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团队的默契配合是很重要的,而且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会发现,董逸凯看似对工作负责,实际上却在工作中埋下了很多的隐患:他不应该在动手后花好多时间去修改,而应该想好了再动手,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容不得你总是返工。又或者,当你纠结于如何修改的时候,你的老板已经看不下去,替你做决定了。
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么这将是一个无比危险的信号,它意味着你最看重的“完美”,恰好是老板最不需要的“多余”。
过度小心造成无成效
工作中刻意追求避免失误,不求进展,在老板眼中,是一种人力上的消耗。
王滨涛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在进出口贸易公司拟写投标书。这份工作的内容很丰富:要跟不同厂商打交道,用英文与外商沟通,还要学会给商品定价……他觉得可以从这份工作中学到很多东西,于是干活非常卖力,加班也毫无怨言,他的投标书里每一个词都会推敲得很精确。
但一年多以后,在公司业绩不好、需要裁员的时候,王滨涛成了第一批被裁的员工,他对公司的这一决定非常不理解,自己那么努力地工作,为什么没有得到认可?为什么自己会被裁掉呢?
刚被“炒”时,他想不通。后来他找到同事叙旧,才知道领导对他一直不满意,说他办事效率太低了,除了低头蛮干,从来不抬头想一想正确的方法,导致事情做得又慢,成功率又低。他做的标书中标率不高,往往是因为找不到更物美价廉的厂商,对商品的定价也过高。
可怕的是,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问题,反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每个细节都没有失误,付出的劳动非常多,已经做得很尽力了。
把自己的需求凌驾于老板的需求之上,用自己完美主义的毛病来折磨老板,当然会被老板排斥。
法国一家汽车制造公司的老板,在对众多应聘者进行面试时,只问了一个问题:以往的工作中你犯过多少次错误?最后,他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一个犯过多次错误的“倒霉蛋”,理由很简单:“我不要20年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我需要的人才,是他犯过无数次错误,但每次都能及时吸取教训,立即改正。”
老板注重职员在过去工作中犯错误的经历,不但会优先录用那些曾经有过犯错经历的新人,而且,还经常鼓励员工不要怕犯错误,要多做事。甚至还有一些老板,提出了更为决绝的用人原则:如果经营管理人员在一年内不犯“合理的错误”,就卷铺盖走人。
这些案例中的潜台词就是:你要多思考,你可以犯错,但你要把追求成效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不犯错误放在第一位。
向老员工学习做事的细节
他们不说“我以为”
很多年轻人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和一些老员工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是收入和其他待遇要比老员工低。
有的老板也许就会这样解释,公司提高对老员工的待遇,是感谢老员工多年来对公司的付出。
其实,这样的说法未必经得起推敲。公司是追求利润的地方,试想一个老员工如果不能够创造价值,只是靠工作时间久就多拿工资,公司的成本无故增加,怎么可能还有这样的待遇?并且如果老员工不能跟随公司发展的步伐,别说待遇上能有提高了,连续签合同都未必行得通。那老员工为什么在老板眼中更有价值呢?
我们从行为细节上来看,老员工懂的“规矩”比新员工多,例如,他们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这件事应该没问题吧”“就这样不错了”“应该可以完成”……
这种对一个事态产生的不确定的推测,往往是年轻人为了避免更多的麻烦产生的想当然,而忽视了一件工作真正实施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困难。老员工则不同,他们不会说这样的话,这是他们经验的体现,更是他们考虑周到的表现。
小威是刚入职不久的员工,他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态度非常积极,但是工作一个多月后,小威产生了一些不满,他不明白为什么分配工作的时候,自己总分到一些跑腿的活,而一些老员工就可以得到一些做报告的轻松工作。
终于有一次,因为老员工被外派出差,老板在周五让小威做一份本地市场同类产品销售情况的报告,周一就要过目。
小威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内心很兴奋,但是周五下班时他并没有做好,于是他打算用周六、周日两天的时间好好做一份报告出来。
可是到了周六,他就傻眼了——当初没有仔细询问报告的用途,但他又不敢给领导打电话。
他只能推测老板大概是周一要随意看一下,作个参考。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思路,上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再依据老板的“喜好”做了些修改,周一上班交了上去。
老板一看报告就发飙了,原来,他需要的报告中既要有竞争对手的真实数据,又要有对本公司产品销售情况的分析,而小威上交的报告中却没有这些。
老板说:“小威,你这份报告做得太偷懒了。”
小威赶紧说:“我没有偷懒。”然后又接着说,“我以为您只是要随便看看……”
“你以为?你怎么不问我?不要总是‘我以为’,有不明白的就问,更不要自己想当然地做!”
