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创立后,扎克伯格便井然有序地做出了一系列决定。首先就是将公司搬到硅谷,并且在硅谷为“Facebook”准备了一个独特的公司,让“Facebook”一入驻就成为了大家瞩目的对象。
第一节把公司搬到行业精英云集的硅谷
在国外,每当世界知名CEO齐聚一堂时,总是会有一个穿着宽松随意的大T恤,松垮而且有些掉色的牛仔裤,外加上一双阿迪达斯的运动鞋的男孩出现,这样一成不变的打扮让这个男孩看起来和一个普通大学生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在美国大学生中,不会有人不知道这个男孩子的事迹。谈起扎克伯格成功创业的经历,众多大学毕业生都甘愿放弃华尔街的大好前途,奔赴硅谷。这个男孩就是扎克伯格,一个举手投足都是学生气质的CEO。
很多学生不理解,即便科技的力量再怎样吸引人,扎克伯格也不该放弃学业走向职场。但是,当他这个哈佛辍学生被推到前台后,他便逐渐成为了全世界所瞩目的焦点。这个在2004年毅然从哈佛大学辍学的学生,在此后的日子里,经常会被拿来与盖茨进行比较。而在此之前,科技界最具盛名的人当属同是哈佛辍学生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人们总是将这两个人拿出来相互比较,并且不定时将这两个人放在同一个位置进行参考。扎克伯格创立的社交网站“Facebook”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提交IPO申请,拟融资50亿美元。如果按照“Facebook”1000亿美元的估值计算,他的财富将达到284亿美元。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只有盖茨和扎克伯格。
在全球财富榜的前100名富豪中,也只有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年纪在不惑之年内,这不禁让人们联想到扎克伯格的年纪以及阅历。人们曾经戏称,“按年龄平均进行计算,扎克伯格将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事实上,人们更多的是将他称为“盖茨第二”,也就是全球唯一一个能和盖茨相提并论的程序怪人。
不过,这个怪人却经常做出一些让所有人震惊的事情,他表示从明年开始只领取“一美元”的工资。在大家直呼不可能的时候,扎克伯格却说,这仅仅是开始。提交上市申请后,扎克伯格贴出了自己办公桌的照片,他用巨幅的“保持专注、继续前行”(Stay Focused &;Keep Shipping)标语来时刻警醒自己,并且继续践行创业的理想:让这个世界更加开放。
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在很多年前,扎克伯格就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而开发“Facebook”这样一个社交网站。现在,“Facebook”已拥有8亿用户,成了世界“第三大国家”,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政治人物都成了它的忠实用户。
“他很专注。他所认定的事情是决不会改变的,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一个傲慢的人。我认为,他也希望能将这种傲慢和自信植入公司的内部。”一名“Facebook”内部人士说,“这帮助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一个值得他人信赖并可以放心追随他左右的领导者。”
扎克伯格的固执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Facebook”每年总有那么一两次,用户集体跳出来表达对网站改版的不满,并且在世界各地发动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将页面恢复原状。但是扎克伯格的做法无一例外——统统无视这些抗议,仿佛这些事情与他无关,然后用户继续乐此不疲地在“Facebook”上和好友分享自己的生活。
表面看上去,似乎扎克伯格比上亿用户要更加了解他们自己的喜好。这或许应该归功于他的执着与专注。
在“Facebook”内部,扎克伯格从不喜欢使用公司的独立办公室,他总是和其他工程师坐在一起工作。“Facebook”负责重新开发信息系统的安德鲁·博斯沃思先生曾在采访中表示,扎克伯格不仅在短时间内规划了公司最初的创意,甚至还在产品发布前的周日晚上,与工程师们一同彻夜工作,修补漏洞。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富豪展现给大家的是其平民化的一面。
但耐人寻味的是,这个洋人富豪多年来都保持着每周三和周五花一小时学习中文的习惯。尽管目前的“Facebook”暂时还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但“Facebook”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并把中国制造的“人人网”、“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列为中国区域的竞争对手。当然,扎克伯格的中国情结或许还真的是来自于他有一位华人女友。
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心高气傲的乔布斯竟然也把扎克伯格视作硅谷创新传统的最好接班人。从“盖茨第二”到“乔布斯接班人”,扎克伯格不断受到追捧,可眼下,这位接班人要面临的挑战也真是不少。
在很多人眼里,扎克伯却都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可也正是这个孩子,缔造了一个世纪的传奇。在“China Venture”投资集团的首席分析师李玮栋看来,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还缺乏历练。““‘Facebook’成立了8年的时间,尚未经历完整的经济及行业周期,和苹果、亚马逊、谷歌相比,也没有类似这些企业大规模的业务转型与开拓经历,它的抗风险应对能力尚待考证。”
美国的投资公司“Gamco Investors”投资组合经理拉里·哈维特(Larry Haverty)也指出,“Facebook”的管理结构太像是独裁专政了,它的经营风格就好像是一个还没有改革开放的城市,需要投资者屈服于创始人的权力之下。例如,即便目前已有数位知名投资人加盟该公司董事会,扎克伯格还是拥有绝对的战略定夺权。这样,就造成了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外部看来似乎扎克伯格的独裁专制让股东们利益无法得到保证,但实质上,股东并不见得希望扎克伯格下台。
