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记》里,父亲至善的追求随处可见。大概八九岁的时候,因为奶奶用爷爷穿过的军服给父亲改制大衣一事,父亲受到爷爷奶奶的训导,立志读书,将来要成为有学问的人。自此之后,父亲的志向始终没有改变过。尽管社会政治倒行逆施,父亲少年时即被剥夺了在学校读书的权利,但后来时势一有松动,父亲少年的志向就立刻复萌。他在通过自学方式,圆自己读书梦的同时,严格要求我们姐弟俩上大学,为他续梦;他在担任村建筑公司总经理之时,通过努力争取,经村党支部批准,让公司12名建筑工人带薪脱产上电大;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在经营自己的公司之时,在自己手头还不太宽裕的情形下,拿出钱来,资助十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了大学学业。
父亲资助学生,不图任何形式的回报。他公开给出的条件:一是必须学习刻苦,成绩好;二是无论在校内校外都必须遵纪守法,没有任何不良记录;三是家庭困难,如果得不到资助就有失学的可能;四是不宣传,不接受任何新闻媒体的采访,不给被资助的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知识改变命运。据被资助学生的来信,他们学成后分别在西安、深圳、广州、北京、上海,以及益阳本地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他们中有担任国有企业党委书记的;有担任国有公司总经理的;有自主创业获得成功的,还有在益阳本地担任普通公务员的。父亲说,他资助的这些学生工作后,绝大多数常常来信,感情至深,使他老有所乐。他在内心里祈祷这些年轻人身体健康,家庭和顺,事业发展。
综上可见,父亲在求学上,的确达到了他力所能及的完美境界。在事业追求上,父亲更有他内心的完美境界追求。他总是未雨绸缪,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手记》里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新一佳”益阳永鑫店这个大型超市的建造过程。这个工程由父亲的公司筹资,他自己亲手主持建造。具体建造的时间,自2002年7月动工,至2003年6月正式开业,不足一年。但这个超市早在十多年前就在父亲的心中孕育,并一点点长高。
1985年,父亲骑摩托车带母亲去长沙旅游。母亲问父亲,为什么路边的很多地名叫什么“某家铺”。父亲说,这可能是古时候有某某人在那些地方做买卖,后来发了财,建起了商铺,再后来大家就管那个地方叫“某家铺”吧。将来我们家有钱了,也在大路边建一栋大商铺,以你的姓,就叫胡家铺;以我的姓,就叫郭家铺。你看要得不?这看似像当时父亲与母亲逗乐的戏言,但从后来的事实看,父亲那时候就已经有了要在大路边建商铺的憧憬。
一些年之后,国家实现土地政策改革,父亲多次到深圳、海南等地参观学习,见了世面,他脑子里的想法逐步成熟。改革开放意识的熏陶下,父亲渐渐明确,土地上不仅可以种庄稼,而且可以“种房子”。虽然在土地上“种房子”成本大,但见效快,收益高,后劲足。
心中目标明确,父亲时时关注益阳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在当时还很荒凉、还在规划建设中的益阳大道北侧,选择了一宗淤泥地,办理了转让开发手续,几经努力,一个总面积3万多平米、功能齐全的大型商夏,就在这宗淤泥地上拔地而起。
第二、父亲实现至善追求的奥秘是“修身为本”。
《大学》云:“物有本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奶奶是读过书的人。父亲从小受到奶奶的教诲,深知物之本末,深知成就事业必以修身为本。
从《手记》中看,父亲的修身,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诚实守信。父亲在建造“新一佳”益阳永鑫店的过程中,遭遇资金的极大困难。当时“新一佳”总部的定金迟迟不能按约到位,银行不见定金就不发放贷款。而就在此关键时刻,每天几百人施工的工地上出现了料想不到的工伤死人事故。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的徒弟、朋友,以他们自己的名义,悄悄地为父亲筹集资金。有的朋友自己的亲人患了癌症,他们把给自己亲人的救命钱都拿了出来。一时间几十万、上百万的现款,陆续打到了父亲公司的账户上。工伤事故发生时,父亲正在去深圳催款的途中,父亲的徒弟们把事情的经过简单告知父亲之后,火速开展善后工作,他们甚至不惜到遇难者的灵堂去下跪做孝子,求得遇难者家人的理解。等到父亲从深圳赶回来时,事故已经妥善处理完毕,没有对工程进度造成任何影响。后来,父亲问他的徒弟和朋友:“你们给我筹钱,都是以你们自己的名义,我又没有任何东西做担保,万一我还不起怎么办呢?”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就相信你这个人。这么多年,我们都看到了,你要做的事是一定能够做成的。”
《手记》中并没有过多地记述父亲如何诚实守信的事例,但是,如果父亲平时是那种空口无凭,耍滑头赖债不还的人,怎能获得大家如此信任呢?这里昭示出父亲成就事业的奥秘,后辈当永远铭刻心中。
