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国历来就是个农业大国,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经济常识,是我们每一个都有必要去了解的内容。只有农民富了,我们的国家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了,强大了。
农民富了,农村新了,农业增长了
所谓“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我国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都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三农”问题的提出是科学决策的产物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三农”问题第一次见诸理论界是在1987年。直到1996年秋季,温铁军根据当时的情况以及社会上的讨论,在《战略与管理》上发表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一文,综合以往政策试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体制矛盾,认为只有宏观政策对应解决,或缓解这两个基本矛盾,“三农”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至此,“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正式见诸报端。
1.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有农民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另外,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2.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两个农村问题,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另一个是旧村改造问题。
3.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可以集中到提高农民素质以及减少农民负担和保障农民增收这几个问题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减少农民负担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当前,保障农民增收这个问题是重中之重。
经济学常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理论的总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就提出和使用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者为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乃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经济实体或组织,其本质特征是劳动者在经济上的联合,如各类农业协会和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合作社。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种合作经济的思想最初来自于西欧。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的生产过剩危机,整个西欧都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于是各种互助合作组织就出现了。
这些合作组织大体上有以下一些类型:
1.科技服务合作社
科技服务合作社,包括许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农村科研合作组织,它在农村的科技普及和推广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法国的农业科研服务合作社,美国的农村建筑,农村电力合作社等。
2.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其活动就是以流通领域为主,同时大量的涉及农产品加工领域,这是西方国家主要的合作组织类型,几乎所有的商品型农场都参加了这类合作社。
3.农业互助保险和信贷合作社
农业互助保险与信贷合作社,农业互助保险合作社是由成员按时缴纳一定的基金或会费,分别集中到农业保险银行或互助银行内,以便使农民成员享受同其他行业同样的福利待遇。农业信贷合作社主要职能是为农场主提供长期、中期和短期低利率贷款。
4.农业生产者合作社
农业生产者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在西方的合作经济中不发达,是在政府的鼓励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般是成员以土地入股分红,并按月挣工资。
5.各类服务性合作社
各类服务性的合作社,主要是为提高农村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服务的。如农村建筑、审计、法律咨询、卫生保健、文化娱乐、消费等方面的合作社。
以上五种类型只是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大致分类。事实上,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农村商品的发展,以及农民对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追求,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都不可能绝对地限制在单一的经营领域内活动,而是出现了许多跨经营领域、跨行业、跨地域、跨层次的合作组织。
目前在我国,农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这些组织大多数是在对旧体制内部修补性的改良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经过改造,已基本不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了。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个体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民的合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市场地位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合作目标的双重性
合作目标的双重性,即合作组织目标的服务性和盈利性。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对内向每个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体现公平原则,是一种互利关系;另一方面对外参与市场竞争,以最大限度追求利润为目标,体现效能原则,是一种互竞关系。只有在这两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更具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为其成员提供优质服务。
2.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性
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性,即约定同意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可以说,在当前相当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几乎丧失的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一种有效的完善和补充。
3.合作组织的民主性
合作组织按照自愿的原则,通过民主协商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章程和制度,将有关问题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作为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合作组织是完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条件下农民所作出的自主选择,联合各方彼此信任,需求一致。同时,合作成员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拥有充分的重新选择的权力。农民既可以自主离开原有的合作组织,又可以同时是几个合作组织的成员。
经济学常识农业现代化理论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
农业现代会理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农业现代化仅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变革,而广义农业现代化包括协调发展的工农业关系、经济体制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公务员考试中申论写作的要点之一,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产品走出了国门
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国农产品贸易基本处于徘徊阶段。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由此,我国农产品真正走出了国门。
我国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上,之所以有很好的发展趋势,是与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分不开的。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市场现象,是多种力量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构成品牌竞争力的因素也不是的单一的,而是一个复合性的体系。总体来讲,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可以划分为内在构成因素和外在构成因素。
内在构成因素是指反映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基础和为保持与发展市场地位、获取竞争优势进行的各种资源投入状况。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农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
某农产品生产商或经营商的农产品品牌要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竞争力优势,首先应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的品种、规格和数量,只有品种规格符合消费者需求、生产数量与市场需求量保持平衡的农产品才能为市场所接受,才有可能占领市场,这是农产品品牌获得竞争力的最基本条件。
2.农产品的品质
农产品的品质是该农产品品牌获得市场占有能力的关键因素,从农产品的功能、风味、安全性、营养成分等内在品质因素到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色泽等外在形象因素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形成。许多农产品,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区域其品质也相差很大。因此,具有最佳生产区域的农产品,如陕西苹果、东北小麦、新疆西瓜等,与同类农产品相比,能够利用独特资源形成稀缺性竞争力。
3.各种资源的支撑能力
这种支撑能力来源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条件、生产者的积极性、经济实力以及生态环境。例如,为维持日常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具、肥料、饲料、农药等而进行的资金投入,为实施新的品种技术、种植技术或储藏保鲜技术等引进的专业农业人才所需的人力资本投入等。
竞争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贸易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性因素。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农产品关税水平的不断降低及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力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严格遵守各项承诺:扩大市场准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降低甚至消除各种农业支持和农产品出口补贴。然而,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世界农产品贸易仍然处于较高程度的保护之中。因此,在目前状况下,要转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逆差格局,就需要调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环境,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及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中,我国的农业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农产品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进而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因此,各国政府都对农业进行程度不同的保护。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消除贫困、解决就业、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始终是政府的头等大事。保护农业、保护农民不仅仅是在国内实施减免税收政策,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实施可行的贸易保护战略。对我国来说,适度的原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需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另一方面还要建立适合我国的农产品保护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比较优势立足于国家,竞争优势立足于企业,竞争优势决定了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方向。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结合才能使一国达到比较优势所决定的最优状态,实现贸易的潜在利益。贸易保护战略旨在保护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并培育其竞争优势,阻止外国企业无限制地进入本国国内市场,从而消除国际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经济学常识农产品供求均衡变动定理
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数量称为均衡数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求均衡主要是价格机制作用的结果,是由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实现的。
农产品供求均衡实现后,并非一直保持不变,而是极不稳定,只要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或其他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农产品供求一方变化,打破原有的均衡,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农产品供求由不均衡到均衡,再由均衡到不均衡的矛盾运动。
新农村合作医疗
从2005年元月,我国开始实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种制度惠及千百万老百姓,从此拉开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由于新疆在我国的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医疗卫生条件困难,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在那里更加突出。2009年,国家为了改善新疆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为了让那里的百姓不再看病难、看病贵,国家在新疆实行新农村合作医疗,让新疆各族农牧民享受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