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也是国家对于广大国民应尽的责任。因此,了解一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常识,有利于理解并贯彻落实国家的每一项经济政策。
GDP与幸福指数
两辆汽车相撞,一辆需要大修,一辆全毁,需要重买,保险公司也只好理赔。正当三方都很沮丧的时候,一个经济学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又为汽车修理业、汽车制造业、汽车销售业创造了几十万元的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与财富。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量最终使用减去货物的服务进口。总之,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和诺德豪斯在他们的著名教科书《经济学》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能够帮助总统、国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货膨胀威胁之中。
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幸福之间的必然联系。总部设在伦敦的智库新经济基金会(New-Economics-Foundation),该机构认为,可以用幸福感指数取代国内生产总值。
NEF采用一套崭新的计算方法,考虑各地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预计寿命、投放在环保的资源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该基金会指出:“采用这套方法,并非单纯以金钱或经济成就去计算,而是返回最本质的方面,看看环境对人类的快乐程度带来什么影响。”这种计算HPI快乐指数的方法,简单来说是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乘以预计寿命,再除以生态及环保成效的指数(指养活人民所需的土地数量及能源消耗量)。
根据这种计算方法,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人是全球最幸福的。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瓦努阿图——南太平洋上一个由80多个岛屿组成的小国,这不禁让人大跌眼镜。而8国集团的成员则全部被排在了前50名以外,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幸福程度更是被排在了第108位和第150位。
据说这个排名在标准上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其他幸福指数标准,更多地考虑了“获得幸福的投入产出比”——在指标计算中,更多地考虑了生态环境的因素。组织者说:“结果显示出对资源的高度消耗水平并不能与‘幸福’直接画等号。”
很多媒体和学者认为这个报告过于忽视了个人的收入水平对“幸福感”的作用,让人产生了收入越高、经济越发达国民越“水深火热”的印象。但仅仅因为这些,就彻底否定这个排名的价值,甚至因此怀疑“新经济基金”、英国“地球之友”这样的公众组织要“蒙”谁,也是很不公平的。比如,幸福星球指数肯定了对地球资源低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肯定了绿色经济的价值取向,肯定了那些在全球化进程中“有效利用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因为他们花费最少的资源却让人们过上最幸福的生活。这些与以“节能”战略和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如此不谋而合。
此外,该指数还有个特别重大的意义,它实际具有某种人文关怀的意味。在全世界的主流价值观一致把可以很奢侈地将衬衫穿脏就扔当成最幸福的生活时,为什么就不能证明一个低能耗生存的太平洋小国比之更加幸福呢?更何况,瓦努阿图的人民过着的确实是很幸福的生活——在瓦努阿图的海域,只要戴上潜水镜,就可以直接下海抓鱼。游累了,可以回到船上钓鱼。在这里钓鱼是最容易的事,一竿下去,总会有收获,而且收获的常常是金枪鱼这类“贵族鱼”。
经济学常识恩格尔定律
1857年,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由于食品的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一直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只有该层次消费被满足后,消费才会向其他层面扩展,因此,食品支出的比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就越高。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这样一个划分贫穷和富裕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近几年来,“恩格尔系数”这一概念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之一。各级政府也比较关注本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借此来衡量本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GNP才是我们自己的财富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民,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济活动,提供要素的。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的指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说,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冢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指标。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驻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比方说,日本在海外有大量的投资,那么,它的GNP就比GDP数字要大。
GDP和GNP的含义如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将会引发不同的经济增长战略。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推崇GDP,那么它的经济政策的取向必然是,不论是本国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能把GDP作大就行。当然,随着GDP的作大,政府也会有相应的税收。如果更为推崇GNP,那就不仅经济要增长,而且必须是本国、本地区的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不仅要增加税收,而且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DP,那就会更注重本国产业的成熟和发展,而不在乎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如果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NP,则不仅本国产业要发展,而且应当是本国企业支撑了本国产业的发展。于是,前者会更倾心于招商引资,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后者则重视本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GDP或者GN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在一定的GDP水平下,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推崇GNP蕴含的是一种内生的增长模式,内生的增长模式的动力源泉来自于民间发展经济的冲动。而推崇GDP实际上是一种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动力源泉来自于政府,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也包括政绩杠杆的驱使之下,以优惠的条件大举招商引资。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较为扎实,输入性增长模式由于资本的流动性,如果有更好的投资区域,资本就会流走。
经济学常识瓦尔拉的拍卖师理论
瓦尔拉生于1834年的法国。1870年,瓦尔拉接受了洛桑大学法学院的教职,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或社会财富理论》。
在这部著作中,他首先设置了均衡价格,然后证明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均衡。瓦尔拉用一个天才的比喻——拍卖师——来说明这一过程。拍卖师首先将市场参与者的供求信息汇总得出一组价格。如果某个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拍卖师在下一轮就提高这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他就降低价格。这样,通过不断地试错,渐渐地他也就能摸索到所有需求者和供给者都完全满意的一组价格。这时,一种普遍的均衡就会到来,拍卖交易就可以实行了。
遗憾的是,拍卖师叫价的过程与现实世界是不相符的。实际上,在最终达到一般均衡之前,交易已经发生。而在达到均衡之前发生的任何交易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均衡。另外,在现实世界中,供给者改变价格,而不是无所不知的拍卖师,而且作为一个人来说,供给方也许会犯错,喜欢涨价而不是降价。在现实生活中,供给方一句未来预期需求设定价格而不是依照当前形式。
尽管有许多不足,但瓦尔拉促使经济学家们关注不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创立了一般均衡观点,并向经济学家展示了将相互关联的经济当做数学方程组来研究的可能性。他提出了收敛于均衡以及经济均衡的稳定性的重要论点,并试图诠释经济是如何达到一般均衡的。
基尼系数是测量贫富差距的标尺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将基尼系数0.4作为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应该说,是对许多国家实践经验的一种抽象与概括,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居民的承受能力及社会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所以这种数量界限只能用作宏观调控的参照系,而不能成为禁锢和教条。目前,我国总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