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93

第93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9)

卷一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两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确立这两种根本,论述两者的关系和如何正确对待,是贯穿全经的一条理论线索。这两种根本,是同一个心本体的两重性能,大体相当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所谓“元清净体”,即“真常心”,是不生不灭、无条件的永恒存在;那个“生死根本”,即“攀缘心”,是真常心之处于被生灭扰动的状态,亦即有了主体和对象区分,从而有了“识”的存在。佛教的全部修习,即在去除攀缘生灭之心,回归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本心。

现在先看“真常心”及其存在的证明。

“真常之心”的第一个特征是“明”,“明”即是“毗卢遮那”的意译“光明”的略称;与之紧密相关的第二个特征是“常”,即超越生灭变化,永恒存在。这样的“心”普遍存在于一切众生中,是构造世间和出世间的本体,故名为“元”,即元初、原始之义。众生依据此心而流转生死,也依据此心而觉悟成佛,故称为“依”。就其作为成佛的内在根据言,名之为“觉”,是天赋的“菩提涅槃”;同时它又是佛之法性的体现,所以名为“真如”或“真如性”;它含藏着一切佛法,故名“如来藏”;它是自我满足的,并周遍于一切事物,故称为“圆”;它的作用是神妙的,本体是精细的,因而还有“精”、“妙”等称呼。

按照常识,人们的认识和情感,都是由“目”和“心”完成的:“目”观对象,“心”生爱恶;“真常心”就是要从这种世俗性认识中发明出来。自唐五代以后,“心目”或“眼目”成了佛教极重要的范畴,其开端也与本经在这里的讨论有关。卷一,佛问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心目所在,则不能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士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这一问确实令人发蒙,似乎不是问题的,一下变成了问题:人的“心目”究竟在哪里?

根据当时人们对这个问题可能的解释,阿难做了如下回答:第一,“识心居在身内”,而“眼”在人的脸“面”。第二,不在身内,“心实居身外”。第三,在身内身外俱非,乃身心“在一处”——“潜伏根里”,即潜伏在人身的生理器官中。第四,心潜伏在根内亦非,则“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指人体内脏),名为见内”。上述四种解释,佛一一驳难,以为“无有是处”。于是第五,“即思唯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第六,心既在内不成,在外非义,“当在中间”——即“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也就是说,心“在根、尘之中”。对这些说法,佛依旧斥之为“无有是处”。

关于这些详细的问难,这里不一一介绍。还有一个,则需要作点分析。阿难问:“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这是否可以说“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于是佛首先对这“一切”作了界定:“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接之质问: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此处所以特别要分析这一问难,第一,是它对某些大乘经论动辄以“无著”或“无所住”作为般若(觉知心)的运用,提出了温和的批评,纠正那种把“不著”视为最高的认识准则的偏颇;第二,从其所持的反对理由中,可见全经的一般方法论:揭示立论者的自我矛盾。把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既然你把“不著”当成“觉知心”,那么,所谓“不著”的对象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假若不存在,你不著什么?假若存在,你的不著并不能意味着它不存在。因为只有“相”不复存在时,才能说不存在;不能说不存在也是“相”。只要“相”有,即是存在。换言之,“不著”只是自以为无,并未否定“相”的存在——《楞严经》所谓的“相”,既指表象,也指概念,相当于说一切有部和瑜伽行派指谓的“法相”。这两个派别,都承认法相是“有”,而非全无。

最后,佛举臂屈指问阿难:见这一形象不?阿难回答见。佛又问,你是“以何为心”去见的?阿难答:“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此“能推者”,指能够进行推理判断者,即上述之“思唯体,实我心性”。阿难就把根据“眼见”而“能推”的思维方式界定为“心”。佛对这一界说表示了总结性的不满: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所谓“前尘虚妄相想”,意谓由呈现于面前的“相”而产生的“妄想”。“相”是“识”的显现,将其作为认识对象,就引生出虚妄的“想”来。因此,以判断推理为特征的思维活动,是在这“相”、“想”之间实现的,均属虚妄,而非众生本有的“真心”。这样,话题又回到了本经要确定的核心观念“真常之心”上:什么是“真心”?佛说:“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意谓不受客观对象(前尘)的制约,或者说,在客观对象并没有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你依然具有主观“分别”的性能,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心”。佛举了好些事例,譬如:佛示以拳,如果没有佛之手和阿难之眼,即不成眼见。此中佛手是“色境”,阿难之眼是“眼根”,由之产生的佛手是“眼识”,即上述所谓“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是常识,也是佛家“十八界”的传统说法。但佛批评了这种认识。佛说,盲者无眼,其所见唯是黑暗,但不等于他们没有“见性”;因为一旦眼病治好,仍然能见前尘种种色境。有眼者在全无灯光的暗屋中所见,与盲者没有区别,但灯光照来,所有物体全能现见,我们不能说是灯见而不是眼见。这个譬喻说明,真正能见的不是眼;眼与灯一样,没有“显色”的作用,只有产生“见”的功能。决定能见的是“心”,此“心”在产生眼见作用时即名“见性”:“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在《楞严经》中,“见性”是个重要概念。为了确立这个概念,经文用了不少篇幅论述。卷一之末记有这样一段情节,可以作为代表: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曰:“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这一情节提出的问题是,阿难目见如来手指屈伸、手掌开合,这屈伸开合是由阿难之见决定的,还是由如来之手决定的?阿难肯定双方的原因都有,但见动是源自“佛手不住”,即攀缘了佛手的结果,与“见性”无关——“见性”自身是永恒的,所以无所谓动与静,当然也不会决定佛手之“无住”(动)。

