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3900000019

第19章 银幕新征程(2)

于洋扑到母亲床前,七尺男儿硬汉,双膝跪下,悲恸大哭。他为自己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而深悔自责。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于洋一直为《戴手铐的旅客》奔忙,杨静和静江正在各自的摄制组担任副导演,晓阳正在摄影棚为一部纪录片工作。母亲弥留之际,为电影忙碌的于家两代人,竟没有一个人在身边,这更让于洋心中悲痛万分。

想起一个月前送母亲住院时,匆忙中竟忘记给母亲服用早已准备好的“安宫牛黄丸”,后悔的于洋更觉对不起母亲,竟悲痛至极,晕倒昏厥。医院的大夫赶忙过来抢救于洋,清醒过来的于洋仍然陷在悲痛中不能自拔。

从未见过父亲的于洋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坚强的母亲独自用双手把于洋抚养长大。母亲在于洋的心目中刚强、善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于洋忘不了母子俩闯关东的艰难岁月,忘不了母亲为了生计摆小摊遭到伪满警察的毒打……

母亲也是革命队伍中大家的“于娘”,当年在东北解放区兴山曾经吃过“于奶奶”做的香喷喷饭菜的保育院的孩子们,后来大都成为新中国电影战线的一员,他们在百忙的工作之余,都忘不了看望于奶奶。而当年从满映撤退到解放区的日本进步电影人士的小孩,也一直未曾忘记解放区兴山保育院的“于奶奶”。新中国成立后,几名日本电影代表团的人士来到于洋家采访。他们就是当年兴山保育院的日本孩子,几十年了,已经成为日本电影界知名人士的他们仍然忘不了那个热情善良的于奶奶,忘不了她做的一手可口饭菜……

长春解放了,母亲又被委派到长春东北电影院担任小卖部负责人。每当于洋带着东影演员科的同志去看电影时,母亲总是拿出糖果招待大家,演员们更喜爱热情的“于娘”。后来,不放心老家的母亲又回到了山东。光荣的革命经历,让能干的母亲又被山东黄县新嘉乡人民政府委派做发动妇女的工作。

曾经和母亲共同住在北影筒子楼宿舍的老北影人更难忘母亲,特别是在北影人都去干校的日子里,筒子楼里上上下下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母亲主动站出来,不管谁家有事,一概热情相助。屋子里挂着好几家的房门钥匙,谁家的孩子吃不上饭了,母亲就把他们叫到家里吃,或是干脆把吃的送到孩子家。平日里给谁家的炉子压块煤,添添火,或是送水送饭,母亲更是随手就干。

母亲的热情和淳朴待人,让她成了筒子楼里最受人尊敬的大管家,也是北影厂最有人缘儿,威信最高的“于奶奶”。

母亲去世后,北影厂特意为母亲举办了遗体告别仪式,那一天,为母亲送行的老街坊、老职工坐满了北影厂派出的3辆大轿子车。老朋友们有的抚摸着母亲的手,有的敬礼致意,有的往母亲的手里塞钱,祝福她一路走好。老演员张平更是紧贴着母亲已经冰冷的脸颊,热泪流淌地哭喊着:“于奶奶,您可不该走啊!那困难的日子,我们多亏了有您老人家呀……”

母亲永远地走了,于洋为自己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而深深自责。母亲在世时,于洋的每一部电影都要看,可这一次,母亲没有等到看《戴手铐的旅客》的一天。

“就让我用这部电影给您老送终了。”憾别母亲的于洋在心里默默为母亲送行。

5.成功与波澜

《戴手铐的旅客》还急待送审,怀着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于洋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1981年初,《戴手铐的旅客》开始公映,于洋在一天下午特意戴上口罩来到北京西四胜利电影院,他要和观众共同感受自己的影片。

于洋看到观众的反应非常强烈,尤其是银幕中再现出“文革”中人们熟悉的场景和语言时,掌声和呼喊声就响成一片。当影片结尾刘杰被带走,灯光亮起时,许多观众已是热泪盈眶。更多的人还在关心男主人公刘杰的命运,他们一边走一边说:“下边怎么了?刘杰被带回中央干什么去了?”

