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法则:要在维持基本的原则上创新,一个成功的领导人或者企业家,在对待企业创新的问题上,总会高瞻远瞩,将眼光放得长远,同时也让自己的产业在创新的过程中没有丝毫颤动。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创新意识的延续,企业的发展才能过关斩将,杀出重围。
第一节黑客事件让他崭露头角
这个不拘小节的年轻人到底是如何创业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黑客”这个词了。扎克伯格在哈佛时期,他依旧钻研各种各样的程序,直到大二的一天,他用黑客技术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并且将学校所有学生的照片打包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供同班同学评估彼此的吸引力。这次的黑客事件,让很多媒体以为,扎克伯格是为了学校某个心仪的女生导演的好戏,可是,事实却与此大相径庭。扎克伯格曾多次说明,在此次事件之前,这名女生已经是他的女友了。所以,为追女生而开发程序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在哈佛时代,扎克伯格曾被称为“程序神人”。他跟着犹太会友学心理学与运算科学。二年级时他开发出名为“Course Match”(课程搭配)的程序,这是一个依据其他学生选课逻辑而让用户参考选课的程序,也就是心理测试系统的升级版。一段时间后,他又开发了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程序,名为“Facebookmash”,这个程序也就是“Facebook”的前身,让学生可以在一堆照片中选择最佳外貌的人。
根据扎克伯格室友阿里·哈斯特(Arie Hasit)的回忆,“他最初做这个只是因为好玩”。哈斯特说:“他有几本名为”Facebook“(Facebook Books)的书,里面包括学生们的名字与照片,有时还会有几句简单的介绍。起初,他创建这样一个网站,放上两张照片,有时是两张男生照片,有时是两张女生照片。访客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来选择哪一张最‘辣’,并且根据投票结果来排行。”
这个让所有人热衷的竞赛进行了一周之久,但是到周一的早晨,访客们却突然发现它被校方关闭了,因为访问量太大,所以哈佛的服务器崩溃了,为了所谓的网络环境,学校不准学生再进入这个网站。此外,也有很多学生反映,他们的照片在未经授权允许的情况下被使用,这让他们心里有些接受不了。
对此次事件,扎克伯格曾公开道歉,并且在校报上公开表示说,“这是一个很不适当的举动”。
但是,这个好玩的网站,后来却一直被学生喜欢,最终发展为一个包含照片与交往细节的校内网站。也可以说,“Facebook”最早起源于哈佛。
黑客事件过去后不久,扎克伯格就与两位室友一起,用了一周的时间写网站程序,建立了一个专为哈佛同学提供互动的网站,并且,将这个程序命名为“Facebook”。顾名思义,是从“脸”下功夫,扎克伯格在“the Facebook”这个程序上,主要用照片来当媒介,吸引人们相互品评。
这个照片的魅力真的如此之大吗?当然!扎克伯格在大学时代面对的都是半成年人,这些人早晚有一天会面对朋友的分离,所以,能保留住永恒的就只有下照片了。
于是,一个打着回忆与社交的软件就这样面世了。
在哈佛的校园内,当“Facebook”出现在学生口中后,短短几天内就横扫了哈佛校园,成为了所有学生口中必要的话题。就连当初因为黑客事件抱怨连连的人们也都逐渐为其疯狂。
扎克伯格的朋友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就决定这是个很棒的网站,如果学校不同意他这样做,他也一定会自己做。”
果然,2004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100万人,扎克伯格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运营他自己的网站。
总体说来,扎克伯格的网站来源于哈佛的一次黑客事件,所以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在多位同学的心里,这个社交软件已经扎下了根。有了前期铺垫,扎克伯格的社交网站也更加充实。
对于扎克伯格来说,初期的黑客事件是他成功的一个转折点,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地创造出属于他的一个事业。
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扎克伯格的个人努力。“Facebook”面世后,扎克伯格为什么要学心理学这个谜团也解开了。
很多人以为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的时候会主修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可是,当扎克伯格将自己的课程公之于世的时候,众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心理学和计算机怎么能扯得上关系呢?难道他真的要脱离自己的老本行吗?
