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第一项订货是操作系统。由于所有的语言都要能适用于这一操作系统,所以程序编制人员就得了解工作中的技术细节。盖茨雇用了蒂姆·帕特森来协助设计操作系统。盖茨负责将原为老型阿尔塔机设计的微型软件公司的BASIC软件改进为能用于国际商机个人电脑上的软件。盖茨和保罗·艾伦及另一名微型软件公司的人员一起从事这项工作。微型软件公司的其他程序编制人员也为各种语言转换的工作忙得不亦乐乎。
在与国际商机公司正式签订合同之前,盖茨、艾伦曾对能否完成这么巨大的工作而忧心忡忡,但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以求一逞,盖茨无时无刻不感到来自国际商机公司的压力。在这以前,盖茨通常是回家与父母一道共进晚餐,但有一天,他对母亲说:“妈妈,你有可能将近半年见不到我的面了。”盖茨整天呆在房间里忙于工作,几乎达到足不出户的地步,除了飞往佛罗里达外。
盖茨同国际商机同事(通常情况下是同埃斯特里奇)经常商讨电脑的设计工作。盖茨指出,苹果电脑的开放型设计为其取得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微型软件公司的惟一硬件产品软件卡是该公司的王牌产品,因而盖茨对设计公开的好处很有体会。由于埃斯特里奇本人有一台苹果E型电脑,所以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公开性设计。在盖茨的促进下,国际商机公司一反以往的设计规格保密的做法,对首次生产的个人电脑采用了开放型系统的设计。
商机公司正在精心换掉自制的礼服而穿上业余电脑迷与平庸辈们批量生产的“服装”。这具有革命性的举动是盖茨的杰作。这一点从根本上让国际商机公司改变了自尊自大,而且令它在个人电脑领域独霸一时。
盖茨放弃了微型软件公司与数据研究公司一度存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便潜心研究,设法使MS-DOS成为整个电脑行业所使用的操作系统。他极力主张在操作系统的设计上也采用开放型。他列举的理由是很有说服力的:如果人们知道了操作系统的技术细节,便能很容易为其设计软件,艾伦也同意了这种看法。
尽管完成软件设计压力十分大,但盖茨对自己和自己公司的能力却信心十足,因为公司并不缺乏程序编制方面的天才。但,不知国际商机公司何时宣布制成这种电脑。还有就是商机公司会不会放弃这项计划?盖茨知道,国际商机公司进行着的众多技术项目的研究中,只有极少项目最终能搞到底。
盖茨感到压力很大,为要取消这项研究而使他心神不定。自取得了帕特森的SCP-DOS之后,盖茨的首要问题便是让它能够在IBM提供的样机上运行。这个任务将由奥尼尔完成,这意味着假如帕特森的东西与IBM的样机不能合作,其他人的改进工作将成为无米之炊。奥尼尔倒是不错的棒小伙,立下军令状之后,整个年度都泡在机房里,甚至圣诞节也没有回家,终于不辱使命。但是,此时的比尔·盖茨并不忧心于技术,而是法律。
自从艾伦对西雅图电脑制造公司说过有一家大公司将通过他们购买操作系统后,微软取得了SCP-DOS的使用权,这对西雅图公司并非一件坏生意,因为西雅图公司还可以将这种操作系统转让给其他客户。因为这是一种不排他的转让。帕特森与卡洛克对此协议没有异议,而且觉得值得签。这下,一块石头落地了,轮到盖茨欣喜若狂了。他并没有走出他的办公室来见卡洛克,而是等着艾伦将协议送过来,隔着窗帘他可以看见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可怜人,他们还自以为捡了个大便宜!从此微软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决定性的一步就迈开的。
5、小小的窗口,大大的市场
在80年代初,盖茨将微软的目标定在两个方向上:为个人电脑的使用者研发产品和建立国际销售能力。他建立了微软出版社,出版和发行怎样使用各种微软软件的指南、手册;他还建立了若干办公室,针对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市场,发给一些公司销售微软产品的许可证,并为他们增加了客户服务部门……
微软发展扩张的速度引人瞩目。人们都知道,在早期电脑产业中赫赫有名的苹果公司独树一帜,他们的麦金塔电脑流行一时。为使电脑操作简便,苹果公司研发了一种叫做“图形用户界面”的系统。这个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研发,它使用鼠标,而鼠标是由斯坦福研究所的道治·英格伯特在1963年发明的。麦金塔电脑的使用者可以移动鼠标,在显示屏幕上点击很小的图像来操作电脑,不需要去记住非常繁复的指令。
盖茨看到,让电脑简便易用,是电脑业扩大市场的关键,他相信“图形用户界面”是打开未来电脑大普及的一把钥匙。
微软与IBM从合作伙伴转变成了竞争对手之后,IBM搞出来的S/2就成了比尔的眼中钉。为了取代S/2,比尔作出了一个沉甸甸的抉择:把自己公司的前途,押注在取名为“视窗”(Windows)的操作系统上——“视窗”是指那些能独立分开的框架平台,使用者能在电脑屏幕上将它设置出来。它的特点是使用图形用户界面,使用者用鼠标来操作电脑,这样电脑使用者就可以不用除去死记硬背那些难写的指令,只要让你的鼠标跑去舔舔那些图标就行了。视窗也更加人性化,会使用户感到亲切。它还允许使用者在同一时间内运行多个程序——这种操作也叫多重任务处理,它使人们很容易地把信息从一个程序挪到另一个程序中。
盖茨对视窗寄予厚望。他不知花费了多少时间来思考:这个程序应该以什么面目出现?它应该怎样工作?这视窗应该彼此遮盖还是并列?图标应该是什么样的?视窗的框架该用什么颜色?用什么名称?他为所有那些视窗上可视的要素操心。
