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大钦状元府
“游览指北”石门→石门斗→石埕→石鼓→石狮→府墙
“游览探究”各位朋友,我们将参观明嘉靖年间的状元林大钦府第遗址,了解明代府第的建筑特点,听听才子林大钦的传奇故事。
(1)探究家道贫寒的林大钦的成才之路。
(2)林大钦廷试文中直触时弊,指出“昏混衰世之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倡议的惠民廉政的八项措施是什么?
(3)民间传说的“一步跨不过状元府第”是指哪一处?
(4)聆听并复述几个有关林大钦的传奇故事。
“游览导航”概述
林大钦状元府坐落于潮安县金石镇仙都三村,距离潮州市区约10公里。林大钦状元府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只剩下断墙残垣。这座状元府是由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的文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的林大钦所建。200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遗址主要存有石门、石埕、石鼓、石狮和府墙。从大石门到后座墙基,深114.57米,宽65.5米,建筑面积7504平方米。外墙高4.35米,阔3.6米,石门斗宽60厘米,厚103厘米,两旁门臼用一片宽103厘米的石块凿刻而成,与两条石门斗密契接合,“一步跨不过状元府第”就是指此。天井、门亭地面及阶石皆由光面大石板铺成,外走廊进阶石长达26.8米,由五块大石条分两排铺成,每条石长7.22米,宽1.23米,厚0.5米。
林大钦生平林大钦,字敬夫,海阳县东莆都人,按“丞相名府,状元名邦”通例,故号东莆,生于1511年,卒于1546年,享年35岁。林大钦自幼颖敏好学,13岁随父入郡城,在书肆中见苏洵的《嘉集》,爱不释手,购其书日夜攻读,后父丧,家道贫寒如雪上加霜,与母相依为命。聪明伶俐的林大钦深受父辈兄弟的器重,他饱览族伯家中的万卷藏书,广博诸子百家,又善于融会贯通,做起文章,屈注奔腾,酷似三苏。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参加乡试,其文《论李纲十事》“崇论闳议、证例充实,文情慷慨激昂,读来忠愤感交”,巡按吴麟赞曰:“此苏公笔墨,必魁天下”。隔年二月赴京会试,被录为第12名进士,三月参加廷试,文中直触时弊,指出“昏混衰世之政”皆为“冗员、冗兵、冗费”之政,倡议“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征、通利、禁奢”八项措施,受到嘉靖皇帝赞许,钦点为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母病乞归侍养,此间,他“结讲堂华岩山(今桑浦山),与乡子弟讲贯六经,究生命之旨”。后母逝,他哀伤过度,大病一场,在桑浦山上葬母回家途中病卒。
林大钦对对子的故事传说林大钦原名林大茂,启蒙老师叶臻为试其机敏,出对“竹架满园,岂能成林大茂?”林大钦知他说的是竹子难为栋梁材,便以先生(开)花后生(长)叶的寒梅回对“梅花魁首,何曾从叶先生?”叶臻知其有大志,又作上联“此木是柴山山出”,林大钦回对“白水成泉夕夕多”。又传,林大钦16岁到龙湖书院教书时,管院见他年少难当重任,出对“银湖院后虎耳草”,这上联已难退许多求职者,林大钦左思右想也对不出来,遂往回走,途经金石宫看到龙眼树开花,顿生灵感,于是走回去应对“金石宫前龙眼花”。管院大为惊异,便把林大钦留下教书。
二、丁宦大宗祠
“游览指北”莲池→旗杆→建筑格局→门额→嵌瓷→木雕→16匾额→17祠联
“游览探究”各位朋友,潮州山美水甜,空气新鲜,物产丰富,历来是宜居之地,欢迎大家到潮州来置业、定居。下面我们一起到磷溪镇仙田乡,参观一位外籍来潮州为官、退职后定居下来的名人的宗祠,它就是“丁宦大宗祠”。让我们一同了解丁允元来潮任职的原因及其在潮为官的政绩。
(1)丁允元为何被贬潮州?
(2)丁允元原籍何处?卸任后定居何处?
(3)丁允元在治潮期间有哪些主要政绩?
(4)丁宦大宗祠有何特色?