扎克伯格也许自己都没有预料到,今天的“Facebook”竟然创造出一个新视角,让计算机前面的人们彼此相距得更近。
大概没有人能想象得到,这个腼腆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竟然自己打开了社交的大门。如今扎克伯格已经是全球知名的富翁,他的成功仅仅是源于一次小小的黑客事件。
如果扎克伯格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男孩,那他和“黑客”永远沾不上边。可是,从这件事上来看,扎克伯格并不希望自己仅仅是个“黑客”的代名词,他也绝对不是一个按照常理出牌的男孩,他有自己的想法以及探求能力。他能将自己的想法和行动结合起来,并且不会过于顾及后果。
他像海绵一样善于学习,他的提问远远超过一般人。他总是在不停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他非常明白自己擅长什么。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可都是扎克伯格的导师。
在媒体的报道中,“黑客”一词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攻击电脑的人。事实上,“黑”的意思仅仅是迅速开发或测试能力范围。在“Facebook”办公室经常可以听到的黑客信条是“编码胜于争论”。
不论是出行还是穿衣,都是低调再低调,扎克伯格的最常见装扮就是:灰色T恤,牛仔裤加拖鞋。他的女朋友也是穿得非常随便就上街了,完全不把自己当成大人物。
扎克伯格曾被媒体称为“美国最穷的富翁”,因为尽管身家上百亿,他还是住在简陋的出租房里,开着廉价的本田车。去年才买了房,也买了私人飞机,但不常用。
2006年,时任雅虎(Yahoo)公司CEO的特里·塞梅尔出价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被扎克伯格拒绝。“这辈子从没遇见一个人能够抵挡住10亿美元的诱惑。”特里后来对媒体说。
“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不敢冒险。”我们鼓励所有人勇敢决策,即便这意味着错误。
扎克伯格在IPO上市前宣传视频中称,五年后几乎人们所使用的每一项应用可能都以某种形式与“Facebook”相整合。
“主宰”,正是乔布斯在创业、管理与产品方面所达到的境界,他在扎克伯格身上看到了这些,并敬佩扎克伯格。
“Facebook”的收购交易主要是为了招揽技术人才。一旦扎克伯格发现他想要的人,他就会让公司里的其他人想办法将目标人才挖过来。在加盟“Facebook”之前,桑德伯格为谷歌网络销售部门负责人,扎克伯格花去了50多个小时,才说服桑德伯格同意加盟“Facebook”。
努力工作,确保“Facebook”所有员工都可获取关于公司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他们做出最好的决定,产生最大的影响力。
扎克伯格曾被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所深深吸引。在儿童时代,他最喜欢的一款视频游戏是《文明》。该游戏的获胜目标是“建设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帝国”,《文明》被指是扎克伯格“发展‘Facebook’的基石”。
在“Facebook”公司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的是冒险游戏(RISK)的桌游盒子。这是一个在世界地图上展开的游戏,2~6个人分别用兵力占据一个个国家,最后以一方消灭所有敌人占据整个世界结束。
他每年给自己定一个新计划,获得一些全新的体验。
扎克伯格是个击剑手。他随身带的少数行李中有些是击剑用品。据他的室友回忆,他踱步时,有时会习惯性地走过去拔出自己的剑,一只手开始在空中挥剑,一只手就放在身后,向前送出剑时说着,“好吧,我们来谈谈。”世界对他来说,就像一个击剑比赛,他习惯保持伺食者的警惕,寻找最合适的机会下一击。
如果你觉得这些就是“神童”应该生存的世界,那你大可不必称呼他为“神童”了,因为以上扎克伯格的做法,全都是一个CEO的铺垫。
大概很多人还习惯称呼扎克伯格为“神童”,以为“神童”这两个字就是衡量扎克伯格的标准。事实上,扎克伯格的能力只有三年是“神童”级别,其余的时间,他都是在为成功做准备。那个时候的扎克伯格并不是一个小孩子,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继承人。
为了能够让自身有继承CEO的标准,扎克伯格经历过不少训练。他甚至恨不得将自己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只要自己有机会,他就绝对不会放弃成功的大好时机。