《戴手铐的旅客》获得的巨大成功,是于洋辛勤付出的回报,他把自己对人生、对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感情和渴望都倾注到影片的创作中,发挥了自己动情和激情表演的优势,塑造了一个成熟和近乎完美的英雄硬汉的形象。

可以说,《戴手铐的旅客》是一部以惊险侦破片为外壳,以文艺片深沉的思想和饱满的激情为内涵的影片。而于洋则以百倍的信心和无限的豪情出色地完成了一部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惊险样式的情节片。从而为中国电影创建了一种不以探索破案为唯一目的,着重挖掘人情、人性真谛的新影片样式,可说是对新中国特殊的反特片类型的新突破。而其留下的印象和对电影界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于洋自导自演的《戴手铐的旅客》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相比之下,于洋在同一时期的另一部作品《大海在呼唤》的道路则不那么平坦。

1981年6月,历经近两年的艰苦创作,《大海在呼唤》的电影文学剧本终于完成并获得各方的认可。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文革”后新中国海员为了祖国早日强盛,如何加强船队建设以及与外国船员的国际友谊的故事。

《大海在呼唤》是于洋导演的第三部影片。开拍之前,为加强导演组的力量,北影厂特意派已为《红雨》、《山花》及《天平之甍》担任副导演的杨静加盟。这是于洋夫妇的首度合作。于洋同时出任该片男主角、老船长陈海威。这也是一代电影艺术家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大海在呼唤》由于剧本的原因,故事情节略显单薄,艺术处理有一定人为的痕迹。在于洋的所有作品中,虽不是一部上乘之作,但作为“文革”后第一部“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电影,仍不可否认,影片用胶片真实、客观地记录了香港的繁华和人民的富足,把充满大自然生机的秀丽风景和主人公大段独白结合一体,成功地抒发了感情,也鲜明地突出了主题。

这是于洋延续了《戴手铐的旅客》中“火车”一节的纪实场景的美学追求,是于洋一贯“说真话”的根本信条,即敢于直面资本主义社会物质丰富的真实,也敢于自省自己的不足。这也是于洋环游全球后,“看到人家先进,自己不如人,很想为国出力”的真实思想的自然表现。

受当时客观的历史环境影响,《大海在呼唤》放映后在评论界引起了波澜。无论是头顶建国后第一次“出境”拍片的“桂冠”,还是影片中香港繁华场面的镜头,既让《大海在呼唤》遭到了一些人士的质疑和批判,也受到了一些人士的夸赞。

虽然如此,《大海在呼唤》仍可说题意开阔、情趣脱俗,是一部很好地展现出国际主义精神的影片。就如当年持褒奖观点的人士评论的那样:“……《大海在呼唤》影片演绎了国际海员间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是使人襟怀博大、视野清晰的。……我们支持勇于开拓新的题材领域、采用新的表现手法、继续冲决一些‘禁区’的编导和演员们的革新努力。”

6.导演伉俪的民族情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于洋和杨静即开始联手合作导演影片。在他们共同拍摄了《大海在呼唤》后,又接连拍出《骑士的荣誉》、《驼峰上的爱》及《孤帆远影》等。5年多的合作,夫妇二人携手互助,配合默契,获得了他们导演事业的成功,更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影的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共同的合作成就了他们的导演事业,也演绎了一段中国影坛导演伉俪的民族情。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当属《骑士的荣誉》和《驼峰上的爱》两部以蒙古大草原为背景的影片。

为蒙古族人民拍电影,是于洋和杨静多年的夙愿。来自科尔沁草原的杨静一直和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20世纪50年代,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就曾鼓励她“为蒙古民族多做点事。”而“蒙古姑爷”于洋更是喜爱蒙古民族的耿直、豪爽,心中一直有塑造一个蒙古大汉的愿望。

1983年,于洋和杨静终于得到了为蒙古族人民拍电影的机会。这一年,他们第二次携手,积极投入到拍摄《骑士的荣誉》的工作中。这是一部以真实题材编写的蒙古族骑兵的故事: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一批不堪凌辱的蒙古族青年奋起反抗,组建了一支骑兵队伍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在共产党的引导下,这支蒙古族的骑兵队伍终于走向辽沈战役大战场的革命道路。

《骑士的荣誉》是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创作于1956年的作品,剧本完成后,当年的著名导演凌子风等都想把它拍成电影,但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几十年后,敖德斯尔把本子交给了于洋夫妇,他们立刻上报北影厂,很快,北影厂下达了生产令。

《骑士的荣誉》最艰苦的工作就是选景。为此,于洋和杨静整日奔波在大草原。从最北边境的满洲里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从林区雅克什到内蒙古最西部、古丝绸之路上的阿拉善盟额吉纳,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内蒙古土地。

