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7600000014

第14章 百时屯(1)

上黄水子

一九三六年七月,百时屯人都听见怪怪的声音。水到跟前才知道,黄水来了,把老百姓吓得不知咋好。

传说,海子门那儿的水立着,一人多高,有个白长虫在水里来回摆头,水不进屯子。百臣家爹扛着铁锨从那儿过,他用铁锨把长虫一砍两半,水哗啦一声进屯子了。

听娘说,那回上黄水子,平地里四五尺,洼地里七八尺,家家都进水。好在俺家连牛屋底下都是九层砖的,房子没咋的。穷人家的房子多数是土房,也有五层砖、七层砖的,泡倒了很多。

屋里外头都是黄水,天上大雨下起来不停。继平媳妇要生了,继平怕房子倒了,砸死媳妇孩子,他拉着媳妇进了庙。百时屯的庙地基高,是砖瓦房。

眼看着黄水跟庙台子齐平,要进庙。最后还没进庙,水就下去了。

继平媳妇在庙里生了闺女,给孩子起名庙生,继平说:“一个小闺女,叫庙生太不好听了。要是小小子,叫这个名还行。”又给改名叫爱莲。

黄水子退了,百时屯人都埋怨百臣爹,说那条白蛇是白玉奶奶显灵,不叫黄水进百时屯,百臣爹不该用铁锨砍那条长虫。百臣爹是个老实人,老实巴交种地,没惹过事。大家都埋怨他,他没法在百时屯待,领着老婆孩子逃荒走了。

黄水子退了,到处都有鱼。听说,海子壕里全是鱼了,有一条大鱼丈把多长,半尺长、一尺长的鱼有的是。百时屯的人看见大鱼,谁都不敢动,说那是神鱼。有个外庄人看见了,快跑回家,他赶着牛车,拉了几个人过来。他们把这条大鱼打上来,很多鱼吓跑了,他们用网又打了两布袋小鱼。

他跟百时屯人说,这条大鱼叫火头鱼,火头鱼是孝鱼。大鱼下了子,眼就瞎了。它的子子孙孙都跟在它嘴边,叫它吃。吃上一个月,大鱼的眼就好了。

四个人把这条鱼用绳子拴上,穿上杠子,抬上牛车。鱼头搁在车外头,鱼尾巴还拖拉在地上呢。他们是曹楼的,拉了满满一车鱼回家了。

家里有高地的,水退了都去高地种小麦。有户人家,老爹带着十二岁的闺女种地,闺女看见有个水坑,水不多,鱼很多。她下到水里,捞出一个摔死一个,整出来一大堆鱼,没法拿走。她把裤子脱下来,把裹脚布抖搂开,用裹脚布把裤腿扎上,拣大鱼装了满满一裤子。

这么大闺女了,没裤子没法进庄,叫爹把大夹袄脱下来,她穿上。

她婶子吃完小妮儿抓的鱼,走到哪儿说到哪儿:“这么大闺女了,光着腚抓鱼,光着腚回家。”

还有户人家套上牛,拉着拖车去种麦子。拖车经过的地方,路上有个黑亮的东西。他们停下拖车回头找,用铁锨扒拉出来一条三尺多长的死鱼,闻着没坏味,装到别人的拖车上拉回家。

鱼多,百时屯人吃鱼吃得够够的,连鸡都不吃鱼了。

那年秋天,百时屯啥都没收,很多人出去逃荒要饭。有的黄水一下去就走了,有的种完麦子走,也有过了年走的,都一家一家的。有的孩子小,用挑子挑着;有的老人年纪大走不动道,得坐木轱辘车上。

地多的没走,收一年粮食,两年吃不完。孩子太小、老人太老的人家,逃荒逃不了,结粮食吃。实在没办法的,卖地换粮食吃。

俺记事以后,百时屯没上过黄水子。

公公说:“塔没二齐的时候黄河决口,杨树梢上挂水草,淹得啥都不剩了。”

俺问:“啥叫‘塔没二齐’?”