这个时候的扎克伯格不是“神童”,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CEO!他把自己的定位重新放在职场中,甚至有些厌倦“神童”这个称呼,他想要成功,所以,他的思维不能再停留在孩童时代。
当扎克伯格逐渐脱离了神童这个名词,他便已经成熟地站在“Facebook”用户面前。如果将扎克伯格强行扣在“神童”这个名词上面,他也已经给全世界所有关注他的人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成功法则】
成功其实很简单,如果将扎克伯格的成功与努力挂钩,这一定不是圆满的说法。扎克伯格的成功要素是这样的:
有个良好的准备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学习阶段
扎克伯格在进入哈佛大学后,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不仅让自己能够更加容易地面对问题,还努力克服了自己的社交恐惧症。
扎克伯格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定是经历过深思熟虑的,他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随着目标的不断提升,扎克伯格的努力也会不断加强。
随时调整目标,让自己赢在中场
如果自己定的目标过低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随时更改目标,让目标和自己的能力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努力了一段时间后,自己的信心会逐渐减弱呢?
其实,这就是由于目标被自己完成后,目标消失的原因。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将自己的目标放在首位,然后将目标随着时间推移而调整。这样及时做出调整,在成功后,自己的信心才不会消失。
掌握你所期望的内容
抓住梦想就不要放弃,很多人在有了梦想后,还没完成就急着换目标,或者前面有一点点的困难,自己就严重力气不足。
事实上,在为事业拼搏的时候,要强迫自己完成每一个理想,让理想包裹住现实,这样才能获得你期望的内容,当然你也能够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
别去怀疑自己
像扎克伯格一样,如果我们也因为黑客事件被人质疑,那我们会选择怎么做呢?
其实,扎克伯格是个聪明人,他选择去平和地道歉,然后继续自己的理想。自始至终扎克伯格都没有怀疑过自己。所以,他才能在众人的眼里出色发挥。
第二节两个星期快速推出“Facebook”
扎克伯格进入哈佛校园的那一年,他已经整整学了7年编程,可以说,代码就是他的朋友,而且是一个永恒的朋友。
在现在的生活中,扎克伯格依然坚持一种人性化的、社会学色彩浓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Facebook”“社交”,包括“Facebook”上线之后所做出的每一次改进,无非是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具体化形态。
然而,这个我们现在所关注的社交王国,在扎克伯格创立初期,却是为“别人”所搭建的。
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当初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是受人之托,也可以说他是受人雇佣,来做一款社交网站,可他却悄无声息地先做了自己的网站,并且提前上线,很明显,他是看到了社交网络将会给网络带来一个巨大的改变。
如果我们还将扎克伯格定位为一个不靠谱的青年,你就不得不去佩服这个不靠谱青年敏锐的洞察力了。
从扎克伯格大一搭建网站“Facebookmash”的时候开始,他便不断表现出对于人性欲望与人际互动特殊的敏感。“Facebookmash”是一个供人上传其照片进行彼此投票的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对其进行评分,并且在同学之间选出自己心仪的那位。在“自我展示欲”与“窥视欲”的共同作用下,年轻大学生也就更加容易被带入其中。事实上,扎克伯格的初衷很好,他是为了建立同学间的关系,此网站刚刚上线的几个小时之内就有多达2.2万名用户彼此投票。但是最终,哈佛校方因“有伤风化”勒令该网站下线。之后还有传言是因为网站让校园网点击量过高导致网页崩溃,所以不得不关闭这个网站。
2004年2月4日,在“Facebookmash”下线后,扎克伯格与同宿舍的几个同学,用10天时间搭建“Facebook”,并且整装上线,此时,处于交友欲望高涨阶段的哈佛大学生蜂拥而至,截至2月底,不到一个月,整个哈佛3/4的在校生都注册了“Facebook”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