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感染及尿路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常见突发性绞痛,腰部钝痛,血尿,排尿困难,尿流中断,尿潴留等。属中医学的“沙淋”“石淋”或“血淋”范畴。常呈现出气滞血瘀、湿热下注或肾虚等。治疗尿路结石之本在于排除溶裂结石或消除炎症,预防结石形成,复方石淋通片对肝胆膀胱湿热者效果尤佳。该处方中,重用金钱草,具有清利湿热,通淋、消肿之功,配以石韦利尿通淋,清热止血,海金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滑石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疮。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因而本品的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作用十分明显,是国内治疗泌尿系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首选药物。
结石通片
主要成分:金钱草、玉米须、石韦、鸡骨草、茯苓、车前草、海金沙、白茅根。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排石,镇痛止血。用于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肾炎水肿、尿路结石、血尿、淋漓混浊、尿道灼痛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片,3/d。
药理作用:
1.利尿试验筛选利尿实验合格大鼠28只,体重150~200g,禁食给水1d后,随机分成4组。各组鼠均按2ml/100g(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并轻压下腹部使膀胱排空,阳性对照组给予0.05%的氢氯噻嗪水溶液,阴性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给予6%和2%的结石通水溶液,各组均按2ml/100g(体重)灌胃,给药后立即将大鼠放入代谢笼内。1h后收集各组动物的尿量共3次,每次60min。将各组大鼠相应时间内的尿量和总尿量进行组间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方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2%结石通水溶液(相当于临床用量)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使大鼠总尿量增加约50%,且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增加结石通的用量(3倍量)只在用药后1~2h呈现利尿高峰,总尿量与2%浓度组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可能系体液量有限,当排尿达到一定程度时仅仅通过增加结石通的用量而难以增强利尿效果。与氢氯噻嗪对照组比较,结石通的利尿作用呈现温和、持久等特点。
在排石实验中给药组大鼠结石的形成率均显著降低,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效果更为明显。
2.抑制结石形成试验动物模型制备及用药雄大鼠53只,随机分为3组,每天给大鼠自由饮用含乙二醇和氯化铵的水溶液(每1000ml水溶液中含1.4g乙二醇和0.7g氯化铵),连续喂养30d,以形成结石。
每天给大鼠灌胃1次,灌胃量为2ml/100g体重。对照组为生理盐水组;低浓度药物组:2%结石通水溶液;高浓度药物组为6%结石通水溶液。
检测指标及方法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剖腹取出双肾,称重,纵向剖开肾,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明显结晶沉淀物及游离结石或钙化斑作为判断结石的标准。根据结石形成的多少及肾损伤程度分成5级:“-”为肾皮质、髓质及肾乳头均无可见的结石和结晶沉淀物;肾外形无异常变化为“+”;肾皮质、髓质及肾盂可见少量散在结晶沉淀物为“++”;肾皮质、髓质及肾盂可见结晶沉淀物或有小的游离结晶为“+++”:肾剖面可见较多结晶,并有游离结石形成,肾乳头可见钙化斑,肾乳头扩张积水;“++++”为肾皮质、髓质可见大量结晶,有游离结石形成,肾乳头可见钙化斑,肾盂明显扩张积水。结果发现给药组大鼠结石的形成率均显著降低,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效果更为明显。
临床应用:治疗泌尿系结石。180例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13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中门诊患者88例,住院患者42例;男94例,女36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65岁,平均38.42岁;结石部位:肾单发结石42例,肾多发结石25例,输尿管结石48例,膀胱结石15例;结石大小:直径<4mm73例,5~8mm39例,>10mm18例;血尿91例;肾绞痛27例;尿路感染20例;肾积水18例;肾功能不全14例。对照组中门诊患者34例,住院患者16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6岁,平均37.63岁。肾单发结石15例,肾多发结石10例,输尿管结石17例,膀胱结石8例;结石直径<4mm者29例,5~8mm者14例,>10mm者7例;血尿36例;肾绞痛10例;尿路感染9例;肾积水6例;肾功能不全4例。治疗组给予结石通片(每片含干浸膏0.25g),每次5片,3/d,口服。对照组给予石淋通片,每次5片,3/d,口服。20D为1个疗程。病情无变化,继续观察第2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饮水每日1500ml以上,多做跳跃运动。观察方法为所有观察对象均在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B超,腹部X线摄片(KUB)。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纳呆、腹胀痛、恶心、呕吐、眩晕、头痛等,以及肝、肾功能损害。治愈效标准为结石排出,症状消失,B超或KUB复查结石消失;好转标准为症状改善,B超或KUB复查结石缩小或部位下移;无效为症状及复查B超或KUB结石无改变。通过2组治疗结果比较,结石通片清热利湿,通淋排石,镇痛止血的显著疗效。同时在抗感染和改善肾功能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消石片
主要成分:威灵仙、穿破石、水河剑、半边莲、铁线草、猪苓、郁金、琥珀、乌药、核桃。
功能主治:清热通淋,止痛排石。用于肾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属热淋证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6片,3/d。
药理作用:
1.抑制结实形成消石片对大鼠膀胱结石模型的治疗,连续服药24d后,结石减轻率平均为65.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其他消石片对大鼠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消石片对小鼠巴豆油性和角叉菜胶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小鼠扭体法实验表明消石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离体实验表明消石片对Ach引起的家兔输尿管痉挛性收缩有解痉作用。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本药治疗肾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属热淋证等,疗效确切。
排石膏
主要成分:连钱草、忍冬藤、木通、石韦、瞿麦、徐长卿、滑石、冬葵子、车前子、甘草。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排石。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症。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5g,3/d,可酌加蔗糖后开水冲服。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本药治疗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症,疗效确切。
金沙五淋丸
主要成分:海金沙、猪苓、瞿麦、大黄、赤芍、萹蓄、茯苓、关木通、黄柏、地黄、车前子、黄芩、当归。
功能主治:清热,通淋。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浑浊、淋沥疼痛。
用法用量:灯心草汤或温开水送服,每次6g,2~3/d。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83例均系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1例,年龄18~40岁,平均29岁,病程3个月至6年。对照组为52例,年龄20~44岁,平均32岁,病程3个月至4年。两组18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感,或腰骶部、会阴部、腹股沟区、尿道或睾丸坠胀不适感;或有早泄、性欲减退等性功能障碍表现;或伴有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等神经官能症,其中前列腺液常规检查阳性者178例,前列腺B超检查阳性者130例,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者88例,治疗方法:本次试验采用随机分组,单盲对照方法进行观察。治疗组口服金沙五淋丸6g,3/d,3周为1个疗程,用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前列康片,每次4片,每日3次。3周为1个疗程,用2个疗程。疗效标准,痊愈为主要症状消失,前列腺液白细胞数恢复正常,卵磷脂小体增加;显著为症状明显减轻,前列腺液镜检有明显好转;有效者症状及前列腺液镜检均有改善;无效者症状及前列腺液镜检无改善。治疗效果,本次观察表明金沙五淋丸治疗前列腺炎131例,总有效率达95.4%,总显效率80.9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说明金沙五淋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确有显著的疗效。
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忌服。
前列安栓
主要成分:本品主要成分为黄柏、虎杖、大黄、栀子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化瘀散结止痛。主治湿热瘀血壅阻证所引起的少腹痛、会阴痛、睾丸疼痛、排尿不利、尿频、尿痛、尿道口滴白、尿道不适等证。可用于精浊、白浊、劳淋(慢性前列腺炎)等病见以上症状者。
药理作用:
1.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取2.4ml(1mCi/ml)3h盐酸小檗碱,加入9.039g前列安栓药粉里,用注射用水定容至24ml,彻底混匀,使其成混悬液,浓度为0.3766g粉(100μCi)/ml=2.5g生药(100μCi)/ml,给药剂量为2ml/kg=5g生药(200μCi)/kg。动物及给药方法为实验前大鼠禁食16h,自由饮水。40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4只,戊巴比妥钠麻醉(30.0mg/kg),用带导尿管的注射器经肛门进入直肠1.5cm处注入药物,剂量为5g生药(200μCi)/kg,用夹子夹闭肛门,避免泄漏,4h后松开夹子。于规定时间(5min、15min、30min和1h、2h、3h、4h、8h、12h、24h)分批于腹主动脉取血,并取前列腺及直肠,测定放射性,其中30min和1h、2h、4h4个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胃、睾丸等脏器,测定放射性。各脏器经生理盐水洗后,用滤纸吸干。取各脏器100mg、全血100μl,分别置于闪烁瓶中,加入70%高氯酸0.2ml,30%过氧化氢0.1ml,70~80℃下消化2h,待消化液冷至室温,加入闪烁液15ml,用TRI-CARB460CD型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闪烁液配方为6gPPO加400ml无水乙醇,加600ml甲苯。
结果,血液中的药物放射性药后不同时间取血测定放射性,药后5min即可从血中测到放射性,30min达高峰,随即下降,表明药物自直肠吸收迅速。分析所得血液药时曲线符合开放型二室模型,其曲线方程及药代动力学参数为:C=25830e-0.847t+23210e-0.0556t-49040e-4.8411t,α=0.8470h-1,β=0.0556h-1,Ka=4.8411h-1,K21=0.4875h-1,K10=0.0966h-1,K12=0.3185h-1,t1/2kA=0.1431h,t1/2α=0.8182h,t1/2β=12.464h。血液、前列腺、直肠中药物放射性动态变化的比较药后不同时间取血、前列腺、直肠,测定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在血液中的动态变化如前述。
药后15min,直肠中的放射性水平达高峰,随即下降,24h后药物放射性水平降至最低,表明直肠吸收药物迅速。药后5min,从前列腺中可测到放射性,2h达高峰,随即下降,表明药物自直肠吸收后,迅速到达靶器官。比较血液、前列腺中的药物放射性水平,可见各个时间点前列腺中的放射性水平均高于血液,药后24h前列腺中仍维持一定水平的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在组织中的分布药后30min和1h、2h、4h分别处死动物,剖取内脏,测定放射性。除直肠外,各个时间点药物放射性分布均以肝、肾为最高,给药后1h肝、肾中放射性水平达高峰,说明这两个脏器可能是该药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场所。除直肠、肝、肾外,药后30min、1h、2h,药物放射性在前列腺中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器官。给药后4h,药物放射性在前列腺中的水平仍稍高于其他器官,表明药物易于在靶器官(前列腺)中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