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83

第83章 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12)

最后是“依趣于法,不依趣数取者”。这里的“数取者”,泛指一切有情,从凡夫到阿罗汉,以致独觉、菩萨和出现于世的如来。但是,本经指出,这些“数取者”,只是“名言”:如来依世俗谛为众生说。若有众生于此言教起于执著,如是等类不应依趣。何以故?如来欲令于彼正依趣故。佛薄伽梵说如是法:汝等依趣诸法实性,无宜依趣彼数取者。任何有情(无我),都是名言假设,所以不应依趣,而应依趣于诸法实性。于是早期所谓“依法不依人”的含义,在这里变了,变成了不要依趣“我执”而应依趣“法性”。同一个命题,表达的内涵已经完全被替换了。由此转过来讨论所谓法性问题:所谓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不住,无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无有分别、无有所缘,于一切法证得决定、究竟体相,如是名为诸法实性。这个“法性”即诸法实性,依旧是脱离一般认识,但可“于一切法中证得”其“体相”的实体,所谓“离言自性”。

以上“四依趣”,即以依趣这一“法性”为归宿,亦以依趣“法性”为总纲:“由证入如是门故,于一切法依趣一切法性故……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四种依趣”,亦名“依趣善巧”。

第七,关于“资粮善巧”。所谓“资粮”,指菩萨为证得菩提而进行的一切修行,一般归结为两大类,即修“福”、修“智”。这里沿袭一般说法,唯要求依般若慧为指导,“善能通达二种资粮”。

所谓“福德资粮”,一指“住福所作事业”,即为获取福报而应作的一切事业,例如“为诸如来营构制多,令丈夫相具满足故;积集无遮大祀法会,为随显相令圆满故;积集种种善根资粮,为庄严身故”,乃至于“修行布施一切珍宝,为欲获得无尽之财及无尽藏故”——供奉于佛,可以为供奉者积累更大的福报。二指“大慈定大悲方便”,包括为“诸贫穷者,摄以财物”,对众生“以无染心宣说净法”,“所爱重物先用行施,为欲令诸众生暂见便起清净信故”——这是用财、法作布施,换取受布施者的信仰。

所谓“智德资粮”,指为摄取和成就佛之正智的修习条件:“由住如是因缘法故,摄取于智,是故名曰智德资粮”,由此资粮所成之智,亦名“摄智”。“如是摄智,以何等法为因为缘?”简单说有两项:一是行者主观上“欲无厌(求智之心无有厌倦)精进寻求,智随行性”;二是对外“亲近善友,趣诸佛智,不趣声闻及独觉智”。

第八,关于“道法善巧”,这是对传统修道法,即三十七菩提分的全面清理。我们这里选择几个重点来看:

首先是对“四念住”的重新释义——按“身、受、心、法”本是佛教对“人”的构成所作的另一种分析,通过分析观察,确立他们完整的人生观。传统上一般认为“身”是“不净”,“受”是“苦”,“心”是“无常”,“法”是“无我”,由此建立人生是苦、人身可厌的悲观厌世主义,同时破除世人将“人”视做“净乐常我”的“四颠倒”。本经是这样解释的:

① 关于“身念住”。先要“观察是身前际过咎”:思维如是身者,颠倒业起,因缘所生,本无主宰,无所摄受,如彼卉木丛林药草等……我今不应于是身分,妄有所计。是故,我今当以如是不坚之身,用贸坚身。人的生身固然“无常”不可取,但完全可以“用贸坚身”——以“无常”的生身,换取“坚实”的“常身”。于是问:何等身者名为坚实?谓如来身是坚实身……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坚固之身,超于三界最胜之身。而且不止于此:观察是身,四大种摄,为住随眠所依窟宅。是故,我今当以此身为诸众生驱役给使……用此四大所合成身,以种种门无量差别境界资财,当为众生之所受用。此是运用“生身”换取为众生服务的“受用身”。复次:虽观此身,体性是苦,而不厌患如是苦身;虽观是身,究竟尽性,而不厌患流转受生;虽观是身,其性无我,而无厌倦成熟众生;虽观是身,我寂灭性,而不堕彼永舍寂灭……菩萨成就如是身念住已,其身清净,无有染污,具足一切清净身业,得清净相庄严之身。此是转变“生身”用以教化众生,相当于“化身”。

有关“身”的此等观念,与传统所解,可以说大异其趣,与一般大乘的三身之说,也不相同。此处则突出以“生身”换取“法身”,而“受用身”和“化身”则是为众生“受用”服务的,全没有为佛或菩萨自受用的身体。就是说,本经的佛身说全是建立在为他主义上的,或许这才是大乘创立“三身”的本意。