公公说:“那时候,咱巨野县的永丰塔都没两层了,大家就说‘塔没二齐’。”

听公公说,大概六百年前黄河决口,巨野县的人都淹死了。黄水下去,地上就厚厚一层土,一眼看不见边。那时候,人少地多,朝廷叫各地方往山东迁民,哪家都不愿意去。

山西的地方官要迁民,先放出风来:“哪里人都要,就是不要洪洞县老鸹窝的人,那儿的人不行。”

老百姓一听,都逃到老鸹窝。

听说老鸹窝的人差不多了,地方官下令:“哪里的人都不要,就要老鸹窝的人。”

他们把老鸹窝的人强制迁来,在山东安家种地。

公公说,他的老祖先就是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的人。

俺姜家的老祖先叫姜真,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他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村迁来,在巨野县西姜庄下户,可能就是“塔没二齐”的时候过来的。

现在的西姜庄有个姜家家庙,一九九八年建的,附近姓姜的都捐了钱。家庙大门口有对联,一听就是有学问的人编的:

由湖北迁山东祖选基地

枕昆明登沧海人旺财兴

横批是:传衍后世。

家庙平常不开,过年的时候,很多姜家人来家庙磕头。初一那天,光炮仗皮,就满满两簸箕。

巨野有河,叫洙水河。新中国成立以后,百时屯出民工挖河,在河底挖出很多东西来,有粗瓷饭碗、老茶壶,还挖出松树墩子。饭碗和茶壶都放在生产队,大家用。他们说,这都是“塔没二齐”的时候留下的。

时家场里

百时屯的场一家挨一家,都没院子。谁家的场多大,都有记号,地底下埋着石头,露出一块。那时候轧出粮食来,都用木锨扬,没风不行,地方小了也不行。老姜家的场在东北角,老庞家的在东南角,老时家人多场也大,在屯子中间。

百时屯来了唱戏的、耍把戏的,都到时家场里。听说来过耍狗熊的、耍猴子的、小狗钻圈的、上刀山的、拉洋片的、唱两根弦的,俺家管教严,没看过。屯子里只要锣鼓一响,时家场里就来很多人。

刚记事的时候,大嫂领俺看过皮影戏,俺那里叫“提线子人”。吃完黑天饭,月亮很亮,嫂子小脚,俺三四岁,她扯着俺的手,走了半里地。

场里看戏的人很多,俺走到,人家正演着哩。开始,嫂子抱着俺,从人缝里也能看见。俺看见一张大白布,两个小人拿着刀,在上面一蹿一蹦地打架,很热闹。

嫂子抱俺看了一会儿,累了,把俺放在地上,俺啥也看不见,那么多人,谁也比俺高。后来俺往里挤了挤,看见有个长板凳,没人坐,不知谁家的。可能占地方早,去晚了,挤不到里边。坐下看不见,嫂子让俺站凳子上。站凳子上能看见了,看一会儿,俺困了,要回家,嫂子就领俺回家了。

俺老家那里,正月初五、十四、二十三有说道,大闺女、小媳妇都不干活儿,一年到头,总算歇两天。

一九五二年正月初五,时家的场里锣鼓响,百时屯的闲人都过去看。那年俺虚岁十六,跟两个嫂子去了。俩嫂都是小脚,俺扛着一个长板凳,放到前面。听说,这个戏班子是唱花鼓丁香①的,俺没听过。小时候听戏,俺最爱看小媳妇出来,长得好看,穿的衣裳好看,嗓子也好听。

坐了一会儿,开戏了。唱戏的两个人穿着古装衣裳,一个男角,一个女角,还有敲锣打鼓的、拉弦子的、拿着锣打场子要钱的,一共七个人。这个唱女角的,一看就是个男人,大高个子,脸很黑,抹一层粉也没盖上,就像驴粪蛋子下了霜,两只黑手也粗拉拉的。他唱得好,一开腔嗓子可细了,如果光听他的唱,那就是个小媳妇。

那天唱的是《兰瑞莲打水》。听完戏,俺就回家了。看见三哥,俺问:“你咋没去听戏呀?”

