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不在欧洲,不在美国,不在拉美,而在中国。中国的债务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随时都可能爆炸。
中国债务风险来自何处?
以高铁为例。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
10月31日,铁道部发布了2012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其税后利润继续亏损,债务、负债率呈继续扩大的态势。
财报显示,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铁道部的资产为43044亿元,负债为2660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81%,税后利润则为-85.41亿元。
可资比较的是,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铁道部的负债分别为18918亿元、24127亿元、25257亿元,负债率分别为57.44%、60.63%、61.08%,税后利润则分别为0.15亿元、0.31亿元、-88.1亿元。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负债率逐年在提高,税后利润逐年在降低,这种反差说明,债务只会越来越大。
巨量的借款导致铁道部每年需要为此付出可观的利息。财报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铁道部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达1330亿元,其中利息即达249亿元。
至于今年铁道部税后利润的亏损,北交大经管学院教授赵坚认为,此前铁道部尽管利润微薄,但仅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发生过亏损,目前大量的客专项目上马运营,仅有京津、京沪、沪宁等少量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中短途线路能够实现赢利,还有大量线路收益不敷成本,亏损严重,这是铁道部财报数字不够靓丽的一个原因。其预测,随着更多的客专项目上马和开通,铁道部的财务状况短期内难有起色。
不仅仅是铁道部[①2013年3月10日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铁道部被撤销,铁路政企分开。
]①,地铁、公路、机场、码头等都是如此。
债务崩盘在2012年已见端倪,2013年必然是大崩溃。
股市,只是提前预警。很显然,每一轮经济崩溃最先崩溃的就是股市,但是,不仅仅是股市一个市场,后面一系列问题都会接踵而来。全中国人都被这10年来的繁荣遮蔽了眼睛,看不清楚面临的巨大危机。
中国有能力护住货币泡沫吗?
纵观自有国际资本以来每一场金融海啸的发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抵挡国际资本的攻击。20世纪70年代末,墨西哥被打得稀里哗啦,墨西哥的开发商为了债务排队跳楼;巴西、阿根廷被整得10年抬不起头。20世纪90年代,先有日本房价泡沫破灭,后有东南亚各国被打得落花流水苦不堪言。
本书写到现在,该说的我都说了。下面,我将用《老子》的“赤子之德”作为本书的结束语,以此告诫那些过于贪婪的人们。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白话译文】蓄涵内具德行的丰厚,可好比婴儿一般。毒虫不来螫他,猛兽不来害他,鸷鸟不来伤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能握持得紧密,他尚且不知道男女两性交合之事,却会天生自然地勃起,这纯然是乾元之气啊!他终日号哭而不伤嗓子,这是太和之气所使然啊!体会这个太和之气,就只是常道常理,体会这常道常理,就得智慧明白!贪求生活享受,必遭祸殃;意气用事,则是逞强。事物过于壮大,必然老逝,这叫作不合乎自然大道,不合乎自然大道必会早逝!
代跋
中国爆发债务危机非危言耸听
曹建海
牛刀再著《债务海啸》一书,视角触及全球各国正在和将要发生的债务危机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冲击。这是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这个纸币时代各国政府为发展经济,依据新凯恩斯主义盲目扩大政府开支和货币投放,同时放任金融业过度发展的结果。要渡过这次危机,需要重新集中人类的智慧和决心,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创造的一些制度进行根本的改变。是隔岸观火,还是五十步笑百步?中国有没有自己的问题呢?本书在很多方面作了陈述和分析,一些判断是令人触目心惊的。
一、中国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房地产业的后果
当我们的媒体正津津乐道于欧债危机、日债危机和美国财政悬崖时,已经有不少敏锐且理性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将目光对准了近3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神州。单说中国最拿得出手的、在美国主板和纳斯达克上市的上市公司,2011年以来就连续遭到了以美国浑水公司为代表的、拥有“看空中国”思维的投资机构的巨大打击,许多企业甚至被迫退市。
相比于国内拥有1600家企业的沪深股市,敢于走出去接受美国证监委监督的企业,毕竟还是有一技之长的。内地上市公司作为中国企业的“优秀”代表,2011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调控,普遍依靠政府订单的“行政关系能力”开始暴露缺点,加之各个阶段对公众股东的财产掠夺,股市开始被公众抛弃、逃离。在高溢价发行的价格体制下,目前仍有800家获批的公司股票等待投放,而排队的3000家公司控制者,也在虎视眈眈地掠取公众股东的金钱而非扩大经营以实现“发财致富”的目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稍好,但是如果考虑到其对关键经济资源的垄断地位,以及其无度扩张、很少通过分红惠及公众的局势,国有企业的存在,事实上是对民营经济市场空间的吞噬。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有企业大量介入土地“地王”竞拍,与地方政府一道推高房价,国有企业的经济地位和存在的必要性,已经开始受到各方的高度质疑。中国民营经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有过辉煌,但目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各式各样备受社会指责的房地产商。私人房地产企业为何能够得到发展,除了表面的地方政府卖地与开发商买地的上下游关系,以及开发中涉及的大量税费,民营开发商向政府官员奉送相当于销售收入20%的“灰色成本”,从而让其共享房地产开发巨额收益的做法,可能才是其得到大力支持并迅猛发展的真正秘诀!
