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译文”
请你想想看:你在没出生之前又有什么形体相貌呢?你再想一想,你死了以后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人既然无法测知生前的往事,又无法预卜死后的未来,而生命又是那么短促,一想到这些不免万念俱灰。不过生命虽然短促,精神却是永恒的,只要能保持纯真本性,自然能超脱物外遨游于天地之间。
“解说”
中国文化中对于人的生死有两种态度,孔子认为,人应该安于现世的工作,要先把日子过好,把事情办好,人连现世的事情尚且没有做好,哪里有什么资格去谈死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不过也有另外一种传统存在,可以叫做“向死而生。”这种看法认为人首先要认真考虑生死问题,想一想生前什么样,再想一想死后又是什么样。这样一考虑的确不得了,把生死都看破了,“万念灰冷”,既然生不足喜,死不足忧,那就寻找一不同于生死的相对永恒的东西,这种东西,在佛教那里即“灵魂”,可随生死轮回,永世流转,在道教那里即“寂然本性,可超然物外,游于象先”,从而摆脱世俗的纠缠。
“例解”
生死如昼夜
《庄子·至乐》中讲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故事说:
支离叔和滑介叔,一同到寂寞幽暗的山上去游览,这里是昆山上的一块地方,圣明的黄帝不管不问的处所。不多一会儿,滑介叔左臂上长了一棵柳(瘤),他惊慌失措,显得非常难看。
支离叔说:“没您厌恶它吗?”
滑介叔说:“没有。我为什么厌恶?生命,是一种假借,假借来的那个东西不断生长,实则是些土和污垢。死和生就象夜和昼。况且我和您来观看变化而变化轮到了我,我为什么厌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