他们边选景,边认真听取当地牧民和各方领导的意见认真改写剧本,最后选定呼伦贝尔、鄂温克旗、五原、乌拉特、巴盟等地拍摄外景。

影片拍摄很顺利,只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全片的摄制。这主要得于北京军区骑兵团、当地各级政府以及热情的牧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影片中最热烈宏大的骑兵师作战的场面,由800名骑着骏马、身披蒙古战袍的北京军区骑兵团战士出演。在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的指示下,骑兵团的战士走出山坳,不仅很好地配合影片的拍摄,更为摄制组省下了一大笔马匹租借费和草料费。而由于当地各级政府的大力工作,即便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拍戏,热情的牧民也会赶来当群众演员。

难忘民族情这些全都离不开于洋和杨静在前期做的大量付出。拍摄前,于洋亲自拜访了秦基伟司令员,向他如实讲述了拍片经费的困难。而当地政府的很多负责人则是杨静在抗大的老同学。

《骑士的荣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氛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在造型、音乐和摄影方面,于洋和杨静都做了努力的探索。如电影的开头,是蒙古军官学校学生暴动,从一座喇嘛庙里冲出一群手持战刀的粗犷汉子,他们举刀跪呼“成吉思汗的后代宣誓”,决心杀尽日本兵。紧接着画面即推出《骑士的荣誉》蒙文片头字幕,继之为汉文,同时配以激昂的管弦乐,使得充分渲染的壮烈气氛形成了影片气势宏大的开篇。此外,演员的表演真实自然,朴素无华。影片的音乐和摄影也比较成功,无论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的蒙古族“原生态”味道的乐曲,还是白桦林中升腾的炊烟与嘶鸣的战马,都很好地表现出了彪悍、刚毅的民族特点和辽阔的草原气势。

1984年金秋时节影片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放映时,获得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草原的女儿和蒙古姑爷终于为蒙古族人民献出了一片民族情。

年底,于洋和杨静又迎来了以大草原为背景的《驼峰上的爱》。这是一部通过骆驼的善良来表现人性,代表父母之爱的寓意深刻的作品。该作品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创作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也是于洋拍摄的唯一一部把动物拟人化的影片。

蒙古族人民历来对草原的骆驼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骆驼温顺勤劳,富有感情。因此于洋和杨静认为,骆驼象征了蒙古族人民善良质朴、顽强勤奋的品德和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精神。而《驼峰上的爱》则以揭示“民族要团结,家庭也要和睦”为主题,力求拍成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散文诗,以通过深刻的寓意阐释生活的哲理,给人们以启迪和教育。

《驼峰上的爱》于1985年夏完成,对于这部题材新颖,同样充满民族情调的电影,内蒙古审查后评议说:“内容新鲜,非常感人,写出了蒙古族人与骆驼的特殊感情,反映了蒙族人民的内心情感……”

著名评论家王得后在《北影画报》上的文章《人骆驼狗》中,曾对《驼峰上的爱》做了代表性的评议:影片“并不是单纯写人与动物,它的着眼点还在写人,写人间的爱,夫妻的爱,父母子女的爱,朋友的爱,但确又着意于人与动物之间的爱。那不少美丽的镜头,还有动人的情节就是证明。这是新的眼光,也就是影片的新意。”“写人与动物的友爱,又带着分明的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这又是颇具匠心、有新意地方”。

不难看出,《驼峰上的爱》是成功的,整个影片创作态度严肃、格调高尚,因而清新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情节处理上,则着重加强孩子与动物的感情交流,使动物得到拟人化,在同类题材中显示了新意。

《骑士的荣誉》和《驼峰上的爱》表现了茫茫大草原的风情画意,更浸满了于洋夫妇对中国电影的民族情。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3)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王阳明为臣智慧

    王阳明为臣智慧

    《王阳明为臣智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王阳明的权谋与智道,研究并探讨他的思想理论,通过王阳明做官时的韬光养晦、荣辱不惊、居安思危、中庸之道等各个方面,告诉了读者如何左右逢源,并建立一个强大的人脉网,如何在危机来临时应对自如等等,进而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王阳明为臣智慧》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王阳明在仕途之路上的种种遭遇,深刻剖析了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王阳明的权谋之道,而且也看到了在王阳明的影响之下,他的众多弟子与同僚们因与王阳明的接触而发生的仕途上的转变。
  • 李煜与《花间词》

