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指北”进学解(韩愈《进学解》经典语录石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门(门额“韩文公祠”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书写)→天南碑胜(国家领导人、名人墨宝碑刻)→韩愈生平简介→韩祠橡木(潮州八景之一)→韩祠前座(建筑格局→“三启南云”、“百世师”牌匾)→韩祠正殿(韩愈坐像→“泰山北斗”、“百代文宗”牌匾)→韩愈楹联→碑刻(“功不在禹下”、“传道起文”、“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允元亭→侍郎阁
“游览探究”各位朋友,潮州人热情好客,既知恩,也懂得感恩,特别敬仰有功于潮州的名人,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树碑立传,建造祠宇纪念他们,世世代代颂扬,甚至予以祭拜。
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是韩文公祠。韩愈来潮为官短短几个月,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潮州人怀念他的功绩,专门建造祠宇来纪念他。韩文公祠里面隐含着不少与韩愈治潮有关的数据和内容,请大家边参观,边找答案:
(1)了解韩文公祠的修建历史。
(2)观赏韩文公祠里面的名人书法和题匾。
(3)哪些建筑数据隐含韩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时的年龄(注:隋以后的刺史,相当于后世的知府、太守)?
(4)哪些地方显示韩愈在潮任职时间和治潮功绩?
(5)哪些地方暗喻韩愈三次来过广东?你知道分别因何事到广东何处吗?
(6)传说潮州韩文公祠正殿门前能“卜科名”的岭南名木叫什么木?
(7)历朝历代有哪些名人来过潮州韩文公祠并留下墨宝?从政名人大都不从正门进祠的避忌传说可信吗?
(8)韩文公祠在选址和布局上有哪些巧妙之处?
“游览导航”概况韩文公祠位于韩江东岸的韩山西麓,占地面积130亩。它是我国现存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2001年6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愈,字退之,河南孟县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因劝阻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有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系其来潮路上所作。韩愈在潮短短八个月,驱除鳄患、兴学育才、释放奴婢、关心农桑等,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故建韩祠来纪念他。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时任潮州通判的陈尧佐在金山南麓夫子庙正室的东厢辟建了“韩吏部祠”,后因祠位于夫子庙的东厢,有“附庸”之嫌,故迁到刺史公堂的后面。而刺史公堂位于当时的府治内,老百姓到韩祠祭拜时很不方便,于是潮州太守王涤于公元1090年将“韩吏部祠”迁到潮州城南七里的地方,重建祠名为“昌黎伯韩文公庙”,并请著名文学家苏轼为新庙撰写了《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记》,由于文章写得出色,为历代所传诵而名扬四海。后来这座庙毁于一场大火。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潮州太守丁允元将韩文公祠迁至今址。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总共经历过30次大规模的重新修建,第29次是清朝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命令潮州知府方功惠修建的。今天我们所看到是经过2000年整修扩建后的面貌,但主体建筑仍保留第29次重修时的原貌。
大门这座白石牌坊是韩文公祠的正门,建于1985年11月。“韩文公祠”四个行楷大字是1984年2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潮州时亲笔题写的。
天南碑胜建于1991年,碑廊全长89米,共镶进40多块石碑,镌刻有国家领导人和现代知名人士参观韩文公祠后留下的手迹,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历代对韩愈的评价,还可以欣赏到不少名家的书法作品。
台阶登上正殿的51级石台阶寓意韩愈抵潮时是51岁。
韩祠橡木韩祠橡木,传说是韩愈从中原带来,并亲手种植的一棵橡木。橡木在北方叫做栎树,极为普遍,可在南方甚为稀少,它形如华盖,枝繁叶茂,其外皮似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分外美丽,人们崇尚韩愈,故“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祠吊先哲,木卜科名,于是“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后这棵橡木于清朝嘉庆年间枯死了,人们以木棉树代之。现在在正殿前埕右侧培植了一颗栎树苗,目前长势良好,期盼早日重显异彩。
韩祠韩祠的主体结构由前座和正殿两个部分组成。整座祠宇古朴典雅,独具一格,淡绿色的青砖墙面给人一种文雅静肃的感觉。祠体的屋脊高峻,山墙厚实,轩昂高敞,让人涌出庄严肃穆的感慨。正门门首的“韩文公之祠”五个蓝色大字系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潮州知府温承志重修韩祠后所写。正门上方悬挂“三启南云”和“百世师”两块牌匾。“三启南云”牌匾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的是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在1984年重书的。它的意思是指韩愈一生3次来过广东(第一次随任韶州刺史的哥哥韩会到韶关,第二次被贬到连州阳山县任县令,第三次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对岭南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百世师”为著名书画家刘海粟所题。
韩祠正殿的中央是韩愈塑像,左右是他的侍从张千和李万。正座中央的上方悬挂着饶宗颐题写的“泰山北斗”、周培源书题的“百代文宗”、陈大羽挥毫的“今古同仰”、王力书写的“名以文传”等匾额,从这些题字的内涵可以看出韩愈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石柱上刻有对联:
上联是: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下联是: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
上联的意思是,韩愈因劝阻迎佛骨而触怒宪宗皇帝被贬到8千里外的潮州,家眷被逐出京城,12岁的女儿客死在路上,路上风霜雨露、崇山峻岭、艰苦备尝。然而,韩愈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抵潮后兴学育才,为潮人办了不少好事,将原本文化落后的“蛮夷”之地潮州发展成为文化昌达、人文荟萃的“海滨邹鲁”、“岭海名邦”。
下联的意思是,韩愈在潮为官只有8个月,他带领百姓驱除鳄鱼,治理鳄害。鳄渚是指鳄鱼生活的地方。韩愈的《祭鳄鱼文》写得十分出色。据说,祭鳄的当晚雷电暴风,几天后江水干涸,鳄鱼向西迁徙60里。韩愈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被潮州人民所推崇,祭拜他的人遍及整个潮州。瀛洲这里指的是潮州。
韩祠主祠内总共有37块碑刻,有的赞美韩愈治潮业绩,有的记述韩祠修建的历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座后壁北侧有一块镌刻“功不在禹下”的碑刻,是明朝嘉靖年间沈伯咸所写的。“功不在禹下”出自韩愈的《与孟尚书书》,它原是赞颂孟子坚持儒家正统的功劳可以与治水的大禹相媲美,沈伯咸也借此认为韩愈弘扬儒家思想,其功绩也不在大禹之下。
侍郎阁侍郎是韩愈在仕途上所任的最高官职——刑部侍郎。该阁是20世纪80年代重修韩文公祠时所建,阁前立有一尊韩愈的半身石像,阁内现辟为韩愈纪念馆,展示韩愈治潮的相关图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