“游览导航”概述丁宦大宗祠坐落于潮安县磷溪镇仙田乡三村,距离潮州市区约5公里,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丁允元的第13代孙少峰公等倡建,是祭祀丁氏先祖的祠堂。20世纪80年代初,丁氏宗亲捐资重修。宗祠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650平方米。2006年4月被列为潮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特色丁宦大宗祠主体为三进格局,两通巷,曰兰巷、桂巷,门楼有三门四壁,门额刻“丁宦大宗祠”五个镏金大字。大门左右有一对石鼓,石鼓鼓面不是常见的平整光滑而是雕刻着“鲤鱼跃龙门图”,底座有精美的石雕。大门两边有石刻联“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为明朝礼部尚书黄锦于1654年作并书。祠前马面门联“宋室忠卿第,岭南世宦家”,充分显示了丁氏家族的显赫名声。门楼屋顶为八滴水结构,屋脊上面原有三亭榭、四楼阁灰塑,其中圣旨亭之意是“坐骑必下”;楼阁互亘荷塘,塘上虹形桥互相通串,甚为精致。祠堂装饰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花鸟虫鱼,惟妙惟肖;嵌瓷雕塑,栩栩如生;金漆木雕,巧夺天工;红梁绿桷,气派大方。祠内悬挂“谏草传芳”、“祖孙绳武”、“钦点状元”、“大夫”、“父子济美”、“文才郎”、“庆衍同源”、“文魁”等16块匾额。祠内有对联“仙喜佛悲道本无外;田良池美乐在其中”、“德教留棠荫,橡树祠边分俎豆;文明兆松梦,仙田村里蔚衣冠”等11对。祠各进脊顶塑有“双凤朝牡丹”、“福禄寿全”等塑像。祠前有四对旗杆和两株百年榕树,以及一泓碧水,相映成趣,颇为壮观。
少卿丁允元生平丁允元,字叔中,原籍江苏常州宜兴。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登进士,任太常寺少卿。生性耿直的丁允元,看到朝廷不顾人民的疾苦,狂增盐铁税,大兴土木,于是上疏谏赦免盐铁等税,触怒皇帝,被贬潮州,任知军州事。治潮期间,勤政爱民,修桥筑路,重视教育,建韩文公祠,卸任后在仙田乡定居。
三、黄尚书府
“游览指北”建筑格局→尚书黄锦画像
“游览探究”现在我们一起到古城中心参观著名的黄尚书府。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黄锦最受家乡人尊重、崇敬。大家一起来了解黄尚书府原府埕建的牌坊北额“累朝元老”、南额“三达尊”的来历。
(1)了解黄尚书府的建筑布局。
(2)了解黄锦的传奇人生。
(3)这里“累朝”说的是多少朝廷?“三达尊”是什么意思?
“游览导航”概述黄尚书府位于西平路北段与打银街之间,建于明代崇祯年间,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府第,坐北朝南,面宽55米,进深77.5米,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门前石鼓一对,进门可见府埕。府埕北面正中是府第中门,府内正座为三进厅堂,东西伙巷与包厝及正座连成一体,构成类似四合院纵向的连接式布局,历经300多年风雨洗礼仍保存完好,1987年12月被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黄锦黄锦生于1572年,卒于1654年,字军无,号同庵,饶平人,居住在潮州府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登进士第,初在翰林院庶常任检讨,参加修制《神宗实录》,因不肯与当朝魏忠贤同流合污而不受重用。崇祯继位后,很器重他。黄锦先是奉命祭南海,后又分别任侍讲、分魈、礼闱、司业等职,修校《十三经》和《二十一史》。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黄锦任制诰副总裁时,清除阉党,朝野称快而升任礼部侍郎,两年后因退清兵有功又升任礼部尚书。黄锦为官20载,清正廉洁,为朝野所敬重。72岁时因病告假建尚书府以颐养天年。
黄尚书府原府埕内建有一坊,北额书“累朝元老”,指黄锦历经明熹宗、毅宗、福王、隆武、唐王、桂王6个朝廷。南额“三达尊”是说他的官职、气节、长寿都为人所尊重。
四、王氏大宗祠
“游览指北”宗祠概貌→建筑格局→照壁→石雕→嵌瓷→牌匾
“游览探究”我们将要参观的是潮州唐宋前八贤之一王大宝的宗祠。这座宗祠并非建在其祖居的出生地,也非始祖地,而是建于潮安县庵埠镇仙溪村,这也许是仙溪王姓村民利用名人效应,以光宗耀祖。大家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其中有一处牌匾内容与潮州市区牌坊街一处专门为纪念王大宝而建的牌坊内容相同。在参观中请探究下列几个问题:
(1)王大宝最为难能可贵的精神是什么?
(2)王氏大宗祠为何又称“老虎祠”?
(3)“榜眼”、“秋台”牌匾与古城区里哪处景物字刻内容相同?