    李煜与《花间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唐是一个永远不能被忽视的时代,就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出现了一位足以彪炳千秋的词坛巨匠,他就是享有“千古词帝”蛊誉的李煜。即使时隔千年,当我们翻开书卷诵读他的词作时,脑海中仍然会浮现出那清新俊朗的“词帝”形象。那么,李煜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才情融入到词作当中的?
  • 释迦牟尼佛传

    释迦牟尼佛传

    佛陀当然是伟大的。他所创立的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他所产生的意义并不在是否真的找到了一种解决宇宙、人生乃至一切有情生命的绝对真理,而在他为了追求真理所付出的真诚的、勇猛的、执著的、永恒的生命,在他付出绝对牺牲的同时他所追求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痛苦,为了解除众生的烦恼,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具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他是带着利益众生的心愿而步入佛的殿堂的。
  •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本书选取唐宋八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热门推荐
  • 神探与审判

    神探与审判

    我们相遇于罪恶肆虐之时。善良的人啊,当你们身处绝境之时,你是否还是原来的你?逃脱了法律的审判?那又怎样?我与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与你想见,带走你的灵魂,青云直上直到天堂,为你救赎,为你祈祷,为你洗去心中的恶念。当庄秋水降临之际,也是你要接受审判之时。审判,终会到来!
  • 现代做妃古代为后

    现代做妃古代为后

    一段令人感动的穿越爱情故事,从现代到古代,经历了多少辛酸,白沙晨都坚强的挺了过来,没有流过一滴泪,可是当她在古代遇见银寒轩的时候,所有的坚强伪装都被他的一句“我爱你,你做我的皇后吧。”给打碎了。有过误会,有过不甘,从皇宫到民间,事业,爱情都成为她的幸福。但是在爱情和自由之间,该如何抉择呢?这就要看看沙晨的心中有什么样的想法了?
  • 微笑假装不悲伤

    微笑假装不悲伤

    在外人面前,苏景殿永远是一副生人莫近的模样,就算有再多的仰慕之情,都不得不在十米开外停下脚步。对于慕微来说,男神的出现,却没有带来灰姑娘的故事?公主与王子的故事,主角却不是她。熟悉的感觉,陌生的名字,到底梦里的话,是真是假?
  • 仕途同道

    仕途同道

    仕途如同道路。路宽了,就好走,还能在上面大摇大摆的多走几个人。路窄了,就难走,那就只能一个人小心翼翼的踩着走。不管是平坦大道,还是羊肠小道,但凡是个人,总有摔跤的时候。政治如同游戏。玩好了,顺利过关;玩不好,半途而废。
  • 最后的妖神

    最后的妖神

    “我于人间几无敌,上古年间曾诛仙”一代妖神被封印无数载,终于于现世苏醒,可惜空有意识却再无强大的身躯,他该如何再登顶巅峰。
  • 荆轲的小公举

    荆轲的小公举

    以前,荆轲是历史长河里一闪而过的彗星。现在,他是眼前能言善辩的男子。而按照我们现在的关系,在21世纪,我得老老实实地唤他一声爸比。搁现在,亲爹哟!
  • 桃花难再笑

    桃花难再笑

    家有徒儿不谙世事,师傅俊逸清冷如仙。七岁,师傅取名桃花,她知师傅冷傲如梅,却爱极了屋后那片桃花林。十岁,练武入魔,师傅罚她自废武功,从此弃武从医。第一次葵水,她虽已熟知药理,医术有成,却对此不曾了解,只得请教于师:“师傅,徒弟腹痛难忍,且无故流血不止,是何病症,如何下药?”“今日饮温水养胃腹,红糖老姜二钱煎水服用减缓疼痛之感,一日三餐不宜辛辣油荤,七日后方自行痊愈。”“这伤口血流不止又当如何?”她认真记下,复问。“包扎。”师傅专注于泡茶淡然从口中轻吐出两字。她倏的小脸一红,这当如何包扎?
  • 爱在梅里

    爱在梅里

    梅里雪山下,偶然相逢的两个人,一段美丽的邂逅,一份错过的“小幸运...
  • 补天神局

    补天神局

    一场与宿命的对决,一段毁天灭地的情仇,一个浩瀚的世界中,谁能摆脱命运的束缚超然在上?因一场逆天阴谋,少年重生于荧惑大陆,因宿命而奋力逆天改运,琴棋书画刀剑枪百花齐放,万道争鸣,谁能为尊......
  • 外科证治全书

    外科证治全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