皆本于实事求是。

清季政纲败坏、人心不古的状况,为当时很多有进步思想的人和正直的士大夫所诟病不已。其中尤其是吏治的腐败,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曾国藩在奏疏中直言无忌,直陈皇上,对官场的腐败风气痛加揭露:“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中已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有为,将来一遇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曾国藩将颓败、黑暗的官场风气与人才问题联系起来,主张选贤任能,更新吏治。

治国当然离不开人才贤能。曾国藩当然也明白,提出了“人才”的问题,也许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更根本的乃是移风易俗,重振礼教纲常之说,从根本上改变官场风气。再由士大夫官吏以身作则,醇化民风习俗,使“顽民”经教化之功度。

由于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曾国藩认为治国以纲常礼义为先,这是囿于时代局限所决定的,因为纲常礼义是“性”与“命”,即所谓“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教、孝

、慈。其必以仁、教、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无论是“三纲”还是“五伦”,都是一种天性天命的礼,谁也不能违背。曾国藩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自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礼之所以能治国治天下,曾国藩认为礼体现为仁与义,仁、义能使人“心纯”,“心纯”则贤才辅佐,而贤才辅佐则“天下治”。“天下治”是由于仁、义能“化万民”。同时指出,如以仁、义治天下,必然会出现“仁政’,并将“仁政”视为治理国家的规矩和准绳。

曾国藩主张“治国以礼为本”,强调肇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以礼自治”和“以礼治人”,把礼看作统治权术不可须臾或缺的法宝。但他又认为,要天下真正大治,也离不开法制。为此,极力赞赏周敦颐的法制观:“圣人之法天,以政养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情伪微暧。”甚至将唐虞以后的五刑称作为“不易之典”。

曾国藩主张立法执法必须严肃认真,认为立法是必要的,立了法就一定要认真执行。他说,凡立一法,出一令,期在必行;若待而不行,尔后更改,则不如不轻议法令为好。他强调执法必须从严,但并非漫无条律,而是要“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期于死者无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

曾国藩主张重礼慎法,礼法结合,以治天下。他强调礼,但又充分注意法的重要住,认为五刑是“不易之典”。礼与法只是顺序上的先后而已,即所谓“不当以赏罚为先”。这是对西汉贾谊“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和东汉陈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思想的实践。

曾国藩重视法刑、主张法治的重要表现是既不能任意赦免,又不可随便赎罚。他称赞西汉匡衡、东汉吴汉不愿赦,三国时用刘备、诸葛亮不谈赦。认为赦免会使子孙不肖、士兵傲慢。

曾国藩虽说赎有定数,不排“过失”、“老疾”,似乎特殊情况可以赎罚,但他又强调“于词讼罚捐,杨行停止”,主张有罪必罚。

曾国藩之重视礼义纲常,主要表现在他在整顿吏制和以法治军队时礼义的特别倚重。整顿吏制的主要措施在于选拔有品格、有才识的人来执法,只有选用这样的人才来执法,来管理一方民众,才可能真正地实现法治“公正”、“廉明”的要求。

人的思想约束着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思想精神的表现。曾国藩的“思想”、“行为”两手抓的治国之道,也许就是今天中国领导者“讲政治,讲法制”,“民主与法制”并重,“两手抓”思想的先驱。

2

治国以民为本

曾国藩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政治原则,爱惜民力,主张仁政,认为政治的得失就在于是否能保证天下民众吃饱穿暖,人民是否满意。曾国藩把儒家理想的施政方案和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妙在其治国之策中首先主张爱民。

在三代周公时,就提出了“天命不常”、“敬天保民”的主张。周公认为,一朝一代不可能永远受到上天的眷顾,因而不应只是祭祀上天以求保佑,更应注重仁政。而天命可以从民情中察见,人民若拥护朝廷,那上天自然欢喜;如民间怨声载道,则上天就会发怒,那样朝廷就要衰败了。这是民本思想的源头。

曾国藩熟读儒家经典,以儒学修身养性齐家,在治国方面,自然也是遵循儒家思想,从他的日记、家书、奏章中可看出其为官从政都依民本思想。曾国藩以“仁术”为施政原则,随时考虑国计民生,这主要体现在其内政、军事方面。

曾国藩曾说:从事政务,首先在于爱民,要爱民必须选察官吏,察举官吏最重要的在于知人,而知人必须慎于扣取言论。魏叔子认为孟子所讲的是“仁术”,“术”字最耐人寻味。喜爱一个人而知其所短,厌恶一个人而知其所长,就是“术”字最好的、最贴切的意义。

曾国藩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政治原则,爱惜民力,主张仁政,认为政治的得失就在于是否能保证天下民众吃饱穿暖,人民是否满意。曾国藩把儒家理想的施政方案和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妙在其治国之策中首先主张爱民。

