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67700000015

第15章 幼不学 不成器

“原文”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译文”

小孩就是大人的前身,学生就是官吏的前身。假如在这个阶段磨炼不够,也就是教养学习的不好,那将来踏入社会做事时,就很难成为一个有用人才。

“解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人的学习锻炼是从年少时开始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个阶段,年轻人要接受各种艰苦的磨炼,既要长知识、学技术,也要长身体、学处世,要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培养他们创造的精神和对传统的尊重。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经受的锻炼之好坏,将决定一个人一生之成败。

“例解”

乡村农家子 苦学成泰斗

在当代中国有数的几位“学界泰斗”中,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可算是佼佼者。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既有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根基,又具欧洲文化的素养,特别是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几种少有人能识的文字上的权威地位,使其成为“国宝级”人物。治学,他有“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大师气派。他立论之高超,往往能将一代人引向新的思绪。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他常常是代表着中国、甚至东方高水平的引人注目的人物。

现在,季羡林已是一位耄耋老人,却依然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每天清晨四时,他已经开始工作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所完成的工作量,令人难以置信。1997年,他编完了 24卷《季羡林文集》,已交付出版社;写了 21万字的学术回忆录,80 篇散文、序言等作品;接待各种来访2700人次;参加了70多个会议,还不断到外地大学去讲学。一个已是功成名就年事已高的大学者,为何还如此执着追求?他说:“我现在不敢放松一分一秒,如果稍有放松,静夜自思就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

第一次见到季羡林的人,都不免会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竟是令人景仰已久、誉满中外的北京大学的一级教授季羡林。因为,在外表上,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他中等个子,清癯的面孔,满头银发,永远都是那一身褪了色的蓝布中山装,一双黑色的圆口布鞋,这完全是一个普通北方农民的形象。

他在辛亥革命那年出生在山东一所破落的农民家庭,终年以高粱煎饼充饥。六岁时,被父亲送到省城济南去投靠叔父。叔父是个自学成才的人,非常喜欢他,决心要好好培养季家的这根独苗,诗书传家,要求极严。上初中后,叔父亲自为他讲课,还出钱让他下课后去跟一个国文老师念古文,读《左传》、《战国策》、《史记》??晚饭后还要去一个学社学英语。叔父认为,《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都是“闲书”,禁止他看。大概出于一种逆反心理,小羡林却偷偷把这类中国旧小说,包括“儿童不宜”的《金瓶梅》,通通看个遍。放学不回家,躲在砖瓦堆里看,甚至晚上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看。总之,在叔父栽培下的这一段学习,毫无疑问为季羡林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一个早期的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他的这个可尊敬的叔父,季羡林永远怀着无限感激之情。

上高中时,季羡林很幸运遇上的各科教师大都是出类拔萃的,在课堂上讲的“现代文艺”对他日后的发展颇有影响。同时,他对古典文学也产生了极大兴趣,自学唐宋时代几个著名文学家的作品。这时候,他已开始创作短篇小说,翻译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在报纸上发表。他承认:“我有意识地认真用功,是从这里开始的。”“两年之内,四次期考,我考了四个甲等第一。”由于当时山东还处于德国的“势力范围”,他在此期间也开始学了点德语。

这时正值中国十分动荡不定的时期,封建王朝虽被推翻,接踵而来的却是军阀混战。北伐革命军一度占领了济南,日本军国主义者趁火打劫,出兵酿成了有名的“五三惨案”。在日本人占领济南期间,学校不能开学,季羡林过了一段“临时亡国奴生活”。这在年轻的季羡林的心灵上注入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1930年,19岁的季羡林同时考上了中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他决定入清华的西洋文学系,专修德语。然而,大学四年,他受益最大的并不是正课,而是旁听许多名家的讲课中学到不少宝贵的知识。其中,朱光潜教授的“文艺心理学”,和陈寅恪教授的“佛教翻译文学”。这两门课,实际上确定了季羡林后来的学术研究方向:佛教史、佛教梵语、中亚古代语言研究、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散文,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并陆续见诸报端。这时,正值国难当头,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铁蹄已经踏上我东三省,蒋介石却还在拼命先“安内”。爱国青年学生群情激愤要求抗日,季羡林曾经参加过清华学生卧轨绝食,到南京去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同学中的左派对他有过影响,但他自称只能“算是中间偏左的逍遥派”。