为第一代视窗工作的有30个程序师,这个新产品的挑战着实令人振奋。为了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他们废寝忘食,有时累得筋疲力尽。到了1984年,视窗的研发仍然远远地落在计划的后面。盖茨越来越急躁了。他对程序师赶出的活儿不满意,经常要求程序师做伤筋动骨的修改,有的时候甚至要求他们把花费几个星期写的代码全部扔掉,重新做起。公司里的这种气氛使得程序师非常沮丧,管理人员也感到压力很大,若干人员索性离开了公司,“他们忍受不了盖茨阵发性的叫喊和鲍尔莫的扔东西”。就是鲍尔莫本人,日子也不好过,他回忆说,因为计划拖延,有一次盖茨甚至威胁说要解雇他,不过事后盖茨不认账,说那种威胁“只是开个玩笑”。
1985年,盖茨庆祝了他30岁的生日,家人和朋友、同事一起举办了滑旱冰生日聚会。这一年也是微软公司成立十周年。十年来,盖茨把全部精力放在他的事业上。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回报:这一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达到创记录的1.4亿美元——微软什么都卖,包括操作系统、商务软件、硬件和电脑工具书。盖茨本来计划让公司保持在1000名员工的水平,但是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越来越多的部门,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手,公司的规模一个劲儿地膨胀,这个人数很快被突破,他已经不能像往常那样随口叫出所有员工的名字了。
盖茨最欣慰的是,视窗的第一个版本这一年在全美出售,成为他赠送给自己“而立”的最好大礼。不过,视窗还有一些程序上的瑕疵,与之配合运行的应用软件也还不多。有些电脑专家甚至怀疑:视窗图形用户界面是否真的就像微软所说的那样,是个人电脑的未来?但盖茨可不是轻易能动摇其信心的,视窗才刚刚起步,前途无可限量呢。
6、无敌的微软帝国
微软耀眼的光芒也吸引了美国反垄断法的注意力。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微软的市场行为,主要是针对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一起捆绑销售的方式,这种搭售方法正是反垄断法“专政”的对象之一。不过作为信息时代的美国传奇,微软习惯了法律对它网开一面的照顾。1993年,司法部接管调查工作,才使微软有点紧张起来。1994年,司法部对微软的市场行为作出限制性裁决。尤其是当微软准备购并财务软件市场的领头羊——Intuit公司时,司法部挺身而出,指控这起兼并为非法,微软不得不放弃了这个烫手的山芋。1995年,法院作出裁决,禁止微软将不同软件产品强行捆绑,这与其说是司法部的胜利,不如说是双方体面的“言和”,因为微软毫发未损,而且也认定这项裁决将束之高阁。
微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其好战的本性及一贯咄咄逼人的策略,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说:“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猎物。”也正是非凡的野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成为微软不断成功的动力源泉。20多年来,微软如同一头风度翩翩的大白鲨,游进了金鱼池中,令对手闻风丧胆。在比尔·盖茨的率领下,不但在原有的业务领域内巩固了垄断地位,也频频开拓可供占领的全新疆界。
1994年元旦,这位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年近40岁的单身汉终于结婚了。成家后的盖茨并没有收敛自己的野心,而且他马上投入了一场更赤裸裸的野蛮战争中:围剿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肉搏,胜利的天平必然要向盖茨倾斜。但是,这场计算机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不会有任何胜利者。盖茨在市场上笑傲江湖,但他的代价可能任何人都难以估量。1996年,盖茨喜得千金,但反垄断法也开始收网。
如今微软已成为了业内的“帝国”,除了主宰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外(这是微软的命脉),还插足个人财务软件、教育及游戏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商用电子邮件、数据库及工具软件、内部网服务器软件、手持设备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电视、上网服务以及近20个不同的万维网站。拉尔夫·纳德说:“与约翰·洛克菲勒不同,盖茨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垄断行为没有界限,除了反垄断法,他已天下无敌。
胡德高度评价了盖茨的付出,他说:“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正在改变着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盖茨很早就清晰地意识到了这种融合的重要性,他在信息产业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他希望再在生物技术方面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