二是刚毅柔韧。父亲秉性的深层,既是刚毅的,也是柔韧的。这在《手记·争扮桶》一节初露端倪。那时候,父亲还是一个初谙世事的少年。“双枪”期间,为了争到一张轻便一点的扮桶,父亲与人发生了争执。无意中,镰刀尖子把对方的眉梢划了一下,出了血。由于对方是生产队干部,是贫下中农,事情就大了。当天晚上生产队召开大会,公社和大队都来了干部。有人把事情定性为“阶级报复”,要父亲作检讨认错。父亲心底里从不认为爷爷是“伪军官”,何“阶级报复”之有?因而不管人家怎么说,也不管来势如何猛,父亲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不仅不认错服输,反而显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模样,使得一场来势汹汹的批斗会无果而终。当然,这中间还有老外公、折满爹等慈善的长辈调停,父亲方侥幸脱了身。
如果打一个比方的话,父亲的性格特别像水,但父亲不是波涛滚滚的江河,也不是浩瀚无垠的大海。父亲是一条默默流淌的小溪。水,不可逆转的特性就是流动。你堵住东,它流向西;你堵住南;它流向北。你把什么地方都堵住了,水就会翻越山岭,爬上高楼……没有人改变过水要流动的性格。大禹治水,不是堵,而是疏,让水流得更好。
1985年,父亲为主策划,成立大海塘村建筑公司。父亲看准了,当时还荒凉偏僻的大海塘村,必将成为益阳的中心城区。办建筑企业,大海塘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有技术,有村上自己的公司,必有做不完的业务。但是,事情一开始,就遇到了严重困难——上级不批。但父亲心有定力,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有关领导。父亲说,他的办法是:人家冷淡,我热情;人家忙,我就站在一旁等着,一有机会见缝插针说几句;今天没效果,明天再去;人家白天没空,就选择晚上到他家里去……就这样磨了一个多月,终于感动了有关领导,获得了批文。父亲被选上村建筑公司总经理。当年父亲37岁,正是年富力强。他踌躇满志,一心想利用村建筑公司这个平台,干一番大事业。公司业务源源不断,很快就干出了省级大型优质建筑工程。这时父亲的“野心”可挺大啦!他让公司十多名建筑工人带薪脱产去读电大,为的是储备人才,增加公司的发展后劲。他向村上写了一份2万余字的建议书,筹划大海塘村未来的经济发展。他建议由村委会组织成立10个企业,将村上已经获得的几百万元征地款,全部置换成土地开发权,然后积极寻找投资商合作开发。但就在这时候,冷言冷语来了。满脑子现实主义的人们,根本就不相信大海塘村将来会有什么发展,恨不得今晚就将那几百万元分掉,落袋为安,哪里还有人愿意拿出已到手的现票子去买“黄泥巴”?有人嘲笑父亲是“外婆想吃盐——想到海里去了”。不久,父亲的村建筑公司总经理被免了,降为副总经理。村支部委员也被免了。父亲一时陷入了迷茫、困惑,甚至痛苦之中。
读到这儿,我忽然想起韩愈的名篇《马说》的现实含义。其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父亲的心境。当时的父亲好委屈啊,忽然间,我也真正明白了父亲不让我们姐弟俩进国家单位的深意。
好在,父亲是水,没有人能够改变水要向前流淌的本性。父亲的《手记·陷入迷茫》一节中,有一句最能体现他刚毅柔韧性格的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父亲开始留意当时国家关于允许成立私营公司的政策法律。1993年,全国人大第八届五次会议出台了《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父亲的私营企业“湖南益阳永鑫实业发展总公司”就在此时幸运而生,父亲这一泓清溪从此改道,更加欢快地流淌。
三是谦和。中国是特别崇尚“和”的国度。在寻常百姓的语汇里,和平、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和衷共济……不胜枚举;在官府,北京皇宫之大门为天安门。统治者明白,要得天安,必须“和”。所以紫禁城外朝最大的门就是太和门,紫禁城内宫殿众多,处于核心中轴位置的当属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当今中国,饱经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人心不和之苦后,也正在重构和谐社会。
父亲作为寻常百姓,要安身立命,必崇尚一个“和”字。父亲之“和”,是以“谦”为承载的。父亲明白,没有“谦”,哪来“和”?父亲生60余年,没有与人发生过大的矛盾冲突,为人处事,处处以谦虚、谦让、忍让为原则。据我所知,父亲在与人相处中,也曾遇到人家有伤人格的言语,他都能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不与人家斗嘴。父亲说,人家出言不慎,我“见不贤而自省”,坏事就变成了好事。父亲还说,老外公是一个特别谦和的人,自幼老外公特别喜欢他。父亲谦和性格的形成,在老外公那里得到真传。父亲认为,孝的真谛,是继承前辈的美德。他当然也希望,老外公这种谦和的美德通过我们下一代,继续往下传,子子孙孙无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