以民为本,就要体恤民情,曾国藩在江西任两江总督时就因爱惜民力而推迟征收落地税,他于同治二年有过论述:我在咸丰十年三月,奏明朝廷,将江西全省厘全收入充作我们的军饷,仍然按照老章程收取茶税。因为茶捐、茶厘银数已经很多了,如果再征收落地税,恐怕百姓的财力达不到,这就是我迟迟不征落地税的原因。

曾国藩家训讲“耕读传家”,其本是农家子弟,考取功名之后才进入仕途,对农民感同身受,了解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了解农民对统治者的企望,因而他的爱民政策更能接近农民的真正所需。

曾国藩因亲自参加田间耕作,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他在日记中曾写道“四民”之中,农民最苦,他还曾经写《劝诫州县》一文,替民诉苦:唯农夫则无一人不苦,无一处不苦。农夫受苦太久,则必荒田不耕;军无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而大乱无了日矣!

曾国藩希望州县的官员们体谅农民的辛苦,这一方面可以给农民带来好处,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秩序的需要。

作为传统儒学的遵从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曾藩自然是崇尚仁义道德的。但可惜的是,他出生在清朝的末世,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自己还不得不投笔从戎,其心中的苦闷、矛盾是可想而知的,仁义之师的想法应该就是由此而来。曾国藩清楚地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行军打仗也是一样,战场上的胜败是一方面,民心的得失又是另一方面。如果得不到民心,就是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也是没有用处的。他曾说仆尝谓统兵而不知爱民,即百战百胜,也是罪孽;居官而不知爱民,即有位有名,也是罪孽。

为此,曾国藩除了严整军纪、禁止扰民外,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民众疾苦,赈济灾民,与当地百姓共渡难关,以此来获得老百姓的拥护,曾国藩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仁术”。咸丰八年正月,他给曾国荃写信说:“救济灾民,即孟子所称‘是乃仁术也’。”

同时,曾国藩也写了《劝诫营官》:所恶乎贼匪者,以其淫掳焚杀,扰民害民也。所贵平官兵者,以其救民安民也。若官兵扰害百姓,则与贼匪夫殊矣。

官兵和贼匪都靠武力行走天下,但官兵和贼匪不同的是,官兵是保护百姓的,不侵扰百姓;而贼匪不同,他们经常骚扰百姓,侵夺百姓的财产。因此,曾国藩多次强调治理军队首要在爱民:以爱民为行军第一要义,庶为仁义之师。

用兵之道,总以不扰民为第一要义。本部堂频年教人,首重“爱民”二字。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勿视为要结粉饰之文。

曾国藩说:养兵是为了民,设官也是为了民,当官不为民着想,那是我深恶痛绝的。为民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曲爱民歌,不是做几件事摆摆样子,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爱,爱字中间有一个“心”字,所以爱民就要出于“真心”。

曾国藩看到民众在内乱外患中,家败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时,有感而发,亦为了收拢民心,得到民众支持,特地作《爱民歌》、《解散歌》教湘军官兵学会,以自行约束。

曾国藩多次上书陈述民间疾苦,也多次发布公告以减轻群众负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然而他也不是完人。他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被人称为“曾剃头”。这个称呼的含意不是曾国藩给人理发,而是人们形容其在剿杀太平军过程中砍人头如剃头一样,采用血腥的屠杀政策,以白色恐怖的高压手段镇压群众起义,维护满清封建统治。

3

治国终身以“勤”

曾国藩自小所受家训中就有“勤”字,如“三致详”中的“勤致详”、“八本”中的“居家以不晏起为本”,都是教导后辈子弟不可偷懒,要以勤治家。

古时当政之人通常都以“勤政爱民”为训,时时告诫自己不可懒惰,要勤于政事,观民间疾苦,为民谋利。只有勤于政事,才能造福于民。懒惰懈怠,民必受其弊。宋朝名臣真德秀说:“莅事以勤。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馀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不可不戒!”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当政者大多以“勤政”要求自己,因为只有勤政,才能知民间之所需,急民间之所苦,体恤民情。一个懒散的当政者不阅公文,不察民情,不了解地方民风,又如何能与民众连成一片,同甘共苦呢?

三国蜀相诸葛亮为千古贤相,他从刘备白帝托孤之后,“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以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在《出师表》中说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内要治理政事,外要带兵作战,为后人奉为勤政榜样。

后世有所作为的帝王,也多以勤政自勉,如清军刚入关时,康熙、雍正都以勤政著称。

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曾国藩以勤奋自励,包含了一种倔强的精神。他不敢预料事情结果会怎样,但只要他努力做了,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是他一以贯之的“尽人事听天命”的思想。咸丰九年十二月,他在给好友吴廷栋的信中说:弟近不课功效之多寡,但课每日之勤惰。来示企望鄙人于将来者,即以此语卜之,自揣此后更无可望。但当守一“勤”字,以终吾身而已。

用他对自己两位兄弟的话说:“吾唯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对他来说,勤奋是报效国家的唯一途径。

