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LOGO一样,“Facebook”尽量把所有功能的设计退缩到所有用户需求的最小公约数,并且把握住这个底线。所有国家的“Facebook”都是同样的界面,他们像宗教一样守卫着全球一个产品,一个设计。不同的地区,不同人的页面,或许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名字和相关的内容。至于功能?所有人一模一样。因为功能的简约、内敛,使人没有办法把“Facebook”简单地称为美国的网站,或者年轻人的网站,因为它追求的就是全球沟通需求的最小公约数——最小的,却是被最大众所需要的那部分功能。
【成功法则】
不要把赚很多钱当作你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大多数出类拔萃的人,都是以成为行业中的世界顶尖作为成功的目标。
生命的动力,是来自于不断地让自己成长,不断尽自己所能来服务所有的顾客,提供给他们最佳的产品,分享他们最好的理念,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获益。
要以成为行业中的顶尖为目标!当你成为世界顶尖的人物时,你会感到非常大的成就感,会感觉生命非常有意义,因为你每天都在不断地自我成长、自我鞭策、自我操练,让自己精益求精。
这样的一个学习态度和精神,这样的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理念,会让你感觉生命非常有价值,自己对社会非常有贡献。
生命的动力,是来自于不断地让自己成长,不断尽自己所能来服务所有的顾客,提供给他们最佳的产品,分享给他们最好的理念,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获益。
不断地超越,是成为顶尖的秘诀。
第三节第二、三、四次融资的策略
2005年3月,维亚康姆公司提出以7500万美元买下公司,扎克伯格拒绝了。
《华盛顿邮报》提出以600万美元投资获取公司10%的股份,扎克伯格提出投资方的董事需由其老板格雷厄姆亲自出任,其他人免谈。格雷厄姆担心自己分身无术,便与扎克伯格达成不派董事的口头协议。由于邮报方面的高层谈判代表的父亲去世,投资正式协议签署要耽误些时日。
正在这时,位于硅谷的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出场了,提出投资1270万美元。扎克伯格两难:《华盛顿邮报》方面估价低但不干预管理,且已口头达成协议;阿克塞尔方面会干预一些事务,但估价高、拥有硅谷的关系网络。陷入道德困境的扎克伯格征求了格雷厄姆的意见。格雷厄姆说:“对一个20岁的小伙子来说,真不错。他打电话来并不是告诉我他准备接受其他公司的投资,而是找我来商量。”格雷厄姆很赏识扎克伯格,同意了他的选择。经过此事,扎克伯格也更加尊重格雷厄姆,后者成了他的良师益友。
扎克伯格接受阿克塞尔公司的投资,但要求对方的主要合伙人布雷耶亲任董事,而不是其实际负责此项目的高级合伙人凯文。布雷耶接受了,他个人向“Facebook”投资100万美元。随后,“Facebook”董事席位变为5人:布雷耶、泰尔、帕克、扎克伯格和扎克伯格控制的一个空余名额。融资让萨瓦林的股份被稀释到10%,这使其大为光火,与扎克伯格决裂,完全退出了公司的管理。
2005年10月“Facebook”用户数突破500万。
2006年年初,维亚康姆公司想要注资或收购“Facebook”,未成。由格雷洛克公司牵头,美瑞泰克资本公司、泰尔和阿克塞尔公司等投资人,按注资前5亿美元估价,投入了2750万美元。来自格雷洛克公司的斯泽成为“Facebook”董事会的观察员。
2006年6月,雅虎表示愿意用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并不愿意卖掉公司的扎克伯格遇上了难题。布雷耶极力主张接受,泰尔内心倾向接受但愿意尊重扎克伯格的立场,帕克站在扎克伯格一边。莫斯科维茨不同意卖。公司员工方面则是年长者主张卖,年轻者不愿意卖。不久雅虎将收购价降到8.5亿美元,“Facebook”董事会拒绝了这一交易。
这期间“Facebook”推出了起初遭遇用户强烈抵制的“动态新闻”,并做出了前景非常不明确的对社会开放“Facebook”注册的决定。其后雅虎重新提出10亿美元收购,暗示还可以提提价。动态新闻和开放注册获得成功,用户突破1000万,“Facebook”从学生世界变为整个世界,布雷耶也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卖。随后所有积极促进和赞同把公司卖给雅虎的管理层人员都不再被扎克伯格信任。
2007年5月,“Facebook”启动开放平台战略,人们可以在上面运行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开心农场”游戏一类的软件像雨后春笋一样在“Facebook”上流行起来。2009年这些滋生于“Facebook”中的软件公司创造了与“Facebook”一样的销售收入,约5亿美元。