接着记了一段类似的情节: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顾;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顾。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道理与上大同。唯一的不同是上一个“动”,是源自阿难攀缘的“境”(佛手);今此动的是出乎阿难之“身”(头)。不论是境是身,都属于“见”的活动,而其作为“见”的“见性”,则不动不止,是永在的。

于是如来向大众总结说: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佛教有个古老命题,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所谓客尘,是泛指烦恼言,本经则作“不住、摇动”,即生灭变化解。世俗日常所见,如“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之类,本属“客尘”,可误以为这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能够令头动手合等活动的深层根源,而那不动不止的“见性”,却被遗失了。所以说是“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这一思想其实并不复杂:人们日常之所见所知所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有条件的,如眼根、色境和内识的和合等;第二,是变化的,所谓“念念生灭”和时过境迁之类。但概括这一切条件和变化,人们会发现贯穿于一切条件和变化之中,存在一个无条件而且不变化的东西,那就是“知、见”自身——所有“知、见”的总合和抽象:一切个别的认识(见)及其认识的对象(前尘),所谓“缘尘分别影事”,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处在运动变化中,是虚假不实的;但那认识及其派生对象的能力,则是真实的,是心的真性,永恒的。

这样,在哲学上《楞严经》所犯的错误,依旧是分裂个别(见)与一般(见性),让一般脱离个别并把一般定为永恒不变的真理——但它走得更远,把抽象了的见性或知性,当成了永恒不灭的精神主体,而将色身及其变化着的精神世界,只认作流转生死最终可遗弃的外壳。全经就是把世俗见闻觉知,定为生灭无常、虚假不实,由之推论出有一个支撑着这世俗认识的世界,其本身则无生无灭,属“真常之心”的本体。

三、 论“身中有不灭性”:“见精”

人死如灯灭,这也是常识。但人们不甘心,所以总是哀叹人生苦短,希冀长命不死,万寿无疆。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太宗,他们的英明伟业名垂青史,令人敬仰,但也都在这个问题上摔了跟头,追求长生,成为千古笑柄。佛教以有生必有死,无生才无灭的教义进入中国,而中国佛教始终不满足于这个结论,从译经一开始,“性空”之身即与“识神”常在之说并行,至东晋慧远公开提出“形灭神不灭”论,并作了系统的论证,遂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观念。尽管反对意见并未完全停止,不时还会触发争论,如鸠摩罗什之对旧译的批评,禅宗内南阳慧忠对南宗神会及《坛经》的批评等。《楞严经》从建立“真常之心”,重新审视这一论题,为“身灭神不灭”作出新的论证。

卷二的开始,波斯匿王发出了“此身死后断灭”、“此身终从变灭”的感叹:“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于是佛为之指出了一条足以令他振奋的道路:“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王称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佛问王曰:你在多大年纪时见过恒河水?王答三岁时。佛又问:你十三岁见此河时,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乃接着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如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据此佛作结论说:“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六师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这一段记载,可作为本经最为明晰的观点。人身有老死变化,可人具备能见恒河长流之水,能知面之童耄的“知见”,所谓“见精”、“见性”,却是始终不变的,因而也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由此推论,“此身”之“舍生”,意味着“彼身”的“再生”,而不是生命的断灭。因此,众生只有生生之不息——所谓“舍生趣生”,没有生命的中断:生的形态有变化,生本身无有变化。支持这生的精神主体,并证明这一主体真实存在的,就是“见精”或“见性”,亦即抽象的“知性”不灭,它被视为人的“真性”——灵魂的特殊规定性。全经之所以着力确定人人具有这样的“真常之心”,最现实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希冀永生不死的心理需要。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本书主要以中国西北回族中一个宗教性群体——西道堂为研究对象,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尝试性地应用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并进一步对西北回族内部差异性做出阐述。
  • 寻常禅