三哥说:“俺去那儿一看就回来了。你看那个男人打扮成个女的,难看死了。你知道那叫啥戏吧?”

俺说:“不知道。”

三哥说:“那叫三不要脸的戏。唱戏的不要脸,请戏班子的不要脸,看戏的也不要脸。要脸面的,谁请那么难看的戏?要脸面的,谁看那么难看的戏?”

①花鼓丁香:一种民间小戏。

一九五五年秋天,俺回娘家。刚进西门就听见锣鼓声,走到时家场里一看,里三层外三层的都是人。俺也挤到里边看看。挤到里边,俺没看出来玩的啥把戏,就看见一个人手里拿着木棍子,旁边还有一个破木箱子,没底没盖,放在光溜溜的地上。

旁边的人敲敲锣,打打鼓,那个人先把空木箱子拿起来,叫大家看。看完,他把箱子扣到地上。

旁边的人敲敲锣,打打鼓,他用棍子敲敲木箱子,从箱子里拿出一样东西来。

旁边的人敲敲锣,打打鼓,他再敲敲木箱子,从箱子里又拿出一样东西来。

一遍又一遍。他拿出来的东西有衣服、帽子、鞋、围脖,有针线筐子,还有俺家的驴套。

那个人喊:“小朋友,谁想去北京见毛主席?”

有个小孩说:“俺去。”

那个人把孩子的眼用黑带子捂上,放到箱子里。旁边的人敲敲锣,打打鼓,他敲两下木箱子,拿起箱子再叫大家看,孩子没了。地是平地,孩子哪儿去了?谁也没看见。

那个人又喊:“刚才那个小朋友,现在到北京了。还有谁想见毛主席?”

有个小孩说:“俺去。”

还是把孩子的眼用黑带子捂上,放到箱子里。旁边的人敲敲锣,打打鼓,他拿起那个箱子叫大家看,这孩子又没了。

玩了一会儿,旁边的人敲敲锣,打打鼓,那个人用棍子敲两下木箱子,一个孩子从箱子里站起来,是第一个想见毛主席的孩子。

那个人解开孩子眼睛上的带子,大家问:“你见到毛主席了吗?”

孩子说:“俺在一个柴火垛边上躺着了。”

旁边的人敲敲锣,打打鼓,一会儿,第二个想见毛主席的孩子也从箱子里站出来。

他们玩够了,又敲锣打鼓,那个人把那些衣服、帽子、鞋、围脖、驴套、针线筐子啥的紧着往箱子里装,装得很快。都装完了,他打开箱子,里边啥都没有了,地还是平地。

这事俺越想越奇怪,问上岁数的本家三哥:“这是啥把戏?”

三哥说:“这叫小搬运。他搬来的那些东西,都得送回去。他要不送回去,就不能再玩,再玩也不灵了。俺听说还有大搬运哩,把牛、马、驴和走路的人都能搬来,光听说,没见过。”

百时屯的井

百时屯有好几眼井,时家、庞家、姜家都有一眼。

从俺家出门往左一拐,就是姜家那眼井。井上没有辘轳,俺家买了一条井绳放在井台上,谁要去打水,就用这条井绳。井绳是用树皮拧的,很粗,一头有个结实的木钩子。

那时候,挑水用的都是木桶。用井绳钩子钩着木桶的横梁,摇几下,打斜下去,灌进半桶水,提起来再一墩,桶就满了。站在井边,用两只手捯①着往上拔,木桶死沉,得费很大劲。离井远的,挑一挑水,半道得歇一次两次的。

