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3400000010

第10章 岁月有痕(1)

1.结缘清史

1958年这一年,青年史学家戴逸可谓三喜临门,首部代表作《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赢得掌声一片,并荣任人民大学老校长吴玉章的学术秘书,同年搬进铁狮子胡同大院的教工宿舍。

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铁狮子胡同1号)

铁狮子胡同大院旧称“铁1号”,也就是后来的张自忠路3号,其中式大门与内部西洋古典建筑的完美融合,令人按捺不住地想探究深藏不露的历史烟云。抬眼处,红漆大门两旁蹲坐着大石狮子,雕梁画栋间透出昔日清王府邸的余威。清初,这里是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邸,后来是乾隆弟弟和亲王弘昼的府邸。书法家启功是和亲王的裔孙,曾和戴逸开玩笑地说,你现在住的家正是我家的老窝呢!往事早已风流云散。清末新政,这里成了清政府的海军部与陆军部。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坐镇其间。其后,历史见证了大门外的血腥,段祺瑞政府在这里向和平请愿的群众开枪,屠杀了刘和珍等烈士,“三·一八惨案”的纪念碑永久性地矗立于此。以后,又是宋哲元二十九军的司令部。日寇占领北平,成为冈村宁次华北派遣军的司令部。正可谓“屡经风尘,历尽沧桑”。

这里地处闹市,院子里却流淌着奢华的静谧。戴逸搬进新居后,每天回家就是钻进书房,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括清思路。夫人刘炎明眸皓齿,性格爽朗,她与戴逸原在解放区华北大学同时进修,当时并不在同一个部学习,进城后才相识相知,并于1952年结为伉俪。刘炎原先在党史组教学,后来成为一名哲学教授。刘炎以行动支持丈夫,成为戴逸在史学道路上前行的贤内助。1960年底,戴逸任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同时兼中国近代史专业组的组长,工作更加繁忙了。这样,照顾家庭的重担几乎都落在刘炎的肩上。那时,孩子尚小,彼此的工作都很忙,戴逸不仅要做学问,还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需要身体力行,在家的时间很少。但刘炎毫无怨言,以哲学家的眼光看待生活与事业的辩证关系,把一应琐事处理得恰到好处。为此,戴逸庆幸自己找到了善解人意的另一半,也更加可以甩开膀子奔跑于史学的道路之上。或许,这正是缘分使然。

人的一生中,潮起潮落,恰如缘来缘去,一个“缘”字起着推波逐浪的作用。北京市历史学会成立后,戴逸与吴晗的交往更加多了。当时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又是学会的首任会长,之前戴逸参加了由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会的工作,所以彼此较为熟悉。吴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但无学究之气,早年史学巨著《朱元璋传》为他赢得声名,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他从不端官员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尤其关心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戴逸非常敬重他,平时常在报章读到他的激扬文字。吴晗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撰写的很多脍炙人口的论著、短文和其他作品,使戴逸更加理解吴晗的治学和为人。当年在编委会时,戴逸是最年轻的编委,其才华深得吴晗欣赏。戴逸对吴晗像师长一样敬重,吴晗则把这位学术新秀当作忘年之交,开会见面不时谈话聊天。吴晗非常健谈,思维纵横,作为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他,想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古籍的整理、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时的吴晗。

文物的保护、明陵的发掘,乃至市政和中小学教育等工作的设想。戴逸认真听着眼前这位师长的谈话,有时自己也会说一些想法,这时吴晗会频频点头,并作交流。戴逸非常尊重这位声名显赫的历史学家,还记得在北大创办孑民图书馆募书时,曾与他有过难忘的一面之缘。

那时吴晗同师生们一起回到清华园,住进了旧西院十二号。这是一所中式的院落,院子宽敞而幽静,门外正对着一片树林。当时北平的民主运动非常激越,这所独门独户的院子,也成了北平进步教师和革命青年聚会的地方。吴晗以学者、教授的身份,掩护着革命行动,院子里明朗的笑声、热烈的争论不时冲破着外界的黑暗。