1935年,季羡林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留学生,入哥廷根大学深造,从此开始了对他影响极深的留学生涯。他主修印度学,副修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导师瓦尔特施密特(E。WALDSCHMIDT)教授,是当时世界知名的梵文和佛教文献专家。1941 年,季羡林获哲学博士学位。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火正炽,交通断绝,回国已不可能。于是,他只身滞留,一面在校担任汉语教师,一面进行对吐火罗语、吠陀语和佛教混合梵语的研究工作,写成了好几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在此期间,与国内的邮政亦已断绝,他无限怀念祖国、怀念家庭,以至导致失眠成疾。然而,留德十年中,季羡林在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奠定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权威地位,至今他的一些论文仍作为重要文献被人引用。直到战争结束以后,他才经过辗转长途跋涉于1946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时年35岁。

从这时候起,他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担任新创建的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执教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在教学与科研中,他总是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终于在广阔学术领域内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他曾任北大副校长五年、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还被推选为许多全国性学术研究会的会长,包括东方文化研究会、亚非学会、外国文学学会、敦煌吐鲁番学会、民族文字学会、语言学会,还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与此同时,他还是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语词典》顾问,冰岛“吐火罗语与印欧语系研究”顾问。1992年,印度研究梵文的最高学府瓦拉纳西大学授予他“最高荣誉褒扬奖状”。

一个农民的儿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竟成为中国的“学界泰斗”,其奥秘何在?每当遇到这类问题,季羡林总喜欢给人复述鲁迅先生文章里讲过的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纸卷,层层用纸包裹住。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你说他不对吗?不行,它是完全对的。但是,说了等于没说。我的经验也可以压缩成两个字,就是‘勤奋’。”最足以说明问题的一个事例就是:即使在“文革”中他被惩罚去传达室看门,他也没有浪费一分一秒,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衔那》,长达7卷8册。

如今,季羡林这个名字,连一般中学生都知道,因为他的散文已被选入中学教材。但是,要问季羡林究竟是研究什么学问的?是个什么“家”?却难以作出准确的回答,因为他的研究范围太广泛了。一定要问,他曾经开玩笑说自己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如欲知详,只请翻一翻即将出版的24卷800万字的《季羡林文集》的“卷目”,就会为其涉及领域之广、之杂所叹服。然而,他的主要研究领域还是集中在“中西之间”,也就是对从中国、中亚以及南亚这一辽阔地带古代文化和文化交流的研究。敢于涉足这一学术领域的人不多,因为必须首先具备掌握多种语言的能力,还需要深厚的国学、佛学及中亚历史的功底。季羡林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研究东西方文化的权威,他近年来频频发表发人深思的见解。例如,他说:“从人类全部历史上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从来如此,也决不可能永远如此。”他还进一步指出:“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就将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个论点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人们知道,只有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才有资格提出这样重大的预见,而他只是在言之有据、论之有理的前提下才会作出这样的科学论断。

为祝贺季羡林的85岁寿辰,著名的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她说,她之所以对季教授如此敬爱,不仅是因为他的博学,也不仅是因为他的睿智,更因为他的人格。“他毫不追求权力、财富,或者是被人颂扬。他全身心地献身于他的国家中国和中国人民,还有他的不动摇的忠诚,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榜样。”这短短的几句评语,实际上反映了所有敬重季先生者的共同心声。先生门下弟子何止三千,无不以有此恩师为荣。在他们心目中,恩师不仅教他们如何治学,而且教他们怎样做人。

为了让季羡林身上所有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两年前,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文集《人格的魅力———名人学者谈季羡林》。在这本书里,五十多位诗人、学者、教授、学生、邻居、友人、记者,写下了他们心目中的季羡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出自肺腑之言的文章,着重写的大都是他的为人、他的风格、他的品德。