男人不在家,或者病了、懒了,女人就挑水。女人都小脚,力气也小,挑水用瓦罐,瓦罐碰到井边就碎,总得加小心。

吃这井水的人多,都说这井水好吃。春天旱得狠了,井深了,水浅了,打出一桶水来很累。天旱,木头干,木桶漏水,一桶水到家,漏得还剩大半桶。到了家,还漏,漏得厨房地成稀泥了。

有人说,井王爷最公平,不管穷的、富的、丑的、俊的,只要来打水,都给你。

①捯:双手交替着把绳子往回拉。

这眼井也不知道用多少辈子了。井壁是圆的,用砖砌的。井口是方的,往回收了一点儿,砌了四块石头。年头多了,石头溜光溜光的,不小心很容易掉到井里。

有一年春天,天旱,井水很浅。姜来滨眼睛不好,不能打水,都是媳妇挑水吃。媳妇去打水,掉进井里,没淹着。有人把井绳放到井里,来滨媳妇抓着井绳,就把她拽上来了。

在老姜家,来滨媳妇是最不干净的一个人。她掉下去以后,来这眼井打水的人少了。很多人到前街挑水,挑一挑水歇三回,才能挑到家。来这井打水的,挑回去都给牲口喝,谁也不喝来滨媳妇的洗澡水。

在前街挑了半个月水,大家一商量,还是淘井吧。把井里的水全淘出来,稀泥全挖出来,再升上来的水就干净了。淘了井,都不到前街挑水了。

到了秋天,枣树上的枣红了。继卜家的枣树伸到墙外边,底下就是那眼井。郭保申的二孙子二牛用青秫秸够枣,不小心掉进井里。俺在井台上洗衣裳,眼看着他掉进井里,把俺吓坏了。正是割豆子的时候,都下地干活儿了,找人也找不着。

俺往庙台子跑,看看那里有没有人。没跑到庙台子,看见士太哥,他挑着两个送水的瓦罐回来。俺吓得不会说话了,喊了一声:“大哥,掉井里了。”

士太哥明白了,急忙往井边跑。俺以为这么长时间没人救,郭二牛准淹死了。跑到井边往下一看,他扒着井壁的砖缝,露着头。那年郭二牛十一岁,这个年纪的男孩都会游泳。士太哥放下井绳,把郭二牛拽上来了。

正是秋收的时候,郭二牛的洗澡水大家都喝了,没人计较。

离这眼井四五十米远,有个大坑。大坑干了,井里的水就少了;大坑干了,屯子里的人就都去坑里挖黑泥,晒干了当肥,送到地里,庄稼长得好。这大坑越挖越深,有的时候挖出泥鳅来。

到了秋天,雨多了,坑满了,井里的水也多了,差两三尺就满了。

百时屯的庙

百时屯有庙。

前庙是两间砖瓦房,里面都是泥像。对门坐着的是佛爷,东边有周仓、关平,周仓瞪着眼、咧着嘴,手里拿着大刀,关平挺文静的样子。剩下的神,俺说不上名来,都是男像。

前庙有个前出厦①,庙里是关公的泥像。天要旱了,百时屯人就把关公的泥像抬出去晒,求雨。有时候,一晒关公就下雨了;有时候,晒两三天也不下雨。

后庙是三间“穿靴戴帽”②的房子,底下是砖,中间是土墙,上面起脊的地方还是砖,房顶是瓦。后庙挂的神像都画在布上,有白玉奶奶,有大送子娘娘、二送子娘娘、三送子娘娘,都是女像。

后庙东边还有三间土平房,爹和二哥都在那儿办过学校。二哥说,他大白天看见四条腿的凳子在屋里来回走。百时屯没人养兔子,学生看见一只小白兔,一帮学生撵,眼看要抓住,没了。来东北后,跟人说起这事,张大叔说,你那里要是没有小白兔,你就在看见小白兔的那块地方往下挖,能挖出银子来;要是当时把那个兔子打死,那就是一个银兔子。