1947年夏秋之际,据说有一批珍贵的图书和文件从解放区带来,要捐给孑民图书馆。作为孑民图书馆负责人之一的戴逸,苦于联系不上带书的同志,正在焦急之际听说吴晗知道来人的下落,便自告奋勇地去清华大学找他。通过一位熟人的介绍,戴逸与心仪已久的吴晗教授见面了。吴晗戴着黑色圆眼镜,儒雅而洒脱,非常亲切地握住戴逸的双手。戴逸他们说明了来意,并汇报了孑民图书馆的进展。吴晗非常赞赏孑民图书馆的名称,由此谈了不少蔡元培先生的学问及做人的故事,还非常坦诚地谈了对形势、战局和学生运动的不少看法。作为晚辈后学,戴逸很是仰慕吴晗,他谈了刚读过的吴晗的《朱元璋传》,并对一些感想进行交流。聊到后来,戴逸提到解放区的同志和所带书籍,没想到吴晗却声称一概不知,但一口答应自己给孑民图书室捐一批书籍。虽然这次拜访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但见到了吴晗教授并进行热诚交谈,大受鼓舞,自觉收获不少。临别时,吴晗关切地嘱咐说要他们小心特务盯梢。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北大学生已成长为青年史学家。有次闲谈中,戴逸跟吴晗提及往事时,吴晗仔细端详了好久,认出了当年找过他的北大进步学生。他不免哈哈大笑,笑当年的那位冒失鬼。吴晗当然知道解放区的同志和书籍之事,但考虑到当时的环境,为了顾全大局,只能说不知道了。戴逸这才知道事情原委,终于解开了多年的一个谜团,师生俩的关系更是进了一步。

北京市历史学会下设十多个专业组,日常开展有关学术活动。当年,诸多史学专家负责各专业组的学术工作,如邓广铭任古代史组组长,翟良超是现代史组组长,张芝联是世界史组组长。戴逸担任常务理事兼近代史组组长,副组长由苑书义、王炬堡担任。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正经历困难时期,各种运动接连不断,全国的学术空气很沉闷。但吴晗直接领导下的学会团结一致,气氛活跃,做了许多工作,经常举行年会、座谈会、报告会,团结了北京广大的史学工作者。常务理事会主持学会会务工作,任务较为繁重,但戴逸乐此不疲。当时,戴逸正在进行《中国近代史稿》第二卷的紧张写作,在洋务运动的错综复杂中倾尽心力。

时值1961年的一天,学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讨论工作。会后,吴晗约戴逸留下来谈谈。办公室里只有他俩,一杯绿茶在茶几上透出春意,安静而友好。身着中山装的吴晗,笑吟吟地坐在沙发上,慢慢地说:目前,中央领导同志正在考虑清史编纂工作,这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大工程。你看,明史的编纂花了将近一百年,清史的编纂也得用上几十年吧。当前,清史尚是一片荒芜的园地,治清史者甚少。接着,他语重心长地对戴逸说:你是研究近代史的,近代史也就是晚清史,因此想听听你的意见,应该怎样开展清史研究工作,如何着手编纂清史。一听此言,戴逸不免沉思起来。

“国可灭,史不可灭”。中国向有易代修史的传统,前车之鉴历来为后继的统治者重视,设立史馆、聘请专人、编纂前朝历史,以寻求治国的经验教训。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曾将有人呈请设立国史院的建议,咨送参议院讨论。到袁世凯任总统时,便设立了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修纂班子名义上有600多人。1927年,历时14年、共536卷的《清史稿》终于面世。这是一部近代大型的重要历史著作,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史料。但《清史稿》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谬误,主要是参加编写的人大多是遗老遗少,对清王朝歌功颂德,反对革命、反对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曾向毛泽东、周恩来等提议编修清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厚重的二十四史正是源于中国修史传统的绵延不断,才为世人熟知。当时由于各种条件并不具备,所以没有正式开展。20世纪50年代末,周恩来专门找到吴晗,谈及起草编纂《清史》方案的事宜。受此重托,吴晗开始着手宏大的规划,如成立清史馆、留意人才、起草方案等等。他自然想到京城诸多史学家,如郑天挺、任继愈等,还有年轻的戴逸。

多年后,戴逸忆及吴晗当年请他谈清史编纂之事,内心仍怀有谦恭之意。因为在此之前,他只顾埋头治学,且根据工作需要,听从组织安排,从党史组到近代史组,根本没有起过要编清史的念头。他沉思片刻,便如实相告面前的师长,只说了说目前国内清史研究的情况。当时,国内具有精深造诣的清史专家有郑天挺、谢国桢、王钟翰、商鸿逵、李洵等,还没形成专家队伍。对于这项宏大的蓝图,戴逸觉得仿佛眼前打开一扇继往开来的窗户。吴晗一直在点着头倾听,他非常欣赏戴逸的才华,这位学术新秀的几部作品令他刮目相看。