作为中国的一大特色,房地产业顶着“服务业”的帽子,目前成为一个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庞大躯体:“地方政府土地经营机构+房地产开发商+数量巨大的炒房群体。”切莫小看了炒房群体,目前中国城镇家庭86%拥有自有住房,这些家庭在有的城市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超过33%,户持有量在21000套之间。
以高房价为代价的、由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决定公众命运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了2003年中国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由于这种手段涉及对农民集体组织土地的征收、城乡居民房屋拆迁和安置等具体事务,中国的房地产开发过程充满了血腥和暴力。而房屋销售过程中过高的房价,对公众消费和除受益房地产之外的其他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虽然公众对高房价怨声载道,2005年全国两会以来房价无不成为核心热点,但中央多次对房地产的调控,事实证明很不成功,一些人甚至怀疑中央调控房地产的诚意。例如经济学家韩志国就明言房价调控是假调控,他写道:“整整一代人买不起房,这是中国社会的重大潜在危险。流动性泛滥与土地财政导致房价暴涨,中国成为房价与收入比最高的国家之一。高房价扼住了中国经济的喉咙,房价不大幅下跌,增长瓶颈就难以解除。房价下不来的原因,是担心房价暴跌导致银行坏账剧增,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
房地产对于地方政府的重要性,如果不身处其位,的确很难想象。在“吃饭财政”体制下,土地出让金事实上是地方政府安排各项建设项目、从银行获取贷款的资本金。假如没有了房地产投资,地方政府的土地就卖不出去,也就失去了从银行贷款所需要的项目资本金,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无从安排,地方经济增长也会受到重大影响。然而,要保证这个机制的可持续性,就要令依靠土地升值作为根本商业模式的开发商保持充分热情,房价不断上涨就成了维持这个机制的最基本需求了。
由于上述层面的原因,中央政府一方面谈调控房价,一方面更强调稳定经济增长,认为保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是一切政策的底线。这种用短期的宏观经济手段来管理中国的长期发展,特别是强调投资、消费、出口互补的“三驾马车”理论,很明显是一种缺乏长远视野的观点。过度关注经济增长的指标,自然会忽略了其他指标,如经济结构、房价、物价、金融结构失衡,甚至忽略了社会稳定,这种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近期,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再次呼吁中国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下,全国逾30城欲斥巨资重建古城。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导向。中国的投资消费结构已经高度失衡,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为25:75,中国2011年为49.2:48.2(其余2.6个百分点为净出口)。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政府投资最终也应为消费服务。不能指向消费的投资,其建设的目的值得怀疑。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重复建设是各地民众普遍反映的浪费问题。其中,91.3%的受访者直言当前城市建设浪费现象较多,74.1%的人认为建设浪费是因为公共财政开支被权力左右,88.3%的人建议建立问责机制追究浪费行为。如果考虑到当前的建筑业“皮包化”,即建筑公司不需要维持施工队伍的体制,地方政府尽管建设工程不断开工,然而这么多地方,这些年甚至没有给公众留下一座坚实的“百年工程”,反而因反复建设而给后任留下沉重的巨额债务包袱。截至2010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欠债10.7万亿元。2011年以来虽然银行开始限制地方政府贷款,但在影子银行猖獗下,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有没有增长?结果应是不言自明的。有人认为地方政府为了还债需继续卖地从而保房地产,但是地方土地收入与地方债务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卖地多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债务,还是卖地之后狂上项目,反而大幅度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正视的事实,不可因“屁股指挥大脑”而信口开河。
二、地产泡沫和信贷乱象:地方债务危机和地产崩盘之源
经过了“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以及此后“把稳定经济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房价如2008年至2009年一样,2011年再次经历了一个由降转升的反转,且升势有日渐凌厉的态势。根据1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环比9月上涨的城市已达35个,占比50%;环比上涨的城市价格浮动也小幅上扬,达0.5%。从9月、10月国家70个大中城市统计数据来看,整体楼市量价走势较为反复,而由10月数据加上当前房企超预期的销售,整体市场回暖明显。有地产商直接表示“房企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对于房地产未来的方向,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城镇化”,认为城镇化或是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或将引领中国地产的新格局。
上述情况说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再次陷入了“越调越涨”的局面,中央数次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承诺,也一再成为空谈。仔细分析房价上涨的原因,除了我国固有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开发商垄断房屋开发经营的体制等长期因素。从短期看,2011年以来由于宏观调控开发商新开工项目较少,导致商品房库存消化期缩短,一线城市甚至出现了库存偏紧的局面。然而,大量闲置房囤积在投资者手中不能进入市场,使得房价唯新房供求决定,占存量房比例极低的二手房交易价格。由此也与新房竞涨而非替代性竞争,这是我国城市房屋过剩但仍呈供不应求局面的原因。
目前,房产税讨论的主流声音已渐失公理。惩治囤房的加税,对实体经济的减税,两者都是必要的,不可混淆视听!现在社会的成功人士包括中央机关官员的人群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越来越多,很多人只要房屋投资保值,不要社会公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舆论和政策决策。
此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我国自2008年以来以稳定经济增长为借口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对于房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世界各央行数据、高盛高华研究,Zerohedge网站展示的对比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的信贷泡沫规模已经名列世界第一。无论官方公布的政府与消费者债务有多少归入了企业债务,近年来升至史上最高水平的中国信贷泡沫都已经让高盛担心:“企业杠杆占GDP比例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了130%,是世界上最高的企业杠杆比例之一。这样的增长令人担忧。”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杠杆占GDP比例超过80%差不多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