“游览导航”宗祠概貌王氏大宗祠位于潮安县庵埠镇仙溪村,俗称“老虎祠”,距离潮州市区约36公里。始建于明朝,后倒塌荒废,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址重建,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多次重修;1981年又由该村华侨捐资修建。宗祠为二进一拜亭,宽30.61米,深34.25米,左右配伙巷,祠前埕口宽敞,距门30余米处有大型浮灰塑的麒麟照壁。祠堂的建筑和装饰比较讲究,门前的石雕构图美观大方;屋顶的平脊和斜脊都装饰嵌瓷塑,以古代戏曲为题材;屋檐的嵌瓷塑人物凌空飞出,栩栩如生;祠后进梁架结构油饰精美;拜亭单檐四垂,工艺考究。亭内“榜眼”、“秋台”牌匾是为旌表南宋名宦王大宝而立,该宗祠于1987年12月被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宦王大宝王大宝,祖籍福建温陵(今泉州),后移居海阳龟湖(归湖)汤头村。字元龟,系潮州前八贤之一,生于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享年76岁,卒后赠大中大夫谥号,葬归湖神前山南。他自幼聪敏颖慧,才气过人,博通五经,尤精《易经》。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会试时深得主考官赏识,以第一名擢报。因高宗驾幸维扬(今扬州),把会试第二名维扬人李易安于榜首,只好屈居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王大宝先后被授为敷文阁直学士、温州知州、福建路提点刑狱、广东提点刑狱。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即位,锐意革弊兴利。王大宝奏请为岳飞、赵鼎平冤,召回张浚,旋授予礼部侍郎,再授予右谏议大夫。作为谏议直臣,王大宝不避权贵,不赦佞臣,奏劾、罢免一批朝中奸佞,一时朝野为之震动,奸佞视为“王老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王大宝与一批良臣受命精简官吏,虽有异议使王大宝难安于位,但百司人员还终得以裁减。
王大宝最为难能可贵的还在于力主抗金,力倡北伐,收复失地。他同情抗战派赵鼎、支持张浚。在赵、张深受迫害之际,仍交往不辍,置奸佞陷害于不顾,确是刚正不阿。王大宝一任礼部侍郎,即上书直陈:“太上传丕基于陛下,四方日俟恢复,国论未定,众志未孕。愿陛下果断,则无不济。”促孝宗坚定抗金决心,排除媾和之策,振兴国威。后来由于宋军兵败符离,在主和派的煽动下,孝宗抗金决心终于动摇了。秦桧的余党汤思退又被擢升为左丞相,并暗中与金国勾结,力主与金媾和,在这民族危难关头,王大宝接连上了三道奏章,“逮斥权奸”,力主抗金。但由于主和派把持朝政,孝宗听信媾和主张,都督府和边防相继撤销,张浚被罢职,王大宝也辞去谏议大夫之职,又借病辞去兵部侍郎之职。虽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王大宝又被召回并晋升为礼部尚书,但由于奸佞当道,未及两月,再次被罢官。此后回到潮州家中,再未出仕,可他仍念念不忘收复被金国侵占的国土。王大宝在潮州前八贤中名列首位,其原因固然有考中榜眼的殊荣,有累官礼部尚书的高位,而更主要的则在于有疾恶如仇的凛然正气和浓厚的爱国情怀。
五、卓府
“游览指北”石狮→建筑格局
“游览探究”潮州古城区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朝潮州总兵卓兴的府第——卓府。请大家领略它的建筑风格,并了解和探究:
(1)潮州民居传统和气派的建筑风格。
(2)了解卓府属于哪种建筑风格以及它的特点。
“游览导航”卓府坐落于市区中山路中段,建于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为潮州总兵卓兴的府第,1980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卓兴生平卓兴,又名卓花开,字士杰,生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卒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享年51岁。他出生于揭阳棉湖卓府巷一个贫苦家庭,少时身体高大健壮,喜弄拳耍棒,武艺出众。清道光年间到广西钦州投军,因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屡立战功,不断擢升,历任平镇营都司、潮州总兵、虎门水师副提督,曾受朝廷赏赐而戴花翎和授予“格良吐巴图鲁”(即勇士)名号。封总兵时还赐赏三代一品封典。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告病辞归,于潮州府城卓府养老至卒。
卓府概貌卓府前是广埕,双头龙虎门,旧时埕前正中有一面彩瓷镶嵌的“麒麟吐玉书”大照壁,照壁前面是一口大池,围以石栏杆。昔时埕前池塘早已辟为马路。正座左右,一边有两条伙巷,一边只有一条。卓府仿“驷马拖车”建筑格式,主体为三进建筑,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两侧配有伙巷。从正中进入门厅,两侧各有一间库房,进入天井,两边各有一间廊屋。中厅两侧各建大房,再过天井两边也有廊屋,再进入后厅。还设有后包和私家戏台。伙巷中间为大厅,厅两侧前后各有两房。前门、后厅有扇门,雕刻精美。门墙上还有玻璃花窗,府中石柱有方形、圆形、八角形,横直相间,式样大方。伙巷与正座前后通达,出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