本着这样的原则,曾国藩可谓劳心劳力,以一“勤”字终其身。即使偶尔有不够勤奋的时候,他也要深刻反省,痛加改过。

曾国藩自小所受家训中就有“勤”字,如“三致详”中的“勤致详”、“八本”中的“居家以不晏起为本”,都是教导后辈子弟不可偷懒,要以勤治家。

曾国藩说:“凡人之情,莫不好逸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他说:以人事与天事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俗多趋偷惰,椎勤者可以遏其疏。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能剖心肝以奉至尊,忠至而智亦生焉;能苦筋骸以捍大患,勤至而勇亦出焉。

可以说,这种“忠”和“勤”的精神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

随着曾国藩位高权重,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加严格,这是他晚场善收的主要原因。同时,曾国藩意识到:位高权重,就要多做些事,才能名实相符,不枉国家重用之意。

同类推荐
  • 尼采(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尼采(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1844年10月25日凌晨 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洛肯镇 一个小男孩呱呱堕地了 这个小男孩是卡尔夫妇婚后的第一个儿子。看到他可爱的脸蛋和圆滚滚的四肢 夫妇俩心中充满了喜悦。
  • 亡友鲁迅印象记

    亡友鲁迅印象记

    本书收入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的两本重要集子:《亡友鲁迅印象记》和《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2)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

    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我很瘦弱,但我的心很坚强;选准努力的方向会使成功更容易些;随意做的事有可能会成为你一生的负担;不要做你不喜欢的事,那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你身边都是科学家,那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成为科学家。
  • 慈禧全传2

    慈禧全传2

    本书的作者对于写作本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是满洲正白旗侯爷裕庚大人的女儿。在同时代的为官者中,裕庚大人是最进步、最具改革思想的一位。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加入军队,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抵制法国侵台战争。
热门推荐
  • 权限战争

    权限战争

    人的信仰是一种力量,当你相信一个世界存在时,它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 佛说所欲致患经

    佛说所欲致患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至高驭灵

    至高驭灵

    一个败落家族的少年无意间得到了一枚兽印,从此踏上一条与天争命的仙途,别人只能控制一两头灵兽,他却可以让天地间的兽不断进化。一段惊心动魄的修真路,一个“掌驭天地,心控万灵”的修真故事......
  • 鹿晗你的世界只有我

    鹿晗你的世界只有我

    “鹿鹿鹿......干嘛啊”我胆战心惊的说到,“你猜我要干嘛”鹿晗阴(weˇi)森(suoˇ)的笑着“鹿鹿!鹿boss!鹿总!老老老公o(≧v≦)o”“不好使,,?^?,,哈哈哈哈哈哈”
  • 中国式秘书3

    中国式秘书3

    试想,全市那么多官员的升降进退,从推荐、考核、测评到最后的公示、任免,哪一样不需要组织部的操办、介入或过问?人事不像政事那样刻板,而是千变万化,其中很多所涉之人或是身份特殊,或是关系敏感,更加需要这个组织部特别知己贴心。阳城目前的情况,同市委书记廖志国期望的恰恰相反。
  • 男神是我的唯一

    男神是我的唯一

    迫不得已出国,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准备去看看她时却被管家告知她逃跑了,想来是苏谦的妹控属性占有欲太强,导致她跑掉了,一个月后,找到她后,当他发现她身边的男生越来越多时,他才决定要早些下手,要不然媳妇儿都没有了,于是就有了那个所谓的系统游戏,此文是坑,慎入
  • 迷失国度惊闻卷

    迷失国度惊闻卷

    巅岩古国,安眠千年,废墟宝藏,人心贪婪。黎谜石馆,新任馆主,无意踏入尘封古国,冥冥之中自有传承。护身符眸,无惧,无恨,无贪,眼中鬼道,贯穿古今。家族秘辛?黄沙龙地?金色武士?馆主黎咚真正的使命?
  • 夜照夕之梦

    夜照夕之梦

    美梦与噩梦的交替,姐姐的缄默不语,对“陌生人”莫名的熟悉感,在柳拾夕寻找记忆的过程中不停地穿插着,尘封的过往被一层层剥开,事实的真相渐渐被还原,爱、回忆和真相到底谁更重要?
  • 鬼妃嫁到:魔王跪下来

    鬼妃嫁到:魔王跪下来

    华夏毒医穿异世,一朝醒来就杀人?为何别人穿越是捡神器宝物,而她穿越却是捡来一堆奇怪的人?为何别人美男三千,而她却是美女成群?喂喂喂!你的压力大,我的压力更大好撒!白天升级打怪闯副本,晚上妖孽缠身到天亮,中午还要伺候一堆娃!尼玛,这世上还有比她更累的人吗!?某女冷眼看去:“滚开!”某男无耻:“娘子,地上滚太凉了,咋们去榻上去。”
  • 张闻天早期译剧集

    张闻天早期译剧集

    本书收张闻天早期译剧五种。德国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最后一场《监狱》,写浮士德闯入监牢,企图救出马格雷,俄国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写亨利失恋后,由于无法解决人生的问题而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