② 关于“受念住”。此处所理解的“受”,与传统佛教规定的性质基本一样,所谓“诸所有受一切皆苦”。但念“受”的目的与众不同:不止是诸菩萨自身要熄灭“一切所受诸过失法”,而且“应具发起方便善巧及与大悲,摄诸众生令于诸受皆得熄灭”,直到“于诸受智慧简择,能引于乐,不引于苦”。知苦是手段,引于乐才是目的。

然而最大的变化是,这里的所谓“受”,已经超出传统上特指伦理学的主观感受,所谓苦乐和不苦不乐等,而是把对一切外在事物的主观容受统称之为“受”,使之外延大为开展,数量无限,内涵也为之一变。如说“一受,所谓一心了别诸境”,此受即是知识诸境,属于认识论范畴;或说“五受,所谓思维如是五蕴”:把五蕴作为对象,接受进来思维分别,更是认识论问题;或说“十受,所谓十善业道等”,此“十善业道”是特定的道德观念,因而接受观念形态的东西也是“受”。于是诸受皆苦,就变成了一切认识和分别对象都是苦——但同样,从对一切对象的认识中,经过“智慧拣择”,亦“能引于乐”。于是“受”既是苦,亦能引于乐;“了别”既是苦,亦能引于乐——对于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就由绝对的必要,大大增添了乐观的成分。

③ 关于“心念住”。此处照样重复传统观点:“观察于心,生灭散坏,念念不住”。但是,如果据此指导佛教实践,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忆最初曾所发心如是,诸心生已即灭,离散变坏,不可了知诣何方所;又,我所有无量诸心积集善根,生已即灭,离散变坏,无有方所。如果心生即灭,无有方所,那么修行积善如何能够聚集成果?念想记忆佛说如何成为可能?继之一个问题是:我所有无量心相回向菩提,而心体相不能自了,云何此心能作是念,我当证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何以故?以此心体不能了心,不能观心,不能通达于自心故。这个“心体不能了心”,或曰“心不了心”——这是从“心法无住”中直接推论出来的一个重要观点,假若此说能够成立,那么善心如何才能证知本有的菩提?

这两个问题,对于佛教义理的深入发展,起过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此处解决的方式比较简单:“菩提心”由“善根心”涵养,善根心由“回向心”涵养,回向心由“菩提心”涵养,如是构成一个因果连环,而前提是它们皆不坏灭失散:若菩提心由善根心无有失者,则善根心由回向心无有迷失;若回向心由菩提故无有失者,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失。对这一因果连环的进一步发挥,是解释心之“法性”无作与诸法生起的关系:此缘起法,因果不坏;虽复是心法性,无有自性,无有作用,无有主宰,然此诸法,依止因缘而得生起。我当随其所欲积集善根;既积集已,修相应行,终不舍离是心法性。此处讲的是“心法性”,其本身无用无作,但菩提心、回向心等,得依“因缘”而生起——发菩提心就是因缘所致,由发菩提心而积集善根心,依此善根心而修行,于修行中而不离心法性,此谓之“善根”的“积集之相”,亦是因缘的结果。但是在具体解释“六波罗蜜多”善根何以积集时,说法便有了变化:是心本性,犹如幻化,无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众生,回向积集庄严佛土……是心本性,如梦所见,其相寂静;是心法性,而能守护尸罗,皆为回向神通作用……是心本性,犹如阳焰,究竟尽灭;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可乐忍辱之力,回向积集庄严菩提……心本性者,如水中月,究竟远离积集之相;是心法性,而能发起一切正勤,回向成熟无量佛法……心本性者,不可取得,不可睹见;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回向诸佛胜三摩地……观此心性,本非色相,无见无对,不可了知;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慧句、差别说智,回向圆满诸佛智慧。此处是把“心本性”与“心法性”分别开来的。从“心本性”说,心性虚幻不实,如幻、如梦、如阳焰、如水月,性空寂静;从“心法性”说,法性能导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从而回向一切佛法——“心本性”即是“心性”,无用无作,是不可了知的,但“心法性”,却能守护、发起种种菩萨修持佛法诸事。于是“心本性”体现着“般若正慧”;“心法性”体现着“般若方便”。据此推论,不论“本性”还是“法性”,都应该隶属于“心”,而此心非同凡心——了别之心,应该是般若智慧——无分别之正慧与有分别之方便的统一。经文就是以“心”的这两个方面,说明善根积集之可能以及完成的过程,所谓“积集之相”。