接下来,吴晗激情四溢地跟戴逸聊了起来。其实在吴晗的头脑里,早已形成设立“清史馆”的设想,馆长得由一位国家副主席或副总理兼任,这样才能广泛调集专业人才,统一事权。纵观当前情况,吴晗考虑到首先要凝聚、培养研究队伍,要有充足经费才能把人才组织起来,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办得到。接下来,则是清史资料的收集,全部清代档案的接管需要周密安排。还有工作计划的拟订,需要非常科学、具体,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要考虑到。吴晗侃侃而谈,还谈到清史的体例、满文档案和外文资料的整合等等。吴晗是研究明史的专家,他还谈到明史编纂中的经验与失误,这在编修清史过程完全可以借鉴。听着吴晗的宏伟规划,戴逸打心眼里佩服,他的内心涌起阵阵激动。作为后学新进,戴逸深感要向前辈学习,在今后的岁月里不断磨砺,才能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和关怀。戴逸完全沉浸在谈话之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暗,他看到吴晗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这光芒穿越岁月的尘埃,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看到前辈鼓舞的目光,戴逸对清史编纂事宜,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对于人才的培养,戴逸心里很清楚,当下国内研究清史的专家也就可数的几位,为了便于组建人才队伍,他提出不妨派人到全国各大学历史系,挑选有志于清史的优秀学生从头培养。此言一出,吴晗非常赞同,马上想到要在国内各大院校再找一批学生,翻译各种外文资料。吴晗认真地看着戴逸,笑着说:等队伍拉起来了,由你来当老师,教学生通读《清实录》《清史稿》,把基础知识垒实。当谈及想在北京市历史学会内设立清史专业组这一问题时,戴逸有不同意见。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北京市历史学会下属成员只包括北京市各大中学和大学的教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若干历史研究所并不包括在内,鉴于这样的人员结构,重大的实质性任务似乎难以承担;再说学会内设置清史专业组,似乎难以归类及协调,事实上也很难凑成一个专业组,不如另起炉灶为好。这次令戴逸终生难忘的谈话,像火种播撒进心中,多年后想来,竟然指明了他后半生的研究方向。

此后,在北京市历史学会的一次会议上,谈到京密运河的治理工作时,吴晗又提及说:不久的将来,运河里船来船往,直通颐和园,我们可以在船上开会,一边开神仙会,讨论清史编纂的体例、计划,一边可以观赏两岸的秀丽风光。但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工作都停止了,清史培训班的计划不提了,清史的方案起草工作当然也搁起了。只是,从此清史编纂成了戴逸魂牵梦萦的一个追求,一个毕生奋斗的目标。

2.祸从文起

在岁月的磨砺中,戴逸摸索着前行的方向。作为青年史学家的戴逸,在与史学界前辈们的交往中,受益匪浅。1963年初夏,

郭影秋戴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史学家郭影秋。身为学者型的高层领导的郭影秋,解放后弃政从文,成为南京大学深孚众望的校长。

这一年,周恩来总理应人民大学吴玉章校长的请求,又调郭影秋来北京,担任人民大学的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主持繁重的日常工作。当时,戴逸要去范文澜那里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急需向校领导汇报,便有了一次难忘的会面。

郭影秋也是江苏人,早年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国学功底自然了得,《李定国纪年》便是他在南大任职期间的研究成果。眼前这位新校长既有革命家的风姿,又有着浓郁的书卷气,温文尔雅的言谈中透着果敢。听了戴逸的汇报后,郭影秋跟这位青年教师坦诚交谈。虽然郭影秋来到人民大学上任不久,却对学校的情况非常了解,对于学校教师队伍、专业设置、思想工作等等都了如指掌,并对学校的前景规划有了深思熟虑的想法。戴逸静静聆听着新校长的谈话,惊讶于他的敏锐眼光。这时,只听得郭影秋询问道:你看,历史科学在文科大学中应占什么地位?对此,戴逸想得并不多,便简单地说了几句。只听得郭影秋继续说道: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考虑成立历史系或研究机构,重要的是要办出特色,要重质量。当年,人民大学是没有历史系和研究所的,经郭影秋点明,戴逸感觉眼前忽然打开了一扇窗户。此后一两年间,由于戴逸借调在外,又加上下乡“四清”,所以一直没有和郭影秋单独谈话的机会,但他一直牢记着这番话,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人民大学设立和发展历史专业的发轫点。

同类推荐
  • 刘更新传奇

    刘更新传奇

    他就是村里的首富——东家刘继基。刘继基恪守耕读传家的古训,小时上过私塾,不但背诵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籍,且读过成担子的经史子集,年少时考过两次,未能进学,也就死了读书求仕的心。从此一门心思下田劳作,犁耙锄刨,扬场放磙样样在行。他深谙“创业好比针挑土,败业如同水推沙”的至理名言,节衣缩食,不畏艰辛。家业日盛,仍不丢农事,经常下田劳动。衣着打扮,也和种田人没有两样。他精打细算,辛勤俭朴,不沾吃喝嫖赌抽的恶习,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终于使父辈留下的殷实家业,在他手上日益发达,成为有好田二百亩,房舍数十间,五六头驴骡的大户人家......
  • 告诉你一个秦始皇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秦始皇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秦始皇的故事》由王志艳编著,《告诉你一个秦始皇的故事》从秦始皇的儿时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建立的千秋大业,再现了这位中国始皇帝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中国封建王朝“首任皇帝”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从而学习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坚韧、顽强、勇敢的精神,同时也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辨证的认识。
  • 谢志峰艺术人生