同类推荐
  • 我与贫困生

    我与贫困生

    书中共写了五十九个贫困生,和被资助的贫困生及各家长、同事的来往书信二百三十三封文件。张世贤是个正厅级退休官员,他有优厚的待遇,有不错的居室,有贤惠的妻子,有自强自立的子女,完全可以在家享清福,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而他却恰恰相反,白天,骑上一辆“侯宝林的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挎上一个大提包,里面装上自己写的书、正在读的书、笔记本、一把笔、还有瓜籽、干馍片和药瓶……
  •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爱的毒药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爱的毒药

    这套书阵容强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由100个当代小小说作家一人一册的单行本组成,不愧为一个以“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为宗旨的小小说系统工程。我相信它的出版对于激励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推动小小说创作的进步;对于促进小小说文体的推广和传播,引导小小说作家、作品走向市场;对于丰富广大文学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写作能力;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 人性寓言全集

    人性寓言全集

    触摸真实的人生,解读成功的密码,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人性读本,成就大事者必备的成功指南,在轻松的阅读中,洞悉人性弱点,领悟生存方略,在丰富的哲理中,提升人生境界,赢取成功智慧。本书在独特阐释人性的同时,将可读性、趣味性、思想性、哲理性等融为一炉,让我们在融会贯通之后获得成功的心法!
  • 旗山脚下

    旗山脚下

    本书五十四篇,分《道路篇》《亲水篇》《田园篇》三辑,收入作者专门写路、写水、写田园的系列文章,形象具体地反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抒写了家乡真实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真切的生活体验。
  • 流年况味

    流年况味

    本书为散文作品集,收入了作家今年创作的优秀散文作品,每一篇散文作品都是作者一个新的起点,通过这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积极、健康向上的一种新状态。
热门推荐
  • 夜游百鬼

    夜游百鬼

    苏默林——拥有着人类姓氏,却集黑暗力量于一身的人。传说默林是阿瑟王的参谋,英国史上名列第一的宫廷魔法师,传说她是夜魔与凡间女子所生,法力无边,能召唤精灵和巨龙。然而我们故事里的这个“默林”,召唤的不是什么精灵和巨龙,而是百鬼和死亡……百鬼住的地方,和人类所住的地方,其实空间上是重叠的,只是人类在白天活动,妖怪们则是在晚间出现。这时候会出现许多奇形怪状的妖怪,像是庙会的行列一般,带着狰狞的面孔,走在大路上,人称“百鬼夜行”。亲眼目睹的人会遭受诅咒无缘无故地丧命。传说在盂兰盆节的夜晚,点上一百根蜡烛,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轮流讲鬼故事,讲完一个吹灭一根蜡烛,等吹完第一百根蜡烛时,便会看到夜游的百鬼。
  • 及格的幸福:缘分天定

    及格的幸福:缘分天定

    “是否这样的伤害才是你给我的全部?”“留不下你的心,我也要霸道的留下你的人!”……“幸福如果可以用一百分来算的话,你给我的却只够及格成绩!”“我无法给予你满分的幸福,却依旧要你留在我的身边,因为我给你的是满分的爱!”……“爱情没有对错,而你却强行的加入对错,那么谁对谁错呢?”“为何你的世界变成了黑色,为何我走不进你的世界,到底哪里出了错?”
  • 剑武九荒

    剑武九荒

    为当脚踏乾坤,手握诸天,然为皇者,凌云九霄,醉卧天下,强者林辰重生,掌控吞噬与毁灭之力,修炼天地最强剑道,噬天灭地,一剑逆天!剑斩,毁灭苍穹!掌落,吞噬天地!拳轰,焚尽万物!
  • 九幽太古铜门