区分这两种心性,阐述两者的关系,是本经的特点之一:“心无所缘,无生无起”,“心无所因,亦无所生”。然而,“是心法性而能建立无量善法、摄受色相”,“是心法性而能摄受觉分法因”。又,“心性远离六种境界,亦不生起;是心法性而引发菩提境界因所生心”。如此说来,心性无生,不受因缘制约,所以是无条件、无任何规定性的纯存在。但此心具有“法性”,所谓“心法性”,却有建立、摄受、引发佛法的功能——所谓“建立”,指主体自我异化为客观对象;所谓“摄受”,指摄取客体转归自己所有;所谓“引发”,指“是心法性”的持续和扩展,亦即法性的引申发展。其中所“建立”的都是遵循佛教的“善法”,“摄受”的则有“色相”(三十二相、佛土等)和“觉法分因”(三十七菩提分等),其“引发”的则为“菩提境界因所生心”(指以菩提为境界所生之心,即菩提心的具体运作)。

同类推荐
  • 零点星光

    零点星光

    本书内容包括夏季的川藏线、川藏茶马古道、草原明珠理塘、天地巴塘、巴塘弦子、英雄格萨尔等,展现了青藏线的旖旎风光,追溯了佛教源流,介绍了藏民的神秘习俗。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圣经故事(1册)

    圣经故事(1册)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禅悟人生

    禅悟人生

    释果宁法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
  • 道家文化常识

    道家文化常识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道家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和演变,突出表现了其在中国对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旨在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热门推荐
  • 大梦凡尘

    大梦凡尘

    刻骨的恨,铭心的仇,迷雾般的未来,孱弱的少年选择直面……
  • 时光法则

    时光法则

    时间倒流。爱因思坦在其相对论中曾指出一个物体的速度无限趋于光速时,物体所在时空中的时间便几乎于定格。物体所在的小时空与其周围的时空便存在一个断层。从而时光倒流……
  • 萌娘物语

    萌娘物语

    转世为萌,身化为娘!伪娘?不不不,是萌娘!身为宅男的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主角光环会降临他的身上,在舍友的怂恿下,他终于要向暗恋的女孩告白了,告白当天学校里出现了本不该存在于三次元的生物,为救女神而命丧怪物口中,这么狗血的剧情居然发生在他身上。再次醒来的她已经变成萌娘了,身处这个陌生的世界,她将遭遇什么呢?是变身主角开后宫?还是路人甲?亦或者身化救世主拯救世界?【PS1:脑洞大开,欢迎走进作者的脑洞世界!!!撒,开始我们的约(戰)会(爭)吧!】【ps2:在《萌娘物语》中夕阳会加入许多二次元角色,当然都是萌娘啦!即便是男的,夕阳也会给他娘化喽!】【ps3:本书群号:369260185,希望大家进来跟夕阳闲聊扯淡,给夕阳提意见!】
  • 再度燃烧的世界

    再度燃烧的世界

    冯泽,他从平凡中归来,化身为黎明与黑夜的双刃剑。寓言诗中的灾厄之子,久经世代更迭的凛冬妖精,大陆之中各大霸主永不停歇的斗争。他是最强之人身后的阴影,带来覆灭与杀戮。叛徒?弱者?还是降龙弑君,以荆棘为冠,以利刃为座?他以一个凡人的躯体,见证了壮丽的魔法,远古的巨龙,甚至是时空的逆转……他本以为自己只是这个瑰丽异世的过客,直至时代的权杖落到了他的手中。“新生的王啊,请您让这世界再度燃烧!”(本文角色原型大多为LOL知名选手或主播~欢迎来找梗~)
  • 一贯问答

    一贯问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缘定爱恨龑

    缘定爱恨龑

    原名叫缘定爱恨之龑不知道为何在这个网站我自己的笔名和书名全被注册过了所以还请大家支持正版
  • 霸剑之怒

    霸剑之怒

    神剑一怒,天下缟素霸剑一怒,苍穹崩裂这是王者的世界,剑的天下!至亲惨死,韩阴千里逃亡,过雄关而一夜白发。几经生死终成霸剑道!
  • 王牌恋人

    王牌恋人

    唱歌跑调是吧,那你就不唱,演技烂是吧,那你就不演,你只需要安安静静的做个美女子就够了,可她非是不听,我唱歌跑掉,我就偏要练习,唱到最后邻居家的狗都来撞门了。。我演技太烂,我就偏要演电视剧,最后邻居把电视砸啦。。。。难道她只能当一个花瓶。。no。
  • m末日惩罚

    m末日惩罚

    末日来临,因为意外,自己的女人死去,却无意间邂逅美女丧尸王,从此,为了保护胆小的她,李渊杀伐果断,为她建立尸族帝国。
  • 诱擒萌妃:反扑冰山殿下

    诱擒萌妃:反扑冰山殿下

    自幼,凤溪就知道将来自己会成为万众举目的太子妃。所以自懂事后,唯一的目标就是扑倒冰山太子爷。死缠死缠再死缠,勾搭勾搭再勾搭;无奈人家太子爷压根没反映:“相公,你是不是不举?”谁批准你叫我相公了?“那郎君?夫君?不然君君,小君君?”……某太子青筋暴跳,二话不说直接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持久度。这是一本无良萌妃养成记。