平台战略的巨大成功让“Facebook”身价倍增。2007年10月,“Facebook”开始在谷歌和微软两大巨头间周旋寻价。最后微软同意150亿美元的估值水平,以2.4亿美元的投资获得1.6%股权。微软这项超高估值投资,主要是双方签订广告代理协议的一个副产品,也蕴含着要拉住“Facebook”以免其投入谷歌怀抱的目的:微软要求“Facebook”不能接受任何来自谷歌的投资。随着微软一同投资的还有李嘉诚、德国的风险投资公司。“Facebook”的第四轮融资共3.75亿美元。
之后,在布雷耶的要求下,扎克伯格挖来桑德伯格出任CEO。桑德伯格帮助公司找出了新的广告业务模式,并对管理基础架构进行了重组。
第四节第五轮融资,不得不上市的“被迫”
2009年5月,来自俄罗斯的数字天空科技公司按100亿美元的估值向“Facebook”投资2亿美元。
“Facebook”发展势如破竹,2010年7月,活跃用户超过5亿。2010年底,“Facebook”按500亿美元估值从高盛和俄罗斯数字天空科技公司获得5亿美元的投资(高盛4.5亿,数字天空5000万)。
美国《证券法》规定,如果股东人数达500人以上,公司必须公开财务报告,成为公众公司。目前扎克伯格非常不愿意让“Facebook”上市,但可能很快会因为股东人数问题而像当年的谷歌一样“被迫”上市。
帕克两次被自己所创建的公司赶走的经历,让扎克伯格很早就对风险资本家心存戒备。扎克伯格这个中学时代就拒绝过百万年薪诱惑的青年,决心掌握住自己的公司,这是他连接和改变世界的工具,赚钱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已签署了巴菲特和盖茨倡议的财产捐赠协议。
为保持控制和公司自主发展,扎克伯格一直拒绝被整体收购的“发财和套现机会”,并且对任何可能让他失去公司管理控制权的交易都不感兴趣。在每一次需要给投资者董事席位的融资过程中,他都把能够与自己合意的对方最高人物亲自出任董事作为接受投资的必要条件。
扎克伯格能够一直控制住“Facebook”,帕克功不可没。2005年8月,帕克参加了一次有吸毒者参加的聚会,布雷耶坚持要帕克辞去总裁职务并放弃其认股权和董事席位。为避免扎克伯格为难,帕克放弃一半认股权,但要求将其董事席位交给扎克伯格控制,就是这个席位的继任人可以由扎克伯格随时指定,这样扎克伯格就控制了5人董事会中的3个。
对于由扎克伯格控制董事会的绝对多数,帕克并不认为这样会有什么好处,但比将席位交给其他人要好,因为那样可能使公司最终落入外部投资者控制,那将是最糟糕的结果,他痛恨风险资本家赶走公司创始人。
2008年6月,扎克伯格邀请安德森出任董事。安德森是投资者兼实业家,网景公司的创立者之一。“Facebook”董事会里安德森是扎克伯格的坚定同盟。对于扎克伯格牢牢控制公司,安德森认为“是好事”,只有年轻的CEO能持久运营一家大型科技公司。
布雷耶主要负责公司架构和招聘。“马克喜欢黑客文化和创造性混乱。”布雷耶说,“我给他的建议是在产品创新方面可以这样,但在另外的领域如销售、人力资源部或者法律部可不能这样。”泰尔是扎克伯格一贯的支持者,他表示“马克是我们永远的CEO”。泰尔对管理不感兴趣,他与扎克伯格谈得最多的是关于长期策略和金融市场环境。
年轻的扎克伯格愿意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谈论任何事情,特别是当对方是CEO时,他把这些会议当作学习过程。扎克伯格还曾专门去给格雷厄姆当了几天“跟班”,实地观摩和学习如何做一个CEO。2009年扎克伯格邀请了格雷厄姆出任董事。
2009年11月,扎克伯格对“Facebook”股票做了分类设置,把他和他的合作伙伴们所持的股票转换成投票权比例比较高的一类股份,以保证股权分散化以后的控制。
“Facebook”股权分散而不上市,吸纳的是那些成熟、具有判断能力的投资者的钱;中国公司股权集中而上市,圈集的是不成熟、缺乏判断能力的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钱。“Facebook”以创始人和鼎力支持创始人的董事会为稳固的控制中心;中国公司以一股独大的大股东为稳固的控制中心,如果没有一股独大的大股东,公司则会没有稳固的控制中心,从而陷入高度的不稳定状态;“Facebook”可以在几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基本自由地以股票作为支付工具来推动公司的发展;中国公司则是要在已经发展很好之后,经过并不实际对投资者负责的层层关口的审核,对外发行股票。
“Facebook”500亿美元市值的创造历程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也许还是如何建立起现代公司与其投资者及资本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