曾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过的女教授耿引曾,永远忘不了“文革”中季羡林对中国通史的错误陈列所表示的“无言的抗议”,那是1972年,在“革命大批判”声中,中国通史陈列打破一向的王朝体系,不顾历史事实,一改而为“农民起义打头”。为了取得专家的“认可”,特别请了一批有关学者来参与“审查”。当时,季羡林虽已成为“批斗对象”,但鉴于他的学术地位也被请了去,希望以此“礼遇”来换得他的一张“赞成票”。谁知,他除了对中外关系的某些事实错误发表一些意见外,对“农民起义打头”的“革命口号”却有意只字不提,以沉默来表达他对歪曲历史的不满。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过的这一位女教授说,她和她的同事们对季羡林这种坚持真理、不赶潮流、不畏权势的精神敬佩不已。

季羡林的33年老邻居、北大前副校长张学书,对于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生活之俭朴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季先生“住的几间屋子除了书还是书,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这两年才买了两个小沙发。房间一直没有装修,墙壁也好久没有粉刷了。(直到北大百年校庆前夕,由于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来看望季教授发现太不象话,学校才赶忙给装修了那间接待客人的屋子,也仅仅是这一间。———作者)说到吃就更简单了,总是粗茶淡饭。但是,他却把节约下来的钱,设立了“季羡林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并以各种形式捐助了文化教育事业。张学书还注意到,季先生家里虽简陋,但却摆满了各种盆花,主人最喜欢君子兰,窗外还栽种了玫瑰、月季、白玉兰。楼前湖里的一池荷花,也东北大学的教授彭定安,从季羡林优美散文中领略其文章风采,因而“一向私心以先生为师,自许为‘私淑弟子’”。在他心目中,季羡林真正是个散文家。他的文字“都贯串着一种文如其人的平实素朴的风格韵味,有真挚之情,丰厚深沉,委婉细腻,然而却又深蕴浅露。”他认为,先生的散文“像日常言谈那样平易,然而思想情感与评议又是融会中西思想文化的,语言是经过加工锤炼的,而且,总是透着一种深沉不露的幽默感,这是文章的吸引力源泉之一。这也是他对人间世事、人情世态参透彻悟后产生的一种思想的曲折而自然的表露。”

但是,季羡林绝不是一个不辨是非的好好先生,他对一切恶人恶事从不姑息迁就,有时甚至甘愿冒生命危险与恶势力斗争。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他的表现充分地说明了他性格中嫉恶如仇的一面。运动初期,他仅仅是被认列为“反动学术权威”,受批判,靠边站,本可以过一阵子逍遥日子。但是,当北大的“造反派”以“红色恐怖”统治学校,抄家、打人、骂人、脖子上挂大木牌子、头上戴高帽子,任意侮辱人,甚至用武器杀人。面对这样残酷的事实,季羡林再也沉不住气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自己跳出来”反对这种倒行逆施。结果,可想而知,他自己也被关进了“牛棚”,受尽了侮辱和迫害。尽管如此,他并不后悔当年由于“自己跳出来”而引来这场灾难。相反他认为能被关进牛棚目睹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种种丑恶现象,是他“三生有幸”。他有意识地注意观察、思考,并且尽可能把它记下来,记在脑子里或者白纸上。近年来,他吃惊地发现,“文革”过去才二十年,人们已经快要把它遗忘了!同今天的青年谈“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他们往往瞪大了眼睛,怀疑你是在讲“天方夜谭”。这样下去,新的一代没有思想准备,在气候适宜的时候,如果有人发疯,历史以新的形式重演,不是不可能的。为此,他忧心忡忡。

发人深思的是,季羡林最新出版的一本书,并非学术著作,而是他的《牛棚杂记》。这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实地对“文革”所作的记录,自始至终句句都是真话。字里行间,激情喷发,但不是为了泄愤,而是希望读者通过回顾真实的往事从中真正吸取教训。在书的扉页上,他用秀丽的小楷书写下了他满怀深情的《祝词》: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吧。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在庆祝北大校庆一百周年时,季羡林在《北大与北大人》一文中,更充分而深情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这种赤诚:

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认为这真正才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唯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我将来变成了灰,我的每一个灰粒也都会是爱国的。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同类推荐
  • 论语:玩诵本

    论语:玩诵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子(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全书20篇,约15000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篇名取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而定。全书经过后世儒者的编订整理,在东汉末年定型。
  • 读懂孔子

    读懂孔子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春秋末年,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新旧制度交替。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仁”的思想。其核心是关于人性、人道、人生价值等问题探讨,从而建立起人学的思想体系。孔子注重教育,堪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至今还体现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本书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广大朋友解读中国的历史文化,介绍孔子的著作及其思想学说。
  •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本书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详尽的评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进路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是一本讲述曾国藩修身立志生存哲学的书籍,共收录了曾国藩文集、书信、日记中近800条修身语录,逐条进行翻译和简析,并作了注释。《曾国藩修身经》共分十章编辑,每章又分若干节,分别讲述了修身的要旨、修身的前提及修身的应用等。各章之首用较详细的提示,帮助读者了解全章精髓,各章之后均附有曾国藩的修身故事,以印证修身之理念,并以“独处心语”进行引申,启发读者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实践。
  • 新儒家如何面对现代化

    新儒家如何面对现代化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视角,探讨现代新儒家的现代观,审视并展现新儒家面对现代化潮流的种种思索与探求。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现代观,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价值导向。此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观也成为本书的一个参照;本书还全面反思了儒家的一些可与“现代性”关联起来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热门推荐
  • 修真之界唯我独尊

    修真之界唯我独尊

    富二代身怀修真体脉——神龙血脉,父亲惨死,管家告诉他,他并不是老爷亲生子,遭受打击求死无意吞吃上古四大尊者本命丹源,真气相互克制融合,奇缘玄学门主收为弟子,修成变异之体,不老不死,成为世界巅峰,成为万花所爱,各种惊险之旅,各种暧昧生活,各种妖魔鬼怪……玄学之界唯我独尊。
  • 无良校草PK温柔校霸

    无良校草PK温柔校霸

    两个绝世校草,俊美无比,一个无良,一个温柔……谁,是她命中的王子?
  • 对向的爱恋

    对向的爱恋

    住的前后楼,窗户是对着的,一个是六楼,一个是二楼,因为误会相识了……
  • 少年亦是梦

    少年亦是梦

    伊然与莫凡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日子就这样平凡的过着,谁知灾难从天而降。伊然因双重打击从此陷入绝望,也就是从那时起莫凡充当起了骑士的角色守护着她,却没曾想过童话往往的结局是一位白马王子走进了公主的心,骑士只是一个可笑的配角。如果王子可以做到他那样守护他的公主,他愿意放手离开,成全他们,委屈自己,只愿公主过得幸福……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英雄联盟纵横大荒

    英雄联盟纵横大荒

    一代游戏天才穿越血腥大荒,拥有着英雄联盟英雄系统的他,是否能够在大荒中生存?他又如何与那些古老血脉,猛禽异兽对抗?凌尘:“就算是在这新的世界,我也要再次登上巅峰!”
  • 一曲微茫半世倾城

    一曲微茫半世倾城

    明明是青梅竹马,却偏偏爱而不得:明明是避如蛇蝎,却偏偏阴差阳错……是缘?曲微茫握拳反驳:“我看是孽缘吧!”……然而等一切都尘埃落定才蓦然发现,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被提前策划好的一场骗局罢了……
  • 正视青春期的危机(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正视青春期的危机(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史诗之宠

    史诗之宠

    凌云意外获得宠物升级系统。低调沉闷的生活却并未发生太大变化。直到那次职工篮球决赛时,凌云用宠物异能作弊赢得比赛,却被另一名宠物宿主发现端倪……凌云平静的生活逐渐掀起了骇然大波……——————书友群:108413956。喜欢的朋友可以进群,一起探讨一下情节的发展。
  • 三国之我欲成王

    三国之我欲成王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乱世,身无分文的他将何去何从,是选择默默无闻的劳作,还是坚持心中梦想,为自己拼出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