    谢志峰艺术人生

    本书展示了谢志峰先生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叙述了谢志峰收藏的历史渊源及其文物收藏系列的精华,并从艺术的角度探讨了谢志峰收藏之外,还揭示了他在诗、书、画、陶艺等方面的综合艺术修养。
  • 著名教育家周祖训

    著名教育家周祖训

    本书追忆了周祖训先生受其祖父影响,自幼立志教书育人,致力教育兴邦的事迹。
  • 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本书是他的口述自传,全面回顾了他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从热血青年到党员专家,毕生献身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光辉历程,总结了我国航空动力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教训,从中反映出吴大观同志爱国爱党、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殚精竭虑的赤诚情怀和高贵品质。
热门推荐
  • 毒妇锦谋

    毒妇锦谋

    太过张扬肆意,抑或他人精心设计,阮锦瑟成为京都时下最被人们唾弃的毒妇。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当初湖畔惊鸿倾慕,六年间的温情脉脉,蓦然成为一场虚无幻想。错把狼心当真情,她咬破鸩毒的那刻,笑叹自己作茧自缚,痴心妄想。然上天悯怜,阮锦瑟再度睁开眼帘时,势必要为自己谋个截然不同的锦绣人生。
  • 夜已尽人未在

    夜已尽人未在

    天下大乱,魔尊即将重现人间,奇异的三少年为突破自我,封印魔尊而不懈求索。道路漫长,险象迭生,欢笑悲愁,皆成文章。当然,其中也少不了爱恨情仇的厮杀。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卿我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 傲世祖莲

    傲世祖莲

    国际大盗孤星任务失败,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神话世界般的异界大陆,从此异军突起,荡平天下。
  • 四个死亡预言

    四个死亡预言

    前任刑侦大队探长花子明在年轻的时候办理过一起有关死亡预言的案子,那是二十多年以前的事情了,案子以悬案告终。二十年后,四个死亡预言再次出现了,四个不同职业的中年男女相继死亡,和二十年前的那起悬案几乎一模一样。当年侦查此案的是探长花子明,这次,则换成了他的公子总探长花闻勋。
  • 天启纵横

    天启纵横

    人外人,族外族,界外界,天外天!万千世界强者如云天地之广唯我纵横
  • 芙影梨花抢

    芙影梨花抢

    襄阳鏖战,杨过献礼,郭芙几乎毫无建树,可一个征战沙场二十年的女将,为何在这最紧要的关头销声匿迹呢?看郭芙如何驰骋疆场,助郭靖保家卫国
  • 坠红尘

    坠红尘

    名门弟子林枫随师门袭击蝴蝶会,身负重伤后被蝴蝶会主二女儿苏映雪所救,互生情愫,林枫的师兄黄永清心怀嫉妒,在林枫面前杀死了苏映雪,林枫心性懦弱,迫于师门压力,不敢相救,后来心如死灰之下,暗中拜师门仇人为师,寻找机会,一一铲除昔日仇人,渐渐成为少年江湖领袖,后在一次遇袭中获悉苏映雪可能尚在人间,遂放下一下,前往寻找,并求其原谅。
  • 网游之寰宇

    网游之寰宇

    装备再好,也怕被爆。技能再牛,也怕秒杀。唯有进化自身的属性成长,才是永恒高手的王道。
  • 妖短篇合集

    妖短篇合集

    其实不知道该分在哪一类Otz有空才能写不好意思。小品系列文,或许有爱情,也或许无关爱情。(非耽美)---他选择寻觅,他选择沉默,而他......将永存于心。若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若有来生......若有来生......我是妖,没有来生。
  • 魔女在上:仙尊大人跟我走

    魔女在上:仙尊大人跟我走

    三界动乱,此时仙界已经推算出万年出一人,此人将拥有“魔王之眼”的人即将诞生,拥有这“魔王之眼”也就拥有了毁天灭地之力,这妖魔之力如果控制不住必将民不聊生,世间将一片狼藉,消息被透露之后妖魔界也因此而蠢蠢欲动,急切的想找到此眼拥有者,之后与仙界大战一场,一雪前耻,仙魔大战危再即发,即将死于这场战乱的百姓也要不计其数,此时出生一女孩,便是拥有这无穷力量的拥有者——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