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质的人一天到晚怨东怨西、自怨自艾,
其实是因为他们不想放弃抱怨和耍赖得来的好处。
透视神经质个性
小女孩玛丽和妈妈在海边,两人的对话如下:
“妈妈,我可以去沙滩上玩吗?”
“不行!宝贝,我可不希望你把洋装弄脏了。”
“我可以在海岸边散步吗?”
“不行。你会把自己弄湿的,说不定还会因此感冒。”
“我可以跟其他的小朋友玩吗?”
“不行。这样你可能会走丢的。”
“妈妈!买冰激凌给我吃!”
“不行!你吃了会喉咙痛的。”
这时候,小玛丽忍不住号啕大哭。做妈妈的转过头去跟身边的一位太太说道:“老天爷啊!你看见没有?这丫头是不是很神经质啊?”
“精神官能症”这个名词,是一位苏格兰医师在1777年首度用于描述一系列情绪方面的疾病,但直到弗洛伊德才真正以科学和系统的方式确立并深入研究。其研究显示,这类行为源于心理病因,并非当时那个年代大多数人认定的基因遗传。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几种心理上的情绪波动,借此不但可以帮助被这种问题困扰的人,也可以协助我们与神经质的人保持距离,别让他们搅乱我们的情绪,甚至摧毁我们的人生。精神官能症患者常有以下这些表现:
被爱和被接受的需求:精神官能症患者无论身在何处,总会持续不断吸引他人的注意。这样的需求促使他急于攀登权力高位,因为只有高高在上,才有可能成为他人瞩目的焦点;在此同时,他会找上特定的一群人,那是他心目中认定的领导者或心灵导师。在他积极寻找满足被爱需求时,可能会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公开宣称自己曾在过去遭人拒绝,而他现在亟须别人的帮助、关爱、激励和打气。
他会告诉大家,他的童年和父母都棒极了,借此展现他“虚构的完美人生”。
被认同的需求:这类人总是努力取悦身边所有的人。他在别人面前展现的卑微顺从,有可能也是他期望别人对待他的方式。这种“讨好所有人”的乡愿,即是为自己寻求认同的结果。
权力和领导地位的需求:他们总是订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永远无法达成。他们会拿自己和功成名就者相比,希望自己跟他们一样,借此激励自己取得权力。他们的内心潜藏着自我贬抑的情绪,自我冲突天天登场,而内心深处的孤独则需要借由寻求社会地位来掩饰。
独当一面的需求:精神官能症患者极度自满,很难听进别人的建议,因为他无法坦承自己需要另一个比他更有见识的人。
追求完美的需求:精神官能症患者凡事力求完美,一旦无法达成,他们就成了焦虑和紧张的囚徒。面对批评和错误,他们会陷入极度恐惧,而且会认定自己恐怕会因为工作成果不够完美而成为他人的笑柄,甚至被孤立。
简而言之,精神官能症患者有以下特质:
完美主义倾向;
与人格格不入;
个性挑衅好斗;
动辄归咎他人;
拒绝接受合作;
聪明才干过人;
行事风格极端;
凡事考虑私己;
举止幼稚可笑;
值得一提的是,精神官能症患者都是高明的投机者。
自私、忌妒、诽谤、竞争、虚荣……这些都是他们用来掩饰极度自卑的方法。精神官能症患者的人格始终未曾发展过,因此,适用于精神官能症的另一个同义词是“不成熟”,而且,这种不成熟普遍展现于生活各方面。精神官能症源于患者的童年,有些经验未能妥善处理,因而演变为一系列的内心冲突,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行为、情感和个性。
这类人承受的痛苦远比一般人多。过度的担忧、焦虑和不安,导致他们时时活在被夸大的痛苦当中,而这种痛苦会在他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出现。具有精神官能症特质的人,不仅对自己的言行感到苦恼,也会被尚未诉诸言行的思绪搅得心神不宁。伴随而来的犹豫不决经常引发一连串的生理症状(诸如呼吸困难、晕眩、冒冷汗、颤抖、心悸、胸口疼痛等),这和正常的苦恼不能等同视之。
我们都知道,苦恼是人类的天性之一:人人皆有痛苦的时刻,而且这是好现象,事实上,这是精神疾病的参考征兆(比如精神变态者,他们从未苦恼过,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言行根本毫不在乎)。然而,精神官能症患者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为生活的一切苦恼,遭人拒绝时则感到极度恐惧,于是在生活里玩起了多重角色扮演的游戏,却在各种角色的转换间让自己更加心力交瘁。
唯有当我们有能力辨识他们的各种态势,才能免除干扰,不落入他们设下的陷阱。
解毒秘技:神经质的矛盾情结
一整天下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常免不了会用上几招在家里学过或自创的手段。我们都在生活中的不同时刻耍过各种精神官能症花招,变化依我们的精神官能症程度而定。你是精神官能症患者吗?
许多夫妻多年维持同一套特有的游戏规则,就算两人关系已经走到尽头,他们依旧不打算改变游戏内容和生活模式。参与游戏者越是顽固,就越不情愿撤守。这份顽固,或许能够提示我们那场游戏是否圆满完成。精神官能症就是靠着这种累积多年的顽固,最后得以在那场游戏里得到一些好处。这类花招的特点如下:
有点太简单;
很顽固;
重复性高:总是得到同样的结果;
拒绝改变。
大概没有人没听过熟人或朋友聊过这样的分手场面:“你如果离开我,我就自杀。”“你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就搬出去。”“你如果抛弃我,我会先把你杀了,然后自杀。”“我想要的东西,你都必须满足我。”
或许,你被精神官能症缠上是在和父母同住的时期,天天接收的尽是这些不断重复的信息:“你的人生,由我做主!”“你要去哪里?”“说!你到底做了什么事?”“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我,你到底是几点回到家的?”“你几点出门的?”“为什么你会耽搁这么久?”说出这些句子,目的都不是向对方表达关心,而是刻意表现支配权和控制权。操纵这场精神官能症游戏的人,不仅拥有家中的钥匙,也拥有对方的人生。
精神官能症患者长期不断干预、操控他人,还紧迫盯人,逼得人喘不过气来。他想传达的信息是:“没有我,你活不下去。”
前述两种紧张关系,或许你都没经历过,但你一定听过别人提出这类要求:“我要你给我这个……那个……”满足了对方这个要求之后,他还是有话说:“没错,你确实做到了,可是,你并不是自动自发立即反应,你之所以这么做,还不是因为我提出了要求。”这就好像女人老是抱怨丈夫不送花,并把这件事解读成没把她放在心上,或不够爱她、不够体贴。有那么一天,女人说什么都想要收到一束花,于是,她向丈夫提出了要求。那个“死鬼”老公莫名其妙听了一堆牢骚,也挨了一顿骂,隔天下班回家的路上,他买了太太要求的花束,心里盘算着,这下应该可以让老婆消消气了;然而,如果她是个精神官能症患者,当她收到花束时,她的回应可能是以下这些句子:
“好吧!不过,你迟了太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