    寻常禅

    本书从现实社会人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困扰出发,试图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阐释佛陀的智慧,以佛学的理念来提出适合现代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对策,帮助世间迷惘的人从心灵的困境中走出。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热门推荐
  • 科技修神录

    科技修神录

    他本是一位地球传奇元帅的克隆体,拥有的智能芯片包含着人类所有的科研结晶,没有灵根的他该如何在强者为尊的异世界生存……
  • 符魔记

    符魔记

    仙道,玄通大陆的安生立命之本法器,玄通大陆的定鼎天下之根宗门,玄通大陆的最高主宰之地不过,这一切都与莫无欢没有丝毫关系因为他只是一个没有仙根的孩子......
  • 凰朝

    凰朝

    穿越一回不容易,她可不是为了委屈自己当小媳妇儿来的。可是亲爹嫡母不靠谱,硬要逼迫出嫁,唐亦瑶表示鸭梨山大。一入东宫深似海,名义夫君是路人,而周围的女人都凶残到了一定境界。她决定以长辈先贤为标榜,以退为进,步步为营,徐而图之,云开见月。为了理想中的桃花源生活,皇孙娘子在奋斗……
  • 雪球专刊第025期:做投资?别闹了!

    雪球专刊第025期:做投资?别闹了!

    既然那么多人都认为投资股市是人生的重要选择,是财富自由之路,是梦想的起点,我当然也要尊重大家的观点。但今天周末,闲得没事,就做了个电子表格,假设了一些场景,供各位有心人讨论。
  • 天启逆战

    天启逆战

    “双龙夺鼎,二日凌空,天启临世!”——神諭之石讖語一个乡村少年,不能启智修行,家中无端被卷入秘宝纷争,巧遇西方传教士,获赠一把镌刻着神秘符文的灵铳,以灵铳与修行者对抗,最终成爲绝世强者,逆天而战!一个人族、妖族、魔族、兽人族、灵族,各族并存的世界,太古之时神谕之石随天外流火降世,各族生灵感悟启智,各族先民领悟修行法门,圣人于神谕之石悟得谶语,神谕之石蕴含的太虚意志究竟为何?魔族膜拜神火觊觎人间,各族交锋会否引动天启异象?天启异象将是凈世或是灭世?太虚意志对人间又有何安排?虽然是新人新书,但保证不断更,不太监。希望读友相互转告,帮忙广告,有人支持就有力量!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书评,各种求!
  • 超少年与超少女

    超少年与超少女

    凌星,赵馨儿,章潇潇三人是从小就一起长大的闺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们来到了重庆,在机场遇见了超少年,接下来又会怎么样呢?
  • 霸道校草学霸萌妹我爱你

    霸道校草学霸萌妹我爱你

    他是楚翼学院的校草,她是大三二班的班花。一次偶然,让他和她相遇;一次次的意外,让他爱上了她。他第一次给她写情书,让她的后桌收到了,并对他产生了误会;他的第一次表白,她拒绝,他不灰心继续追。一次不行他两次,两次不行他三次,直到把她追到手……直到那天......某男趴在某女桌前:“你喜欢我什么?”某女深思过后问道:“要我说实话吗?”“恩”“我喜欢你......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
  • 霸道校草:我们试一试

    霸道校草:我们试一试

    她是林氏千金,他是高冷校草。“林洛溪你是不是喜欢上我了?”她闹个大红脸。“不说就等于承认了”。“啊!不可能,你別自恋了”。可是天命难违,他竟然是自己所谓的未婚夫。从此她的任何事情他都过问“林洛溪你全身上下都是我的"“林洛溪你要谋杀亲夫吗?″面对他的毒舌功她无言以对!
  • 冰山王子与高冷女王折翼

    冰山王子与高冷女王折翼

    夏汐是一个多高傲的女王欧阳寒宇是一个多冰冷的王子可就在一念之间两者挫败因为爱情曾经爱的死去活来的结果却是无情放下三姐妹玩转复仇世界三王子被迷的死去活来他们要挨到多久才能浪漫结局呢
  • 少年定制独家爱

    少年定制独家爱

    每天面对着恶魔老妈和妻奴老爸还有胳膊肘往外拐的帅弟的她早已到达崩溃边缘,又上演着每年都有的一次离家出走和搬走的哭闹,大家都是无视了。没想到的是今年妈妈居然一口气便答应了?还安排好了别墅!难道好日子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