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译文”
具有真正生活乐趣的休闲活动不在多,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池塘和几块奇岩怪石,山川景色就已经齐全;领悟大自然景色不必远求,只要在竹屋茅窗下静坐让清风拂面明月照人,心胸自然觉得旷达辽阔。
取自然之景,以养自然心性,在于随景见性。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都有它自己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可以任取一事物来参照自己内心的变化,达到合理调节自身情感和释放心理压抑的目的。当然,我们这里就自然景致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随便取一自然景致,投入自己的情感,使这种情感或意志借助那一景致表现出来,让自己明白看到,便完成了心理的代偿功能,这样,“把物美引到情”,可以抒发心态,养育心气。
我们借自然景致以养性,可以视当时的心情而定,以五志相生相胜之理,选取自然景致。例如,心情沉重时,则选明丽的景致等。要注意的是景物不必太多,太多了反使人眼花缭乱,心神不能专一,反使人气血不宁,神经兴奋,于身体健康无益。
“例解”
子綦领略自然之旨趣
子綦是楚庄王的弟弟,住在南部,人们称他南郭子綦。一天,他静坐于案旁,仰面朝天,呼吸吐纳,悠悠然仿佛灵魂出窍的样子。
子綦的学生颜子游在一旁伺候,见状便问:“老师你怎么啦?人的躯体可以像枯木一样,但是思想会像死灰那样静止吗?你今天静坐神情和往常大不一样。”
于綦回答说:“子游,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你知道吗?刚才我确实觉得自己消失了。子游,你见过吹籁,但你可曾知道地籁,又可曾知道天籁?”
子游说:“请老师教我。”
子綦说:“大地之气称之为风,它有时不发作,一旦发作,其声四起像万籁齐鸣。你看那崇山峻岭中百年大树上的孔穴,有的像鼻子、像嘴巴、像耳朵,有的像凹坑、像圆圈、像臼穴,又像深深浅浅的池子。它们发出的声音好像湍急的流水,疾驰的箭毛镞,像大声的呵叱,像细细的呼吸,像怒吼,像哭泣,像山谷的回响,又像小鸟的叽喳。有领唱、有和声,徐徐清风是悠扬的轻声,呼呼长风是澎湃的高音,当大风停止时,孔穴中的声音也悄然而止。你难道没看见风涛中大地万物随之摇曳晃动时的情景吗?”
子游说:“原来地籁是从大地上成千上万的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就像人们吹笛从长长短短的竹管中所发出的声音。那么请问天籁是什么?”
子綦说:“天籁与人籁、地籁相比,虽有万种不同,但它的发作和停止也是靠它自己,谁也无法替代它。”
领略自然之旨趣,在于观看自然怎样表现其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