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西汉初年,韩信、张良助刘邦夺得天下,张良功成身退,得以善终;韩信在功成名就时未及时隐退,后来被吕后以“谋反”之名所杀。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当一件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顶峰的时候,往往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时候,人就应该调整心态,接受失败,而不应该强求成功。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权利之争,也适用于当代的商界竞争。
2000年,有一个人曾发现IP拨号器这个新兴的事物能够为自己带来商机,因为当时整台机器的成本只有50多元钱,但是由于是新兴事物,市场价水涨船高,可以卖出1000多元的高价。这个人看到机会后立刻行动,花费数万元买来生产调试设备,并招聘了一批技术人员日夜兼程地设计生产,产品一推向市场,自然很受欢迎,他也大赚了一笔。
然而,赚到钱之后,这个人并没有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卖掉了设备,解散了员工,然后手握资金寻找下一个机会。因为他清楚由于IP拨号器利润极高,其他竞争对手很快就会纷纷涉足这个领域,自己所占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并且自己虽然有钱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仍然远不及那些实力雄厚的生产商,一旦他们介入,自己必然会失去市场,一败涂地。与其等待被别人击败,不如自己主动退出,寻找新的商机。
在20世纪90年代,沈阳飞龙可谓是家喻户晓,因为正是这家公司策划了今天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广告大战,在一系列的“广告歼灭战”中,沈阳飞龙赚取了巨额利润,但是公司的领导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继续停留在这个行业中。没过多久,在沈阳飞龙暴利和销售红火的刺激下,全国一下子冒出了2.8万种保健品,鳖精、鱼油泛滥成灾,在这种保健品市场群雄并起的恶性竞争中,沈阳飞龙逐渐销声匿迹。
有的时候,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只有那些能够顺应自然规律的企业,才能够腾出精力,在其他领域再创佳绩。
居安思危,先想失败会怎么样
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形容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因为成功的效果是100%还是50%,差别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个小漏洞不及早修补,可能带给企业极大的损害。所以当一个项目发生亏损问题时,即使所涉金额不大,我也会和有关部门商量来解决问题,所付出的时间和以倍数计的精神都是远远超乎想象的。——李嘉诚
老话说:“防患于未然。”多思虑一些并不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很多时候,考虑周全一点儿,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商海沉浮,更得小心谨慎,不然一个不小心,就会损失巨大。
李嘉诚始终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他曾说过:“一只机械手表,只要其中一个齿轮有一点儿毛病,这个表就会停顿。一家公司也是,一个机构只要有一个弱点,就可能失败。了解细节,经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
当李嘉诚凭着自己的睿智开了塑胶花的先河后,一夜间,香港便冒出许多家塑胶花工厂,李嘉诚由开始的一枝独秀,变成不得不和他人分割天下。
在长江塑胶厂发展的过程中,李嘉诚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按照眼前塑胶花的发展态势,长江塑胶厂很难一直领先。落后就等于利润的降低甚至不保。经过冷静的思考,李嘉诚决定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效益。扩大规模,意味着得增添设备、改进工作条件,但是,扩大规模、增加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尚不算强的个体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看来,这个路子走不通。
李嘉诚又开始思索新的办法,他想,有没有一种既可以提高效率而又不用大幅度增加规模的办法呢?他去意大利考察市场,研究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现欧洲的企业管理模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保障不小。李嘉诚感兴趣的西方管理模式就是股份制,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融资,又不用承担无限责任,这对于像长江实业这样缺少资金的企业非常有利。
这时,李嘉诚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改组企业组织结构。为此,他准备分两步走:首先是寻找合伙人组建有限公司;其次,申请上市,引导企业成为公众性的股份有限公司。
这时的李嘉诚对现代管理和资本运营有了初步的概念,这为他后来在股市中大展宏图做了有效准备。
1957年,长江塑胶厂正式改名为长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李嘉诚兼职董事长和经理,完成了他改组企业的第一步。长江公司的长发也开始分开运营,一处生产塑胶花,一处生产塑胶玩具。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开始在长江公司的管理中见出效益。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位危机感很强的人,在他的企业经营中,经常会设想企业可能出现的种种危机。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又该如何应对,他会经过周密的思考去找寻最好的解决方法。每天早上阅读当天的全球新闻列表是李嘉诚的习惯,这有助于他能够敏锐地把握全球经济动态,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李嘉诚在1950年创业,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受过无数波折与困难,但他与他的企业都未曾倒下。李嘉诚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时至今日,他所取得的成就十分辉煌。李嘉诚做的生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香港,而是遍布全世界。在李嘉诚看来,他能够将生意做得这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总是未雨绸缪,在未成功之前,先考虑失败,从而使他稳步走向成功的道路。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危险?是在处处险象环生,前有悬崖后无退路时,还是在四周处处鸟语花香,非常惬意时?答案当然是后者。比尔·盖茨就曾屡次告诫他的员工,要时刻怀有“距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危机感。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也曾说过:“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
当华为在2000年以年销售额高达220亿元而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别人看到的是它辉煌的成绩,但是在任正非的眼中,却只看到失败和危机。他曾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只有危机感,也许正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由此可见,防微杜渐历来是一个企业家获取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总能在危机来临之前规避风险,避免损失,并能借此有更好的发展。安于享受只会使自己的财富缩水,而居安思危则会将可能的危险扼杀在襁褓之中。
在草原上,一匹狼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这时另一只奔跑的狼从它身边经过,并对它说:“狮子快来了,听说它跑得很快,你怎么还不起来锻炼自己的奔跑速度。”
躺着的狼懒洋洋地说:“狮子和咱们是同盟,又不会伤害咱们,你着什么急?跑你的去吧,我要睡觉了。”
后来,狮子果然来了,尽管它是狼群的同盟,不会伤害它们,但是由于它的出现,草原上的羚羊为了逃命,奔跑的速度逐渐变快,而懒散的狼由于追不上羚羊,不久就饿死了。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避免自己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唯有随时具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从商几十年的李嘉诚,在眼花缭乱、险象环生的商业大战中屡屡获胜,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时也能够全身而退,正是因为他总是会对失败做出预测,事事都想到了极致。任何一个商家,想要生存、发展、取胜,首先要对形势做出精准的判断,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一个出色的生意人,总是能够在顺境中窥见不良因素,及时将这些因素扼杀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