老板不耐烦地打断了小威的辩解。事后,小威越想越觉得无辜,甚至觉得老板的管理方式有问题。
事实上,小威的辩解的确没有意义,对于老板来说,“我以为……”是职场“幼稚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多新人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工作多年的人,大部分都会知道这是一件重要的事,他们一定会在周末前就确认所有的细节,而不会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自己“想当然”。
他们懂得利用“老的本分”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小老鼠刚刚出世不久,老鼠妈妈问小老鼠:“你现在能看见东西吗?”小老鼠说:“能。”老鼠妈妈说:“那你能看到那块红薯吗?”小老鼠说:“可以。”老鼠妈妈说:“那是一块石头,这说明你不但还看不见东西,你连嗅觉都还没有。”
有些公司的新人看待老员工,会觉得对方是没有太突出的能力,才总在一家公司打工,其实他们还不懂得“老”是积累,经验更是无形的财富。
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一种稀缺资源。而经验与熟悉的环境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样一件事情,你去办未必能成,一个老员工去办就有可能成功。为什么做同样的工作,收入却不同?因为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员工可能更有应对问题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并不是来自于急中生智,而是来自于经验。
有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车间、一座座厂房迅速建成并投入使用。可是有一年,公司的一台电机出了毛病,整条生产线都无法正常运转了,怎么办?
有人提议去请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帮忙,大家一听有理,便急忙派人把斯坦门茨请来。斯坦门茨仔细检查了电机,然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画了一条线,对工作人员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
后来,大家按照他的说法去操作,果然解决了问题!
福特公司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说:“需要10000美元。”
福特公司感到很震惊,1条线,10000美元,这简直是天价!
斯坦门茨表示: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
福特公司只能付款。
还有一个有名的人物,是印度导演塔森,以品位绝佳及身价昂贵而著称,他曾经这样谈自己开出的价位:“你出了一个价钱,不是只买到我的导演能力以及来替你工作的这段时间,而是买到我过去所有生活精华的结晶——我喝过的每一口酒、品过的每一杯咖啡、吃过的每一餐美食、看过的每一本书、坐过的每一把椅子、谈过的每一次恋爱、眼里看到过的美丽女子和风景、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你买的是我全部生命的精华,并将其化成为30秒的广告,怎么会不贵?”
所以,一个人的价值,不仅由此刻决定,更多的是由他过往经历的事情来决定。老板的钱不会白发给老员工,年轻人要学会多找自己的不足,沉淀自己。
他们精通做事的延展性
一家公司里有两家快递在竞争。快递单和快递袋都放在公司前台,有需要的人自取,愿意拿哪份都可以。从服务质量上来说,两家水平相同。所以,大家都是随机自取。
此时,一家快递公司的老业务员看了一下形势,就挨个给大家奉上快递单,没有一个员工拒绝接受,因为大家都觉得要用快递单的时候还要去前台领取很麻烦,于是老业务员发的快递单就是大家统一使用的快递单,当然快递业务也自然而然地被这个老业务员给“垄断”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延长思考和做事的尺度,会让你的工作有大大的不同。
一个老员工就常常能看到做事的延展性,而年轻的员工就不容易看到。
小王刚工作了一年,感觉自己的工作以服务为主,平淡无奇,于是想换一份有激情的工作。可是她的父亲得知她的想法后,首先表示不同意。父亲的观点是,如果这一份工作做不好,因为感觉无趣离开,那么下一份工作还是会染上这种习惯。父亲让她去观察同样一份工作,其他人是怎么做的。
果然,她发现同样是接待重要客户,老张的做法就与她不同,老张不会给客户倒白开水,有的人他会准备茶,有的人会准备咖啡。就这一点,显然做得比自己好。
有了这种观察力之后,小王发现工作中可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安排订餐,哪些菜是大家吃腻的,哪些菜是老板常吃不厌的,哪些菜是慢性病患者要忌口的,哪些同事是吃不得辣的……注意这些细节就能把订餐的工作做得更好。
投入工作热情的小王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赞许。
这也意味着,一份工作,随意做做很容易,但要像一个老手一样,把它做得很出色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