当然,扎克伯格也遇到了新的问题,怎么留住人才是问题的关键。硅谷向来鼓励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硅谷所在的加州法律甚至不允许公司雇主与员工签署“竞业禁止条款”。
此外,隐私性问题也是一把悬在“Facebook”头上的双刃剑。此前“Facebook”多次因隐私问题而栽跟头。用户已经习惯并乐意在“Facebook”平台上与朋友和同学分享众多自己私密的信息,不过“Facebook”让用户很难限定自己愿意或者不愿意公开的信息,为了让广告更加精准,这意味着“Facebook”可能进一步使用用户个人信息,从而很可能激怒用户和相关监管机构。
在质疑声中,人们仍然有太多理由去相信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还将创造更多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听听他在“Facebook”上市时公开信中的那些话吧:“我们是为了投资者和员工而上市。‘Facebook’的创建目的并非是成为一家多么优秀的公司,是为了践行一种社会使命,让世界更加开放,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Facebook”创立后,扎克伯格便井然有序地做出了一系列决定,首先就是将公司搬到硅谷。硅谷为“Facebook”准备了一个独特的公司,让“Facebook”一入驻就成为了大家瞩目的对象。
与其他的类似网站第一天就开放给整个世界的用户来用不同,“Facebook”的扩张步伐显得步步为营般谨慎。在“Facebook”开放给其他学校以前,它先获得了哈佛广场的3000个用户。3000个用户对绝大多数网站来说是个不值一提的数字,但是对于哈佛这个5000个本科生的学校来说,等于牢牢地占据了哈佛的市场。
在一个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以后,“Facebook”才向波士顿周边的大学开放,并缓慢地向其他常春藤大学扩展。直到后来才谨慎地加入了高中,之后是公司,直到很后来,才允许所有的用户注册。马克深知一个道理,与其在各个市场都是第二名(一个最好的反面例子是hi5.com),不如一个一个拿下。当在一个城市达到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以后,才转入下一个战场。
“Facebook”的扩张,就是一个现实版的冒险游戏(以下简称RISK)游戏。先进入那些疆土,如何进入,在何时进入下一个,变得至关重要,而这个游戏在战术上面不做纠结(就是简单的投骰子决定胜负)。“Facebook”办公室头上的国旗,在现在的阶段是装饰,但在开始全球扩张的过程中,更像是令旗,通过阶段性的,十几个国家一批的方式,逐步从美国扩张到欧洲再到亚洲。“Facebook”通过清晰的战略规划,最终赢得了大部分的世界。现在“Facebook”全球超过70%的流量来自美国以外就是初步胜利的结果。
实际上,早在读高中时,扎克伯格就是“RISK”迷,还曾经自己动手改写过这个游戏,“‘Facebook’办公室那款游戏很有可能是他那时改写的那个版本。
“Facebook”2011年7月新迁入的加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办公园区,楼内设计简单而一览无余,座位与座位之间没有任何遮挡。如果你正好在某个楼的一层,而且视力较好,你甚至可以起身看到扎克伯格的桌子上放着什么样的杯子。扎克伯格的座位与其他员工没有任何区别,任何人都可以监视他的一切。这也是扎克自己崇尚的开放精神。
但是有一个区域任何访问者都不能踏进一步,那就是移动产品小组的办公区。这里有六七十人,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Facebook”内部员工告诉《环球企业家》:“在‘Facebook’,这已经是很庞大的队伍了。”据官方资料显示,“Facebook”一共有3200名员工,门洛帕克总部有2000人,剩下的被分散在世界各地。
工程部是“Facebook”最大的部门,总共有1200人,按产品和技术领域再将其切分成诸多小组,分到每个小组的人数就很少了。最大的一个产品小组是开放平台小组,共有80人左右;其次便是移动产品小组,再其次是搜索小组和数据挖掘小组,分别有30多人。“因为平台的事情比较多而杂,所以比移动小组的人多十几个,但在重要性上不分伯仲。”“Facebook”的内部工程师解释。
很有意思的对比是,“Facebook”内部最为看重的两块业务:移动和平台,在“Facebook”的业绩报表中却几乎表现为0。“Facebook”提交的2012年第一季财报显示,10.6亿美元的总收入中82%来自广告,剩下部分来自虚拟产品(Virtual goods)。“Facebook”移动用户已经有5亿,但收入为0。在“Facebook”平台上,最近一个月内有10个以上的不同用户使用过的应用,已经达到70多万个。每个月至少有一个人用过的应用,有800万个左右;超过100万的月用户应用有500个左右。这相当于说,在“Facebook”平台上有500个像新浪微博一样火爆的应用,但除虚拟货币之外它的平台收入为0。
“Facebook”是否将被移动互联网彻底抛弃?是否会错失平台机会?这也是外界对它最大的质疑,仅靠广告是否能支撑起市值1000亿美元的企业?谷歌目前的尴尬地位似乎成为“Facebook”未来的真实写照。但扎克伯格不是布林(谷歌创始人),他只有27岁。“像他那样起早贪黑钻研产品技术的人,怎么可能错失移动平台的机会?”“Facebook”内部员工一直对扎克伯格抱有坚定的信心,并认为“Facebook”的资本估值其实过低。
资本市场研究公司私募股权数据中心(以下简称“PEDC”)的最新报告显示,“Facebook”的内部估值有可能已经达到350亿美元。
在美国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场(SecondMarket)的交易中,“Facebook”普通股目前的市值约为160亿美元。“Facebook”估值大涨的一大原因是,俄罗斯投资公司(Digital Sky Technology以下简称DST)从“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和员工那里大量买入了该公司股票。
以下是“Facebook”的一些利好因素:
每月都有4亿用户访问“Facebook”,其中半数每天都会访问。
有48%的用户每天晚上临睡前查看“Facebook”账户。
从商业角度来看,得益于虚拟游戏公司加紧吸引新用户,以及各大品牌纷纷建立“Facebook”主页,使得“Facebook”的广告业务开始蓬勃发展。
“Facebook”还借助“Pay With Facebook”业务进军了虚拟商品市场,目前在其自身平台中的市场份额约为30%,今后还有望将业务拓展到整个互联网领域。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数据,“Facebook”2012年的收入达11.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