    九幽太古铜门

    九幽大陆一场卷入漫天神魔的大战将世界拖进了后法时代,同时也将现世界的懒散天才的灵魂融入到在大战中战死的法师天才体内。两大天才的结合体陈奕涵很快发现了法术的本质就是科学文明的另一种体现,并开启了撩妹狂魔模式,后被莫名卷入神魔的斗争中,还开启了太古铜门,连接上科学发达的地球。两个文明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战争。最终九幽大陆与地球的命运将会如何?身为两大文明子民的陈奕涵又将何去何从?
  • 诺诺和姝姝的两三事儿

    诺诺和姝姝的两三事儿

    真是不知道我造了什么孽,自从在海边捡到了一个男人,我的生活就乱不可堪。什么东西都能碰到,是的你没听错就是东西。(小剧场:?:“姝姝我不是故意的你原谅人家这一次嘛。”姝姝满脸黑线:“你个笨蛋家里就这么一点大你还能摔倒,赶紧给我滚开压死老娘了,,,,,,,(#‵′)靠,你个混蛋手往那摸啊,,,”“姝姝对不起,人家不是故意的。”诺澜一脸得逞的笑。“姝姝你哪里疼人家给你揉揉。”“啊~你个混蛋,,,手别放这里”)(作者有话说:其实我是很纯洁。不是你们想的那样。o(╯□╰)o)风格:搞笑,轻松,带点玄幻。无小三,小四。你值得拥有。本书又名《我的美人鱼老公》
  • 重生——傲世剑尊

    重生——傲世剑尊

    一位大家族的子嗣,在家族灭亡时发现一件绝世宝物的碎片——灭世剑的剑尖。但后因被人发现而来斩杀他拿下宝物。而在最后的时刻,他用灭世剑发出最为强大的一招后陨落。但却在意外中,使自己重生,开始了他的逆天之路。
  • 甜心宠:公主你别跑

    甜心宠:公主你别跑

    她,贵为皇室女伯爵(公主),却偏偏要来中国。智商超高,绝世容颜的她会引起怎样的轰动呢?他,冷是他的代言词,俊是他的名片。两人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敬请期待。
  • 人格撼裂之纹身女孩

    人格撼裂之纹身女孩

    北京,纹身女孩Gal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与男主人公蓝相遇后,展开了一场温馨浪漫又黑暗惊悚的爱情。然而当蓝深深爱上Gal时,却发现自己身边的女人,竟只是一个偷窃了别人身体的人格而已,而身体的主人正是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幸存者——林夕。八年前,遭遇地震的林夕患上了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俗称精神分裂。之后便有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甚至不同性别的人,以独立人格的方式住进了她的身体里,接着侵占她的身体,时间和记忆,而Gal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得知了真相,蓝却无法割舍对Gal的爱。面对眼前两个女人惊悚、毫无征兆的人格转换,蓝不断徘徊,挣扎,试图在濒临失衡的爱情里寻找一个出口......
  • 腹黑竹马:小青梅跟我走

    腹黑竹马:小青梅跟我走

    回国后她与他第一次见面时,他腹黑狡诈,差点被他捉弄了;原本她想回她的小窝过过猪的生活,结果他威胁她与他住在一起;没有办法呀,她只好认命;不是说好的高冷校草吗,这个笑容狡黠,对她腹黑到底的男神是谁!!!不过好在他只容他自己欺负她,其他人只要伤她一分一毫,他就让她家破人亡。“呜呜呜呜,我嫁你还不行吗?”“亲爱的,我就当你向我求婚了,明早咱们就去登记。”某人无赖道。
  • 执掌神座

    执掌神座

    绚烂的荆棘文明在末日的余晖下爆发出最后的色彩,然而这一切都没有结束……一个自认为不是天才的奥术学徒开辟了一个时代,一个诸神之后的时代。人类英雄从可笑的地平面走出去,与数不尽的星空种族一同寻找已经湮灭在星光里的神座,星空古路上的英雄尸骨与星光一同暗淡。如此,一个奥术掌控者,一个可以破碎时空的奥术师,他抬起头,谨小慎微的仰望着虚空上方的那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